高密市雙羊鎮高戈莊中學 李宗剛
一節課上,與學生一起賞析鄭谷的名篇《鷓鴣》,按照慣例,我讓學生談談自己搜集了解的關于本首詩的情況。學生有的談鷓鴣,有的談鄭谷是唐代的詩人。隨后一個學生起來說:“我了解到鄭谷的一則小故事--‘一字之師’。”學生了解的還真不少,在同學們的一致鼓勵下,他講了這個故事:
鄭谷晚年回到故鄉袁州,有個僧人齊己帶著詩《早梅》前去拜訪。詩中寫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笑笑說:“數枝非早,不如一枝則佳。”齊己聽后頓時明白了,叩首向他跪拜,從此人們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之師。
學生的這則故事,讓我想起了個別同學的日常表現:見到老師避著走,課堂上不尊重老師的勞動,打磕睡……何不來個借題發揮?
“剛才這位同學的故事很好,那么同學們來談一下,通過這則故事,你能受到什么啟示?”頓時,學生的注意力由鷓鴣轉到了“一字之師”上:
“鄭谷有才華,確實該受到尊敬。”
“齊己這個人有禮貌,鄭谷僅教了他一個字,他就如此恭敬。”
“歸結到一點,齊己的尊師行為值得我們去學習。”
……
之后,我們才重新書歸正傳,賞析鄭谷的《鷓鴣》。
兩天過去了,又到了學生交日記的時間,卻發現了這樣的幾篇日記:
“在今天的課上,齊己的故事使我想到了那一次與老師的相遇:剛考完試,回家的路上,迎面碰到了李老師,自己實在不好意思面對老師,這樣想著便貼著墻跟溜了過去。現在想來,真是不應該,自己的老師為自己的學業付出了這么多,自己卻……鄭谷僅給齊己修正了一個字,而李老師教了我們多少的知識!老師,在此,我向您道歉!”
“真沒想到修正一個字,就堪稱師。看來,尊師,這在我國由來已久了。那天上完課,我就開始搜集有關尊師的資料,還搜集到了不少,在此我選了幾個:現在,世界上有十幾個國家都設立了教師節,象德國、美國、朝鮮、原蘇聯、泰國、印度等。我國也設立了教師節,是每年的9月10日。日本的學生每見到教師,無論在何處,都行鞠躬禮,在公共汽車上,學生都爭先恐后地為老師讓座……”
“我真為有些同學的行為而感到羞恥,老師為我們傳授知識,老師教我們做人,可總有同學在課堂上磕睡,一點也不尊重老師的勞動。他們都不如一個古人,尚未醒悟的同學啊,打起精神吧,別讓古人笑話我們!”
這一節課的意外延伸,不是在我的教學設計過程中的。當時在引導學生發揮時,我還擔心如此的編外話是否會影響教學的進度。而當我面對學生的一篇篇日記時,卻覺得,這堂課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一段編外話而成功。雖然占用了將近十分鐘,但卻引起了學生的重視,引起了學生思想的波動。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課程標準的這種提法不是孤立的,完全可以融合入生活之中,融合入教學之中,尤其是語文教學。這堂課的偏離,給了我啟示,對學生情感素質的培養,可以根植于生活,根植于學習。 作者郵箱: jianzhu98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