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上安中學 肖鋒
作文是一個創新的百花園,俗話說: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除非寫作者是原搬照抄,否則不可能開出兩朵色、形、味完全相同的花朵的。當然,創新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從我們現在中學生的很多作文來看,大多處于廣義的創新。那么如何來提高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和層次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粗淺地談談作文創新三法。
一:變形創新
所謂的“變形創新”,指的是在原有的生活或材料的基礎上,根據表達的需要,對其內容或形式給予一定程度的變化,使之與已有的有所不同。我們課本中經常所教的諸如縮寫、擴寫、仿寫、改寫(包括變換人稱寫、變換文體寫、改換順序寫等)之類皆屬于“變形創新”的方法。這種做法對于初學者是大有裨益的,因為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對這些寫作的知識與技巧有更深的感受,而且也能較好地訓練學生的各種思維形式,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交給他們一把打開作文大門的鑰匙,教會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如何去學習寫作。因這些經常使用,不作多說。
筆者認為與此同時的另一種形式更值得提倡--那就是對“生活素材”的變形創新。生活是文學之源,不管你寫的是什么,都來自于生活,因此初一年語文課本里十分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在寫作上要求同學們寫真情實感。這當然是沒錯的,但也要強調另一面:寫作不是攝影,不是寫真,原搬生活對寫作來講實際上并不一定是真實的,應該對耳聞目睹的人、事、物、景根據表達的需要進行取舍、改造、加工、提煉等,融入自己獨到的思想感情,這樣才是寫作。總之,能積極主動地這樣做,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了。
二:個性創新
所謂“個性創新”簡而言之則是追求個性化的創新。這是較高層次的創新,也是每一個成功的寫作者或作家的最終追求。“個性化”包含的內涵是很豐富的。福州三中語文特級教師王立根老師在《作文創新談》一文中提出了三點個性化的方向:一是發現的個性化,提倡“我手寫我口,我口表我心”;二是構思的個性化(包括選材和提煉兩方面);三是行文的個性化(《海峽語文世界》2001-4初中版74頁)。筆者十分贊同他的看法,但筆者認為還應該再加上一點:那就是語言的個性化,因為講“行文”太籠統化了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征,諸如思維,性格,情趣,審美、文學素養等,因此每個人的言語方式是不同的,表現在寫作上最明顯的則是具體的語言文字的個性化特征。如毛澤東的政論文用語喜歡用典和成語,形成獨特的一道風景;魯迅的雜文語言是深刻而犀利,常用反語;馬克。吐溫小說語言幽默、詼諧。我們在日常的寫作中經常可以看到作文好的同學,他們的語言是各有特色的,諸如喜說俏皮話,或用方言土語,或中英文混合;或樸質平凡的,或形象優美各有千秋,各有風味。因此在指導和評改作文時要善于發現不同同學的表達特點,然后在評語和評講中多給予引導和鼓勵,因材施教,突顯他們的特色,張揚他們的個性。總之,我們要大力提倡,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寫出具有個性特色的文章來。
三:虛構創新
“虛構”似乎已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詞語了,在提倡寫實的氛圍中,它早已是靠邊站。然而,我在這里要大聲疾呼一聲:讓“虛構”走進我們作文的花圃中!虛構的核心是“想象”,而“想象”又是創新的思維靈魂,只有讓“想象”插上翅膀,我們才能飛上藍天,飛向一個廣闊而嶄新的天地。安徒生的瑰麗的童話世界,虛幻的科幻作品,我們現在電視上兒童最喜愛的“多來A夢”,現在世上隆重登場的“哈利波特”,不都是想象的杰作嗎?
現在的學生,特別是農村中學的學生,那種三點一線式的單調而緊張的學習生活,確實不能提供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寫作素材,因此每次課堂或考試中的作文里無不充溢著那種機械模仿式的作文,雖然做一些變形處理,但內容,形式等近乎雷同的文章可以說數不勝數,而有創新意味的則是屈指可數,真是提不起改作文的興致。這不能怪學生,因為他們的生活天空只有那么寬,而我們的教學卻又始終強調一個“真”,為了分沒辦法,總不能不寫呀!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教育是不是該反省呢?
