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
濃妝淡抹總相宜
--談朱自清三篇散文的景物描寫
羅宇宏
讀朱自清的散文,如同觀賞和品味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卷:《荷塘月色》宛如一幅色調(diào)朦朧的水墨風景;《綠》又仿佛一組顏色明麗的水彩;而《威尼斯》卻又如同一幅頗具西洋風格的油畫。三篇散文,給人的審美感受不同:《荷塘月色》表現(xiàn)的是朦朧之美,文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憂愁;《綠》描繪的是鮮麗之美,字里行間洋溢著勃勃的生機和作者對生命的由衷贊美;《威尼斯》寫的是異國風光之美,畫中充滿了濃濃的北歐情調(diào)和作者對威尼斯古老文明的詠嘆。這些都令人心曠神怡,留戀不已。用“濃妝淡抹總相宜”來概括朱自清上述散文的審美特征,是最恰當不過的。
善于描繪景物,使其各具特色,且都充滿了詩情畫意,給人以不同的審美感受,這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征。這一特征,在三篇課文中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描寫景物以“淡抹”為主。文章開篇,作者就這樣寫月光:“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還是淡的。“這就為全文定下了一個色彩的基調(diào)。正因為一切都籠罩在 “流水一般”的月光下,所以一切景物都是朦朧的、若明若暗的。那“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青霧”,那“籠著青紗”的“夢一般”的葉子和花,那“一團團的煙霧似”的樹色,“樹梢上隱隱約約的”一帶遠山,無不使人感受著一種淡雅朦朧之美,給人以輕柔綽約的審美愉悅。在作者筆下,《威尼斯》又仿佛一組組油畫,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作者多以濃墨重彩來描繪威尼斯的風光。請看:“在圣馬克方場的鐘樓上看,團花簇錦似的東一塊,西一塊在綠波里蕩漾”,“海水那么綠那么釅”,“中國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鄉(xiāng)了”。“江南的水鄉(xiāng)’是什么景象?是“日出江花紅似火”的濃艷,是“春來江水碧如藍”的澄清。紅得熱烈,綠得醉人,作者以此來比喻威尼斯的風光,不僅使人們領略到威尼斯的明媚亮麗,而且使人們領略到這座古城煥發(fā)的勃勃生機。作者筆下的文化之城呢?其顏色也自然是絕而不俗的了。你看,圣馬克方場是“偉麗”的,公爺府的墻面上用白色和玫瑰紅的大理石砌成的方紋,“在陽光里鮮明得像少女一般”。而威尼斯唱夜曲的歌女們“微微搖擺在紅綠燈球下,顫動著釅釅的歌喉”,“運河上的朦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紅的樣子”。這里,作者用鮮艷的彩筆,描繪出威尼斯的美麗風光和文化特色,使其濃抹重彩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而這些描寫,又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威尼斯“華妙莊嚴兼而有之”的特點。那么《綠》中的景物有何特點呢?作者在梅雨潭所見到的景物是‘微微的云”、“飛花碎玉的瀑布”、“小小的梅雨似的”水花,這里的景物,色繹晶瑩,色調(diào)淡雅;而梅雨潭呢?卻又是“滿眼醉人的綠色”,它柔和、明亮、純潔。它綠得“濃談得宜”,既不像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鵝黃的底子顯得太淡,又不像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碧--似乎太濃。這樣的描寫,不盡使人想到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對于美女的描寫:“東家有子,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綠》中對梅雨潭的描寫和《登徒子好色賦》中對美女的描寫,不正有異曲同工之處嗎?她們的美不都是恰到好處嗎?難怪作者在篇末寫道“我不禁驚詫于梅雨譚的綠了”,這真是神來之筆,點睛之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