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雄
教學目標:
1、 了解有關詩歌和文學的基本常識。
2、 理解、欣賞兩首詩歌的優美意境和豐富含義。
3、 了解現代詩歌的語言要求:節奏鮮明、音韻和諧。
教學步驟:
第 一 課 時
一、導語設計
1、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題,這其中不乏千古傳誦的名篇,同學們最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思鄉之情。
齊讀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詩人身在羈旅中,夜不成寐,看見床前明月光輝,疑是地上的秋霜,于是抬頭看月,由此想到“千里共明月”的詩句,就思念起故鄉來。月色引發了人們深沉的思鄉之情,因此成為后世詩歌表現思鄉的主要意象。
總結:《靜夜思》 唐代 格律詩(近體詩) 五絕 (形式)
思鄉 (內容)
《鄉愁》 現代 自由詩 (形式)
鄉愁 (內容)
2、文學常識:
1)現代詩的基本特征:
詩歌的本質是抒情的,要有真誠、摯烈的感情,才能發揮想象力,只有當詩人的胸襟情懷確實能與時代潮流以及廣大人民的喜怒哀樂息息相通時,才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共鳴。
詩歌的形象刻畫需要高度的凝練和集中,現代詩尤其重視這一點。(舒婷《致橡樹》:橡樹、木棉、凌霄花等意象象征具有不同愛情觀的人,表達新時代的愛情觀。)
詩歌還講究語言的音樂性,現代詩雖沒有嚴格的格律規范,但也要求既有自由變化,又有內在的和諧。
2)余光中簡介:
余光中可以說是一個“以現代文學運動為軸心的扛鼎詩人”。從現代詩的創作和影響來說,目前臺灣詩人還很少有人超過他。并且,他還是臺灣文壇上影響深遠的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
他是50年代臺灣掀起的現代詩運動中“藍星”社團的發起者,他不僅以豐富的作品,還以新古典主義批評理論,推動了臺灣現代詩最初的發展和后來的分化。他的現代詩影響很大,風格變化多樣,著有《蓮的形象》、《敲打樂》、《白玉苦瓜》、《夢與地理》等十幾部詩集。
余光中是一位銳進的詩人,他從傳統詩的格律束縛中掙扎出來,又回到傳統的繼承之中,他掀起反叛五四新詩的旗幟,又從自由詩中吸取營養。他的不少詩作,有著深沉的懷念祖國的感情和強烈的民族意識,《鄉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教學設想:導入過程以介紹現代詩與古體詩區別為重點,目的是:一,學生通過回憶古人思鄉佳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認識;二,借助對《靜夜思》的簡單分析,使學生對詩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有初步的認識;三、明確現代詩的一些概念,為后面的教學過程作準備。)
二、朗讀全詩:
詩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學樣式,我們要通過朗讀體會它的節奏美感。
(先請同學領讀,再全班朗讀)
1、 讀準節奏
2、 體會情感節奏
(朗讀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過朗讀的輕重緩急和聲調的抑揚頓挫表達出來)
3、 體會節奏美感
(教學設想:詩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學樣式,新詩尤其如此,它感情奔放,掙脫了舊體詩嚴格的格律枷鎖,雖無固定格式,不講究語言外在格律,卻有內在旋律與和諧的節奏,通過朗讀理解節奏美感,是理解這首詩的敲門磚。)
三、分析全詩:
1、 提示:
意境指作品中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如我們說到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大家馬上就能想到落寞單調的秋景和作者心中凄涼斷腸的情懷,情由景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這便是詩的意境。那么,這個意境我們是如何領悟到的呢?主要是通過這詩中的具體可感的形象領悟到的,如枯藤、老樹、昏鴉……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凄涼、落寞的氣息。這些把情感化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號、情感的客觀對應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領悟詩歌的意境美,要從尋找意象入手。
請同學們找出詩中的主要意象
詩中主要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板書)
2、 這些意象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些意象前的形容詞怎么理解?請同學們討論并概括。(板書)
詩人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物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
郵票(。--母子深情(綿長)
船票(窄)--夫妻恩愛(厚重)
墳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峽(淺)--思鄉哀愁(綿綿無盡)
總結:
這首詩成功在于它有新穎意象,區別于一些詩歌意象的單一陳舊。以往有些詩歌的意象要么沿用約定俗成的穩定意象,如柳(送別),月(思念),這樣難免落入窠臼;要么意象較為單一,有時雖有多個意象,但由于特征差別不明顯,難免有堆砌繁雜之嫌。
因此在意象的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達,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都是現代生活的實景,它們是單純的,卻明朗、集中、強烈,新得真切,新得奇特。
它們又是豐富的,作者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等形容詞。郵票雖小,牽系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這就是詩的內在張力,使全詩含蓄、飽滿,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僅僅四個單純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躍然紙上,作者功力可見一斑。
3、 這些意象所反映的感情與主旨“鄉愁”之間如何有機聯系?
