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分析詩中意象的運用,理解“蛇”這一意象的隱喻。
2、通過誦讀與意象分析解讀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為美的詩歌審美特征。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在于通過引導學生對比聯想理解“蛇”這一意象的隱喻。
2、教學難點在于通過感受詩歌情感體會詩歌以丑為美的審美特質。
單元說明:“愛的心語”
這個單元五首詩歌均以愛情為主題。
把愛情的寂寞比做“蛇”
把愛情的期待比做“年輕的神”
以“窗”“你的字”“神女峰”具體的物象 來表達心中的愛情追求和價值觀。
詩人采取不同的意象來表現自己獨特的感受,以“我”的特定心境彌散到對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09年最流行的網絡用語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發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時間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實,寂寞是人的心理狀況的一種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時候,誰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學生發言)
不同的人對寂寞的體會是不一樣的,不同的事帶來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樣的,80多年前,一位現代詩壇上的著名詩人馮至寫了一首詩。不,他寫的不是詩,是寂寞。他說,“我的寂寞是一條蛇。”詩人的寂寞為什么會像一條蛇呢?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首詩。
二、作者介紹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河北涿縣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翻譯家,。早年既開始詩歌創作和翻譯。1923年曾與林如稷、陳翔鶴、陳煒謨等創辦淺草社,出版《淺草季刊》。1925年又與人成立沉鐘社,出版《沉鐘周刊》。淺草和沉鐘都是五四后曾發生較大影響的文學團體。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昨日之歌》,在詩歌界反響甚大,被魯迅譽為“中國最為杰出的抒情詩人。”
三介紹背景(見導讀)
四、誦讀感知
學生誦讀,教師配樂范讀,指導,學生再讀。
五、合作探究
1、理解詩歌情感。
主線: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發了他怎樣的聯想,這些聯想是不是又反過來體現了他的寂寞。
討論小問題:《蛇》這首詩選取了哪些意象?詩人把“蛇”比作什么,它們有哪些相似性?
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烏絲、月影、花朵。
詩人把“蛇”比作(愛情的)寂寞(苦悶)。
相似性:在作者筆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點--靜靜、沒有言語。蛇:形體修長、冰涼無言、咬人纏人……寂寞:深沉、凝重、揮之不去、咬噬心靈……
這是由于詩人只取蛇的某些特點加以描寫的緣故。
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詩人為愛而寂寞,為愛而冥想,為愛而期盼,這種感覺讓人沉浸其中,揮之不去,就像“蛇”的沉寂無言、忠誠纏繞。
“你”是抒情的對象,沒有具體的形象,但兩個重要的意象,卻令人浮想聯翩:濃郁的烏絲、緋紅的花朵,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月影”這個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輕悄、柔美的特點。
①第一節
討論小問題:為什么詩人的寂寞,也就是“蛇”“靜靜的沒有言語”?為什么作者說“萬一”,作者是希望對方夢到還是別夢到?為什么擔心抒情對象會“悚懼”?這些表現出詩人怎樣的心理狀態?
學生誦讀第一節。
明確:詩的第一節寫戀人不在身邊而感到“寂寞”。一個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現為無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個奇特隱喻開始,將“寂寞”比喻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體的動物,兩種事物的性質有很大的距離,然而,作為詩歌語言,這個隱喻將兩種事物聯系在一起,產生了新的意義,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復雜的情感體驗。寫“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長和無言的自然特征,“靜靜地沒有言語”,既是蛇的特點(形體修長而冰涼無言),也是當心愛的姑娘不在身邊時“我”感到寂寞的寫照。表現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萬不要因此而害怕。因為蛇會咬人、纏人,所以“我”緊接著告訴心愛的姑娘,萬一夢到它時,不要悚懼。這里用“夢”字而不用“見”字,也顯露了詩人的匠心:“夢”是姑娘在想念,而“見”則似乎只是“我”闖進了姑娘的眼簾;同時,這個“夢”字又與第三節的“夢境”相呼應,有著暗聯的作用。
作者為什么選擇“蛇”這一意象?
提示:作者寫了它的哪些特點?它與“寂寞”到底有何相似性?
