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詳
第一年在一所簡陋的小學教五年級語文,發現在師范學校里學的絕大部分教育理論用不起來,也是根據教學參考書教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分段概括大意,歸納中心思想。把學生每一次作文中較好的挑出來,讓學生再抄在作文本上,掛在教室后面讓學生翻閱,也算是我的獨到之處。
第二年去一所偏僻的中學教初三語文,稀里糊涂地照別人模樣混了一年。把這個畢業班送走之后,轉接一個初一新班時,覺得不能再這樣教語文,便根據自己學語文的體會,改變語文教法。
針對學生沒有任何課外讀物的情況下,給班級訂了《少年文藝》、《兒童文學》、《春筍報》、《語文報》等十幾種報刊,裝在一個圖書箱里讓全班同學借閱。同時,對語文的課堂教學也作了改革:讓學生讀課文提出疑難問題,全班討論或教師講讀。如果學生所提的問題涉及課文重點和難點,就適當展開,作典型講解。這種教法,改變了語文課學生總是被動聽講的局面,也贏得了一些老師的好評。可惜只搞了一年就難以為繼,學校缺少教改氛圍,自己也缺乏信心和毅力,加上初二學生都不喜歡發問了,總之,又回到了“輕車熟路”語文教法。
不過,當時在班級里搞了個語文興趣小組,把喜歡語文的學生組織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和寫作活動,班級里興起學語文熱潮。后來還因陋就簡地在學校搞了個文學社,激發了不少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熱情。并對學生中相繼出現的“瓊瑤熱”、“岑凱倫熱”及時予以引導。在寫作上,啟發學生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把作文寫長,然后要求內容新鮮、手法新穎、主題深刻。這樣操練下來,學生課外作文多了,而且比課內作文言之有物、生動形象。給予適當修改后,油印了學生作文集,把最好的文章推薦給報刊。江西《搖籃》報“作文擷英”專欄摘了學生習作的一段話開始,學生的作文相繼在《少年文史報》、《語文報》、《春筍報》、等省內外報刊發表。這是所在學校史無前例的,也引起了縣教研室、中語會的高度關注。因為縣中語會和教研室正在編《中學生習作例文》,發現這么一個不起眼的中學,居然寄來了十多篇在報刊上發表的學生作文。于是被邀去做“課外寫作指導體會”的大會發言。這一屆畢業的學生,寫起信來絕大多數語言流暢、情真意切、洋洋灑灑。
接下來三年又是一屆,依舊用那套陳舊、古板的教法。盡管如此,還是千方百計讓學生課內外多讀書多練筆,每學期油印一本學生作文集,學生的習作也在《中學生天地》、《中學課程輔導》發表。自己也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學語文》、《中學課程輔導》等省內外報刊上發表了好幾篇語文教學論文。這時,語文應試教育漸露端倪。
再下去兩屆,為了抓升學率,學校把班級分為快慢班。由于不忍心逼著學生死做練習題,情愿去教慢班。慢班的學生識字都成問題,所以只好采取讓學生多讀的辦法。作文指導也無法開展,堅持了好幾年的作文集編印也被迫停了下來。荒廢的不單是學生的語文,還有自己對語文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日益激烈的應試教育,已容不得你作別樣的思考。不經常讓學生考試,學生反而覺得奇怪;不按部就班地教語文,學生反而接受不了。考不出高分數,縱使你培養的學生語文素質最好,別人也說你不會教語文。
面對越來越沒法教的語文,也曾試圖再改變語文教法,但不知是主觀的信心不足,還是客觀的環境不允許,總之是得過且過地教著連自己也感覺枯燥無味的語文。如果語文教育宏觀上不作徹底的變革,任何微觀上的種種奢談都是沒有作用的。不甘心情愿沿老路走下去,又無法擺脫,這樣的兩難實際是職業上的一番痛苦。如果語文教育的大環境和小環境不作改變,自己的語文教育就既沒出路也無退路了,走進了一條死胡同。
1998年引發的那場語文教育大討論,僅僅帶給人一線微弱的希望,如流星一劃而過。這恰似我語文教學生涯的長河,雖說也逬發過幾朵浪花,但終究依舊平靜如初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