“虛構創新”即是根據寫作的需要,融合自己的生活積累,本著藝術真實的原則,虛設所需的各種材料,構思成文。這里我拿我所指導的《我的父親》(此文曾獲“海峽-冰心”杯全國青少年寫作大獎賽一等獎)一文為例來談談虛構的技巧和方法。
一是情節、人物、環境的虛構。
為了適應主題的需要,我指導學生設置了這樣的情節:父親是個漁人,春天的一天駕船出臺灣海峽捕魚,出時天氣很好,中午時分突然遇到了大臺風,在這危難之際偶然與一艘臺灣漁船遇到一起,最后同心協力戰勝了臺風。這個情節較好地表現了中心:海峽人民本身就是一家人不可分離,只要團結一心,攜手努力,就可以戰勝任何的困難,也才有強大的力量。這個情節完全是虛構的,作者的爸爸可能連海也沒見過,作者對漁船生活就更不清楚了。但我指導她去想象,去查閱一些資料,思考海上遇上臺風的情景會是怎么樣的。終于作者不負期望,用優美簡潔的語言生動傳神地描繪了出來。如“這時,希望來了,奇跡出現了。朦朧中,另一艘漁船,隨著一波一波的巨浪飄然而來,越來越近,五十米,三十米,十米,父親瞪大眼睛終于看清了--那是一艘“臺”字號漁船。“同是天涯淪落人”,父親不管三七二十一,撕開喉嚨,張口大喊“臺兄,臺兄!”對方似乎也看清了他們,“閩兄,閩兄!”但聲音被風浪淹沒了。最后,是風,是浪,奇跡般的把這兩艘飄搖的船的命運碰到了一起。盡管是不曾相識,萍水相逢,但瞬間,他們便握緊了拳頭,齊心協力,同舟共濟,把兩艘船緊緊地系在一起,控制了船的動蕩。”
人物的虛構:她父親是一個農夫,以田為生大半輩子了,然在文中完全變了。“父親以捕魚為業幾十年了,黝黑閃亮的額頭上劃滿了無數風浪的溝痕,大海成了他的生命,魚是他一生的追求。但在他廣闊的心懷里,有一件事,是他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環境的虛構:雖然是在大海邊長大的晉江人,但長這么大連海也沒有去看過,完全依靠來自書中的體驗,根據情節所需盡情想象:“那是一個春天的清晨,海面上飄著輕紗似的薄霧,一輪紅日噴薄欲出,海鷗掠著浪花,歡快地飛舞。……太陽升起了,船尾的白浪流金溢彩。船順利地駛進了碧波浩淼的臺灣海峽。漁工們在歡聲笑語中開始了一天的作業,他們嫻熟而有力地把一張張銀色的魚網撒向碧藍的海面,像是一位高明明的畫家描繪他心中的理想……
二是細節的虛構。
細節是一篇記敘性文章的靈魂,也是成功的必備要素。一篇優秀的作品中必定有許多精典的細節描寫。為此,此文設計了三個細節:一是把兩艘船的名字分別命名為“臺”字號和“閩”字號;二是在他們戰勝臺風后在甲板上喝酒慶賀時父親準備的是“閩臺春”;三是分別時各自舉起的手一個是左手,一個是右手。文中這樣寫到:
“終于,風停了,浪止了,大海恢復了溫柔和仁慈……大海上升起了裊裊的炊煙。父親拿出了特產“閩臺春”,激動地說:“閩臺兄弟們,為今天的遭遇,為今天的生命,干!”甲板上一片痛飲--他們飲的是炎黃的血,飲的是濃釅的思念啊!”
“該分別了,大海上一片靜寂,馬達聲同時響起,他們站在甲板上,“閩”字號船員揮起了左手,“臺”字號漁工舉起了右手--是啊,海水隔得斷的是身軀,又怎能割得斷血脈相連的親情呢?”
這三個細節首先具備藝術的真實,其次是蘊含深意,都深刻而生動地揭示了作文競賽的主題--閩臺一家親,為整篇文章增添了光彩。當然,虛構不是虛假,它是藝術的真實,我們老師大可不必擔心學生是在弄虛作假。其實,只要學生能展開想象的翅膀,不管他飛得多高,它永遠都離不開生活的土地的。
以上創新三法是筆者作文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和感觸,不一定科學,望廣大同仁指教。作文如河,流淌的永遠是新鮮的水,作文的創新教學也因人因時而異,永無止境。
作者郵箱: @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