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言文作業的三原則
【摘要】作業是課堂的延伸,是學生智能、情感、價值觀的繼續和發展。可量化原則、層次性原則、課后性原則等可提高中學文言文作業的效度。
【關鍵詞】可量化原則 層次性原則 課后性原則 中學文言文作業
作業是課堂的延伸,是學生智能、情感、價值觀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掠奪”課外時間資源的主要策略。就思維方式來說,語文作業可分為,抄寫、朗讀、背誦、分析等。文言文作業,大多數是抄寫或背誦,這些當然需要。但常常在這低層次面上打轉轉,千文一面,失之簡陋、枯燥、低效。嚴重影響學習能力的提高和興趣的發展。
文言文作業的布置應遵循“三原則”。
可量化原則。到了中學,尤其是高中。受理科和英語作業的打壓,受語文篇幅增長的影響,學生在課外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大降低。再布置類似“課下把《鴻門宴》讀三遍”的作業,基本上等于沒說,你也沒法檢測啊。讀這么長的課文,就在課堂上。這有點逼迫,但它合乎本階段學習的特征。
文言文可量化的作業很多。理解文中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讀熟某些段落,分析一些文句的語言現象,抄寫或背誦其中的一部分或全部。要能看得見或檢查到。
有的老師布置作業,可量化,但又失于單調和低效,“把課文翻譯成白話文”。不錯,它利于對課文的理解,尤其是文言能力低下的。你可想到,學生手中就不缺少《初中(或高中)文言文對譯》之類的資料。他一抄了之,效果就大打折扣。有的學生又懶于抄寫,他認為抄的時間,還不如多讀幾次呢,講的也是道理。作業基本淪空,這對懶于動腦的老師是一個提醒。文言翻譯,至少應該涉及125個文言實詞或18個文言虛詞,有特殊語言現象的,提挈全文的,有利于理解它處的,“點穴式”的語句。如《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其中的實詞“太息”“涕”,虛詞“以”“之”等。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學習它文的基礎。文中還有,“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讓學生完成作業幾處,主要看學生文言功底,時間的緩迫,不可固執于淺見。
有的老師怕,認為掌握這幾處,考到別處怎么辦?他們信奉“寧濫勿缺”的原則。不客氣地說,這是一種懶漢加笨漢的原則。沒有誰說,別的地方不學。關鍵是你也要有個主次之分啊,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把所有的都學會啊。學習是個積累的過程,文言語匯地掌握尤其遵循這個原則。在學習中要注意方法的指導,舉一反三,利于自悟。我們不可能讓學生掌握每一篇古文的每一個語言現象,也學不完所有的文言文。
層次性原則,或是彈性原則。不是誰都可以讀懂《離騷》,讀懂《采薇》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是長了點。但是讀完后,邊城的人性美,風俗美,語言美,還是能久記于心的。讀完《離騷》以后,腦中空空如也的人,恐怕不是一個兩個。文言文最考量基礎,在有限的時間內,有人只能讀熟一段,有人可三段;有人可翻譯五句,有人可十句;有人可背熟兩段,有人可全篇。一刀切地布置,違背了因材施教原則。長此以往,學困生越走越遠,越學越失信心。
層次性最好的語言描述,就是“最少”原則,它也可兼濟量化原則。作業布置時,可要求學生“最少”完成多少內容。這個“最少”的計算,要讓學困生中的絕大多數得以有效完成。鼓勵優生多完成,重質量。檢測中,也要有層次性,這是老師都懂得的。學困生可背得生分些,必要時,還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偏心”一點。優生背得準確些,熟練些,嚴格一點。一視同仁,是違背教學規律的。
這樣的作業形式有,“最少”完成幾段的熟讀、背誦、抄寫、翻譯等。文言語匯的作業,能最好地體現這個原則。同類相舉,異類對舉,都是很好的策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中的“之”,是助詞“的”的意思。就可以讓學生從本文或學過的文本中,最少找出五個含有“之”的這樣用法的例句。還可以找出“之”相別于“的”的用法的例子,如動詞“去、到、往”,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湊足音節”,代詞“他(她、它)”等。既因材施教,也調動積極性。學困生能找到自信,優秀生能找到自豪。
當然,也可以用“最多”語言描述,來提高學生的興趣。如教學《氓》,“文中有10個詞類活用的現象,看看大家最多能找到幾個?”或“是否能超過老師的?” 奮勇爭先是人的特性,不怕學生不上“圈套”。
課后性原則,或家庭性原則。課后作業,也叫“家庭作業”。不光是空間描述,要在家中完成。還有學習性質描述,是沒有老師,少有同學,伴著家人完成的。說是課堂的延伸,但在空間上、學法上還是脫離課堂而獨立存在的一種自適狀態。家庭作業反對將課堂內容包辦代替。不錯,有時可以完成整張導學案,一大份試卷,或者將《赤壁賦》的“研討與練習”(四大題)完成。天天如此,會讓學生疲于奔命,厭倦語文的。你可知道《赤壁賦》的第四題是什么嗎?讓學生舉例說明什么是“詩窮而后工”。 什么是“詩窮而后工”,已經讓學生一頭霧水,再舉例說明。不知道有幾人,會從天黑愁到天明,從天明愁到天黑。我想,結果只有兩個:胡扯,或抄答案。
切忌將繁難偏雜的問題留給課后,老師干什么用呢?課堂干什么呢?就是為了和參考書對一下答案嗎?
作業對課堂助跑的作用,分兩類:鞏固舊知,預習新知。一定要把握難度。學生花有限的時間,查查資料,問問父母、家人、同學,就可以完成,是難度上的準則。提高性的問題可以嗎?可以。把它放在“彈性”作業里,讓一部分愛文學、有資質的去探究。也可以適當增加實踐性的內容,讓學生從做中學,在樂中學。讓學生查找一下“烏臺詩案”的前因后果,“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幾種版本,歷史上的曹操與《三國演義》中的“奸雄”之間的差別及原因等。學《詩經》中的《氓》時,讓學生觀察“桑葉”生命過程的衰減;學屈原的《離騷》時,讓父母長輩講一講“繩墨”“方圜”的直觀情形,學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讓學生在安全的情況下鉆一下山洞,也未嘗不可。既增加興趣,又有利于讀懂課文。
當然可講的應該還有,如“趣味性原則”,“互助性原則”,“選拔性原則”等,讓大方之家多說說吧。有時我想,沒有作業就不要布置了,非要為作業而作業嗎?讓學生玩一下,豈不兩全其美?你說呢?同志哥!
沈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