蛇的特點:沉寂無言、忠誠相伴 、熱烈纏繞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寂寞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人沉浸其中,揮之不去。而愛的寂寞既痛苦又甜蜜,即熱烈又冷寂。這種感覺就像蛇的沉寂無言、忠誠纏繞。這種相似性是作者選擇“蛇”這一意象的原因。
②第二節
討論小問題:明明寫愛情,為什么會成了“鄉思”?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對象的頭發?而不是明眸?皓齒?這些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學生誦讀第二節。
明確:第二節寫“蛇”的“相思”(鄉思為相思諧音),取“蛇”棲息草叢的生活習慣,說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頭上的濃郁的烏絲。用這比擬“我”對心愛的人的烏絲的感情。借蛇的“鄉思”,凸顯“我”對姑娘的相思。這里用的是間接表現法:“我”的寂寞──蛇;蛇棲息于草叢,它的鄉思──草原;草叢與姑娘的青黑的發絲近似──姑娘的烏絲。取“蛇”棲息草叢的生活習慣,說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頭上的濃郁的烏絲。
經過三個轉折才將“我”對姑娘的相思暗示出來。這一節,詩情、詩意、詩趣三者兼具。
“烏絲”透露出幾點意義:
一,他所想的姑娘是擁有一頭濃郁的秀發、年輕而有活力的少女。
二,作者的情感是含蓄的,而不敢有進一步要求。
三,頭發的意象給人的感受是朦朧的美感。 而不從正面描寫姑娘的長相,卻強調姑娘的美在于一頭烏黑的發。
③第三節
討論小問題:詩中的“它”怎么理解,應該指代什么?為什么是“輕輕”走過? “緋紅的花朵”隱喻了什么?這些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感期盼?
學生誦讀第三節。
明確:第三節寫“蛇”的歸來,通過蛇的行動抒寫了“我”的意愿。取“蛇”輕輕行走和只能以口銜物的特點,寫蛇像月光般輕輕走過,同時為“我”銜來姑娘緋紅的花朵般的夢境,姑娘的夢境,可以作多種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愛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對“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緋紅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隱約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這時,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滿意足。這種寫法,有詩情詩趣。把“我”的愛意,她不在身邊時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藝術形象,給人難忘的印象。總之,把姑娘的夢境比喻成“緋紅的花朵”,則意味著姑娘的應許,會一改自己郁悶的狀態,換來醉心的歡喜。濃郁的烏絲、緋紅的花朵,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2、“蛇”意象解讀
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卻難以捉摸的情緒和復雜的心理活動,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如果想用具體的語言賦予它以鮮明可見的形象,就更是難上加難。大家會把寂寞比作什么?你們能想到哪些古人寫寂寞感受的詩句?
投影:《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住來,飄渺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相見歡》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
①這些古典詩歌中表達“寂寞”的意象有什么共同點?(形態上殘缺,內蘊上遺憾)
②“蛇”在大家心中是一個什么形象?(可怕,無聲,陰暗)
③“蛇”是怎樣和“寂寞”發生聯系的?它們的契合點是什么?(寂寞悄無聲息,蛇的行動也悄無聲息。寂寞很幽長,蛇的形體也很細長【有李商隱“臥后清宵細細長”的味道】,寂寞讓人恐懼,蛇也讓人恐懼。蛇陰暗詭譎,如同寂寞給人的感受)
④詩人用怎樣的詞語來形容“蛇”?詩人筆下的“蛇”給人怎樣的感覺?
靜靜地沒有言語,忠誠的侶伴,害著熱烈的鄉思……
這一意象給人親切、可愛、忠誠的感覺。
⑤“蛇”一意象表達效果與古典意象有何區別?(常規外,陌生化,以丑為美。
3、詩歌第二節采用了什么樣的藝術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比喻和諧音的手法。詩人使用了隱喻,將“濃郁的烏絲”比喻為“茂密的草原”。對于自己愛戀的姑娘的容貌,詩中沒做具體的描繪,只提到她有像“茂密的草原”一樣的“濃郁的烏絲”,是“蛇”的故鄉,是“蛇”渴望歸屬的樂土,讓“蛇”害著“鄉思”,而“鄉思”與“相思”諧音,其實隱喻的是自己熱烈的“相思病”,真切地表達出作者心有所屬的強烈渴望。
古典詩詞中制造“雙關”的手法很多,諧音雙關是比較常見的。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晴”與“情”同音,表現了在朦朧戀愛中的男女有趣而微妙的心理。詩句借景言情,妙手偶得,風格輕快流麗,妙語天成,最大的亮點就在于雙關妙用。
李商隱在《無題》一詩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絲”與“思”雙關,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癡情不改,實指堅貞的愛情。
4、《蛇》在最后一節中為何要將“你的夢境”比喻為“緋紅的花朵”?