(1) 圍繞主旨--并列 (板書)
(2) 時序延伸--遞進
說明:
(1) 詩歌結構上采用了并列的方式,緊緊圍繞“鄉愁”這一主旨,因而詩歌包含的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鄉別等內容,既在客觀上具有獨立性,能使讀者體驗諸多不同的愁滋味,又有緊密的內在聯系,表現出一個人生旅途的廣袤空間。
(2) 意象組合上并不單純采用并列方式,而是還分別展示了“小時候 ”、“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樣延伸的時序,使詩的情緒呈現出層層遞進的態勢,這種意象的遞進融進了作者漂泊生涯的邈遠時間。 幼兒時念母情濃,年輕時戀妻情重,與母親的死別更把人生的哀愁推向高峰,但不論生離還是死別,都比不過鄉愁更為深廣,隨著年齡增長,人生理智逐漸成熟,終于達到從一己親情到對祖國故土熱愛之情的飛躍升華。
.
總結: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漂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保ā栋子窨喙稀沸颍┻@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設想:通過比較分析,學生懂得了詩的意象實為詩人的主觀之意與客觀事物之象在文字中的交融與呈現,詩的思維完全可以說是意象思維,所以詩的意象經營得好壞,直接關系到一首詩的美學價值?梢赃@么說,至此學生已經找到了創作、讀解新詩的一把鑰匙。這是本堂課教學重點所在。)
五、全詩的語言特點:
1、 再次朗讀,小聲議論
2、 你認為這首詩的語言有何特點?
總結(板書)
結構
全詩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整,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寓變化于統一中之美。
音樂
“鄉愁是”“在那頭”四次重復,加上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 ”、“淺淺的”修飾在同一位置上疊詞運用,使全詩具有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流暢又深沉的優美旋律。
全詩平易質樸,淺而不淡,各節的節拍均衡,音韻和諧。
(教學設想:把握新詩語言特點也是一個重點,通過朗讀進一步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獨特的結構美、音樂美,是學生審美的內化。)
五、補充閱讀
《鄉愁》
席慕蓉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仿佛霧里揮手別離。
離別后,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1) 朗讀
(2) 比較閱讀及討論:
(從主旨、意象、意境等方面把握。)
總結:開頭提到的《靜夜思》,短短二十個字,抵得了多少話,所謂感人話不在多,不少人在兒童時代就讀過無數遍,后來離鄉他去,讀來仍然感到新鮮親切,就因為大家都有一個故鄉,即沈德潛所謂“旅中情思,雖說明卻說不盡”。 又如杜甫的詩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個是因明月而疑霜,因霜而思鄉,一個是連月亮也不及故鄉明亮了。其實月亮只有一個,我們卻都能體會杜甫的感情,因為思鄉的歌,總是動人的歌。同樣的,余光中的《鄉愁》,也以幾個簡單的意象,引發我們無盡的愁緒和思索。因為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3)補充兩首外國的鄉愁詩,請同學們聯系課堂上所學知識,課后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設想:古今中外的思鄉之作,抒發了相同又不同的鄉愁,讓學生課后體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使課堂教學向外遷移,增加閱讀信息量。)
