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一梅
一、課文悟讀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這千古一喟,耐人尋味,生命智慧,亦盡在其中。
但能夠像陶淵明一樣,飽含深情并堅決地喊出“歸去”的,“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歸去來兮!”一個“歸去”,富含著對故鄉(xiāng)、對心靈歸屬地的確認,“有四方之事”和“風波未靜”的官場對詩人來說只是“異地”,是“異鄉(xiāng)”,是個人精神無法生根的“漂泊地”,而在漂泊中,牽掛心靈的永遠是故土田園!疤飯@將蕪”,自己的精神又何嘗不是近乎荒蕪呢?庭院中的松菊似乎也在思念著:詩人吧?否則,如何會與詩人一樣在思念中日漸憔悴?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表明作者的歸隱不是一時的感情沖動,不是緣于外界的“仕途不意”,而是一種深刻反思,是對前途和命運的理性抉擇,是源于對自己本性的思考和保持。在這里,陶氏的“歸去”緣于“知止”和“自知”的智慧,他的歸田之喜悅是一種智者的喜悅,正是這種智慧,使陶淵明顯示出與當時及后世諸多“隱士”的不同。
看,無論是庭中孤松,還是山間閑云,田園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流連忘返。親戚晤談、彈琴讀書可以樂其心;參加春耕、登山巡壑可以快其意;虻歉呤鎳[,或臨流賦詩。從此,孤寂、惆悵與他絕緣。雖然人生有限,但“樂夫天命復(fù)奚疑”。對于詩人來說,他既不要求富貴,更不期望仙境,所以只愿眼下時光美好,自己融人其中,孤往獨游,無憂無慮,了此一生。
當然,辭中各段也時隱時現(xiàn)地存有些疑問:“復(fù)駕言兮焉求?”“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從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陶淵明即使在歸去之時內(nèi)心亦有波瀾,情緒并不平靜,這些近似于自我安慰的語句,以及對歸去之時家園美好生活的種種憧憬,其實是接受新生活之前的一種自我調(diào)節(jié)。但是,無論如何,他已經(jīng)確認官場的生活是耗費生命,完全應(yīng)該拋棄,因為“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啊!
所以說,陶氏的歸隱是對官場主動放棄之歸,是執(zhí)著人生尋找真我之歸,他不狂放,不沉淪,對生命和自然滿懷真摯與熱愛,他所做的是追求內(nèi)在的生命自由,將心靈寄托于田園,在平凡的現(xiàn)實中將主觀情感與自然萬物合一,在耕讀觴詠中咀嚼人生的真正價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大解脫。
劉熙載說:“陶淵明為文不多,且未嘗經(jīng)意,然其文不可以學(xué)而能;非文己難,有其胸次為難也!(《藝概》卷一)也許陶淵明之“胸次”對我們當代人有著更多的引導(dǎo)價值吧。
二、亮點探究
1.站在船頭的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他當時的心理活動又是怎樣的呢?
探究學(xué)習(xí):飄蕩前行的一葉扁舟上,站著從彭澤棄官歸家的詩人陶淵明。駘蕩的江風,吹得他衣袂飄拂,儼然仙人一般--籠中的鳥兒此時終于重返自然了。他的快樂又有誰能體會呢?人生的美好與難以企及處,便在于心靈的自由與悠然;人生永恒的瞬間,也常常緣起于那片刻的安閑:只不過是輕輕飄過一縷云煙,便有了難言的滿足;只不過是閑敘幾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溫暖--“歸去處”才是陶淵明心靈的歸宿。在那個并不富足的田園里,他欣然開懷,灑脫自在,一如那朵無心出岫的白云。其實,田園處處可尋,千載難覓的,是那般快樂而滿足的心。
2.溫馨的家庭是陶淵明歸隱的保證,而一個家庭中少不了女主人的支撐,你能從陶淵明的描寫中隱見他妻子的身影么?
探究學(xué)習(xí):“童仆歡迎,稚子候門!薄皵y幼人室,有酒盈樽!笨梢,家里為了迎接陶淵明的歸來舉行了一個小小的歡迎儀式,從這番“隆重”歡迎的安排中,我們便可以隱然看見妻子的形象了。她既是一個理家撫幼、能干賢淑的人,又是一個善解人意、溫柔多情的人。不論陶淵明的辭官歸家會給她帶來什么,她都沒有半句怨言,早早一番忙碌,給丈夫準備好了一壺酒,并且斟好了滿滿的一杯,只為給丈夫接風洗塵。孩子們歡呼雀躍的時候,她默默地站在背后,面帶喜悅的微笑看著他們。她理解丈夫的心理,看見他的眉頭是舒展的,自己心里也便感到快慰了。
3.辭中的“松”“菊”有沒有什么象征意義?