把“你的夢境”比喻為“緋紅的花朵”,以溫暖的顏色修飾花朵,點綴姑娘的夢,意味著對姑娘應許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應許的醉心的歡喜。色彩上淡與濃的對比與變化,反襯出詩人情感的癡迷和濃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夢,夢境像“緋紅的花朵”,竟然也是這“蛇”銜來的。
5、詩人借助“蛇”這個意象,抒發了怎樣的感受和渴望?
“蛇”這個意象在詩人的筆下被賦予了新意,一反常態,別有妙處。詩人跳出了關于蛇的古老的思維定勢,以浪漫的的筆觸翻新蛇的形象。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厭惡的,而是通靈的、溫情的愛的化身,愛的使者。
這首愛情詩圍繞“蛇”這一冰冷的、使人悚懼的中心意象展開。詩中借“蛇”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鄉思、歸來,抒發了抒情主人公“我”對“姑娘”懷有熱烈的單戀情思。
詩中的“蛇”實際上就是“愛”的同義語,是詩人“寂寞”情緒或心境的一種比喻或象征,確切地說,是一種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斷、理還亂”,難以言表的單戀單相思。
在“蛇”這一冰冷寂寞的對象物上,沉淀、蘊含、寄托了當時才二十出頭的年輕的詩人深摯濃烈、難以排遣的思戀之情。這條長蛇作為詩人寂寞心緒的外現,成了通人情、有靈性,讓人信賴和傳遞愛情信息的“忠誠的伴侶”。
六、這首詩的藝術構思有什么特點?
“蛇蝎之心”這句成語典型地反映了人們對蛇痛恨、鄙夷的態度。
詩人跳出了關于蛇的古老的思維定勢,以浪漫的筆觸描繪出一條通靈的寂寞之蛇。它帶給讀者的是柔情、愛、美。
藝術特色上,既有優美的意境,又在飽含著象征性。
在格律形式方面,注重語言的整合和內在的音節美,舒卷自如,流動著一種柔緩的旋律。
每節四行,二、四行押腳韻,各行字數大體相近。
七、總結
馮至曾在《自選瑣記》中說過:“我在晚唐詩、宋詞、德國浪漫派詩人的影響下寫抒情詩和敘事詩。”這種影響在《蛇》里就明顯地烙印著:那種綿綿細訴的哀婉腔調就來自晚唐詩和宋詞,而選取如此奇絕,反丑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視的幽玄神秘色彩,卻正是來自德國浪漫派。蛇,也從側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顆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熱烈的心。
蛇的意象無論是在日常的想象中,還是在文學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它身上總是籠罩著妖異之氣,常讓人“悚懼”,而很難使人聯想到“忠誠”。但在這首《蛇》中,詩人一改我們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輕靈憂傷,至情至性。據馮至日后的回憶,這是一首借畫抒情的詩。當時他看到19世紀英國唯美主義畫家畢亞茲萊的一幅黑白線條畫,“畫上是一條蛇,尾部盤在地上,身軀直長,頭部上仰,口中銜著一朵花”,他覺得這蛇“秀麗無邪,有如一個少女的夢境”。于是詩人將少年對愛情“寂寞”而純真的向往融入這條“靜靜地沒有言語”的蛇之中,借蛇“熱烈的鄉思”暗喻癡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戀人“頭上的、濃郁的烏絲”。只這一層比喻已經使詩歌奇崛不凡,但詩人意尤未盡,更進一步使蛇活動起來。它從戀人的夢中出來,“從你那兒輕輕走過”,仿佛愛的使者,“把你的夢境銜了來”,“緋紅的花朵”也成了愛的羞澀與熱烈。我們知道,愛的抒情詩極易變得夸張,直抒胸臆常會顯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這首構思精巧,結構完美而意象新穎的詩當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七、布置作業。
背誦該詩
幸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