七、作業:背誦
第二課時
一、 補充北島《一切》
二、 請同學朗讀《這也是一切》
分析 從意象、詩情、語言三個方面評價
三、 小結:
(1) 現代詩基本特點
(2) 評價現代詩的角度
板書設計
鄉愁
余光中
意象 詩情 語言
郵票(小) 母子深情 空間----并列 平易質樸
船票(窄) 夫妻恩愛 中心:鄉愁 音韻和諧
墳墓(矮) 生死悲痛 時間----遞進 一唱三嘆
海峽(淺) 思鄉哀愁 思想成熟
評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上好課,前提是要有好的教案,潘曉雯老師的區級公開課《鄉愁》之所以在同行中得到較高的評價,重要原因之一是有一份教學目標明確、內容詳實、思路清晰,充分體現了語文教改新思路的教案。
教案“現代詩二首”由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組成,具有如下特點:
教學目標明確
高三的學生在閱讀面、理解分析能力上都有其特殊點。本教案正是基于高三教學的核心--能力為先,選取了三個“子目標”:詩歌的基本常識、詩歌的意境賞鑒、詩歌的語言要求作為教學目標。三個板塊既相互獨立,從基礎(認知能力)、賞鑒(理解分析)到綜合能力,又彼此交錯關聯,由淺入深,符合了認知規律的特點。
由于課時處于“00年高考語文評估會議”之后,本教案充分吸取了評估會上有關現代詩教學有待加強這一信息,在詩歌的意境賞鑒上刻意求工,因此在三個“子目標”中能夠突出教學重點,在學生的拓展閱讀、理解綜合上下功夫,分項目標能夠形成統一,圍繞能力訓練進行重點教學。
內容詳實
潘曉雯老師是組內公認的“學問家”,博聞強志,知識底蘊深厚,本教案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無論是導引的李白,還是背景介紹的臺灣詩壇,聯想拓展的“知人論世”,廣征博引的相關詩人,引經據典,內容充實,教案本身就是一篇有關現代詩(臺灣)的小論文,因此授課時的引人入勝也就不足為奇了。
“博”不是“雜”,“博”的目的是為了教授給學生。由于“博”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又有了嚴謹的教學目標的規范,就避免了學究式的灌輸,而轉化成了學生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拓展。
思路清晰
如前所言,三個教學目標清晰明確,重點突出,廣博的相關知識又符合授課的需要,規范在教學目標中。因此教學思路簡單明了,沒有枝蔓雜錯,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感覺。
在教案中還能發現,在重點部分潘曉雯老師設計了相當的獨立環節,引、析、論、總結,環環相扣,形成一個又一個知識要點,明確的將詩歌要點傳授給同學,“強制”落實的意圖一目了然。
有人以為“教是為了不教”,有人說語文是“大語文”,或說是“工具”,等等等等,眾說紛紜;語文的教學改革也在或轟轟烈烈,或和風細雨地進行,究竟孰是孰非,評判的標準唯有一個就是學生,是現實。潘曉雯老師沒有因為是區級公開課,在備課中穿插“術語”、“創意”,而是堅持“面向學生”,在“知識廣、基礎厚、能力強”上下功夫,整篇教案中所顯現的是豐富的材料,細致的分析,師生互動的講評,和恰當實效的教學手段(提示),在第二課時中,整體體現的就是同學的實踐能力,由老師的學識轉化為學生的智慧,這難道不是教改的一大目標嗎?
至于本教案的語言表達,板書設計等,不一一而敘,因為對一篇教案而言,對一位年青教師而言,前些方面的成功足以證明她的教學能力了。
陳 雄
2001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