探究學(xué)習(xí):“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和郭主簿二首》其二)“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望憂物,遠我遺世情!(《飲酒》其七)陶淵明的詩中離不開這些意象,因為這是他飄逸、醇厚詩歌風格的酵母,是他淡泊、真淳而又孤傲人格的象征!叭龔骄突,松菊猶存”,陶淵明歸來時,見庭院仍有傲霜獨立的青松,歷寒而愈秀的秋菊,頓時感到無限欣慰--任世事變遷,世態(tài)炎涼,惟我不變,所求不變,那就是順應(yīng)天性,放浪于自然大化之中。這一刻,他感到分裂的人格終于彌合,自我在多年艱難尋求和痛苦徘徊之后蟬蛻而出。
4.對“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fù)奚疑”一句話中包含的思想究竟應(yīng)該如何理解?課文提出了問題,但是沒有給以詳盡解答,可以請同學(xué)們自由討論。
探究學(xué)習(xí):千百年來,大家都認為陶淵明是在逃避,他秉承了老莊的哲學(xué),思想是消極的。其實,看一個人生活得是否積極,關(guān)鍵是看他有沒有理想。陶淵明的棄職歸田,斷不能說其意志消沉,是消極處世,恰恰相反,他所追求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在書卷中追求安謐,在田園里追求自己的平靜心境。你看:“園日涉以成趣”“樂琴書以消憂”,日子過得多么愜意、充。實、有意義,雖然物資匱乏,但精神卻是充實的;“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豈不快哉!這便是他所理解的“天命”。可以說,陶淵明辭官歸田,是他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現(xiàn)。
5.文中出現(xiàn)了18個“以”字,各是什么用法?還有若干疑問詞,可以順勢加以拓展總結(jié)。
探究學(xué)習(xí):這18個“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為形役”(“以”是介詞,“讓”的意思)、“問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詞,“用”的意思)和“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詞,“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連詞,相當于“而”。
這篇文章中出現(xiàn)的疑問詞有“胡”(“胡不歸”,相當于“為什么”)、“奚”(“奚惆悵而獨悲”,相當于“為什么”)、“焉”(“復(fù)駕言兮焉求”,相當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當于“為什么”)。除此之外,其他常見的疑問詞還有“何”(如:“大王來何操”《鴻門宴》)、“盍”(或“閹”“蓋”,如:“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安”(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涉世家》)、“寧”(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惡”(或者“烏”,如:“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xué)》)等。
6.請從“淡遠”與“閑適”,“疏放”與“曠達”,“拙樸”與“清新”這幾組詞語中選擇最適合于《歸去來兮辭》風格的詞語,并說明理由。
探究學(xué)習(xí):應(yīng)該是“淡遠”“疏放”“拙樸”最為貼切。
“淡遠”同“閑適”相近,都表現(xiàn)為一種閑散、恬逸的意境。然而“淡遠”比“閑適”純凈,其根源在于詩人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靜無為,樂天從命,不汲汲于利祿,不營求于榮華,以無牽無掛、與世無爭的眼光去靜觀默察世相人生;而“閑適”則偏重于表現(xiàn)在朝官紳志得意滿時的閑情,;\上一層華麗堂皇的富貴氣,或帶有故作驕矜、雍容華貴的氣派。
“疏放”同“曠達”相近,都包含豁達開脫的人生哲學(xué)和追求閑逸、安寧的自娛意識。然而,“曠達”往往以自我解嘲、及時行樂的方式來擺脫當時的苦悶,往往帶有某種悲慨無奈的色彩;“疏放”則采取超塵脫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寧靜淡泊中,忘卻人世的煩惱,一心想在幽靜的大自然里尋找心靈的避風港,“守拙歸園田”。
“拙樸”同“清新”相近,都是在豪華媚俗的外衣剝落之后的淳真。但是“清新”更多地體現(xiàn)在一種語言文字的追求與雕琢中;“拙樸”大多如口語不經(jīng)意流出,自然真切,是詩人心胸的真實展示,讀起來無限親切熨帖。
陶公的語言看似簡易,其實正是藝術(shù)造詣高超的表現(xiàn)!熬芩粒丛焓璧!(蘇軾)這種語言,是超越了華麗雕飾之后,達到返璞歸真、爐火純青的標志。
三、選題設(shè)計
1.對于本文的寫作時間,有人說是在陶淵明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注釋就如是說),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對于序與辭是否一時之作,也有不同見解。請你推敲一下,究竟應(yīng)該如何理解?
研究方法:
(1)可以多方考證前人對此問題的爭論,理解不同見解。
(2)可以想像作者當時所處情境,推知創(chuàng)作的深層心理和過程。同時可以進一步尋求佐證,如張衡的《歸田賦》。
(3)指向:陶淵明此文應(yīng)該是寫于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時其想像歸程及歸后的種種情狀。浪漫主義的想像,乃是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gòu)成《歸去來兮辭》謀篇特點的秘密所在。
參讀書目:
(1)錢鐘書《管錐篇》,中華書局1979年版。
(2)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7年版。
(3)龔斌《陶淵明傳論》,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
2.在《晉書》《宋書》《南史》中,陶淵明都被列在《隱逸傳》中,而南宋諸學(xué)者則多為他冠以“忠義”的冠冕,那么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拂衣歸田里”之舉,究竟是為了虛浮的隱居高名,還是為了世俗道德的忠義呢?
研究方法:
(1)深入考察陶淵明斷斷續(xù)續(xù)為官的13年間,他徘徊不定,幾度進出的歷史事實。
(2)了解“真”是陶淵明生而具有的一種可貴的秉賦,正如蘇東坡所云:“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隱之為高。”這種“委心任去留”的任真自得之意,絕非隱逸或忠義的名號可拘囿的。
(3)當然,尋求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還可以采用新的視角,從深層心理上揭示陶淵明的人格結(jié)構(gòu)。
參讀書目:
(1)《陳寅恪史學(xué)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陳洪《詩化人生魏晉風度的魅力》,河北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
(4)蔡阿聰《論陶淵明的二重人格》。
(5)袁行霈《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云》,《中國社會科學(xué)》1990年第2期。
摘自《語文教學(xué)通訊》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