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標顯示屏幕
1. 學習掌握元曲的有關知識,和主要的作家作品,并注意它與唐詩宋詞的區別;
2. 注意理解本曲對漢高祖劉邦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新穎之處及其積極意義;
3. 注意領會備曲民間口語和幽默語言的運用及在刻劃人物和表達感情中的作用。
導學點拔窗口
【探海導航】
本文是元代著名套曲之一。在自學時應先認真看好自讀提示和課文注解,然后重點從人物形象和語言特點兩方面加深理解本文之“新奇”。
新就新在思想內容。本文寫漢高祖劉邦稱帝后衣錦還鄉的情景,取材有歷史依據,但具體情節都是虛構的。作者假想一個熟知劉邦底細的同鄉,從他口里說出劉邦發跡前的種種作為,撕破了封建帝王的神圣面具,塑造出一個好酒貪杯、明借暗偷、敲詐勒索的流氓無賴的帝王形象。
奇就奇在表現手法。本文大量運用民間口語,語言極盡幽默諷刺,既顯得活潑有趣,又辛辣無情意味深長。
【思路結構】
“高祖還鄉”是歷史真實,《史記》《漢書》均有記載。當時揚州曲家寫“高祖還鄉”題材套曲的亦較多。作者力求出新,避開正史內容,以普通鄉民的視眼來寫一代君王,遂開辟了一條新思路,獨特新奇。
第一部分是第一支曲子[哨遍]寫高祖來之前,社長派夫派糧,村里一片忙亂,為全篇設置懸念;第二部分從[耍孩兒] 到[ 四煞]共三支曲子,寫漢高祖儀仗隊剛進村的場面,化莊嚴為荒唐,化神奇為腐朽;第三部分從[三煞]到[尾聲]共四支曲子,寫見駕、罵駕,揭露流氓皇帝的老底,是最精彩的部分。結構圖:
農人眼光
看:亂紛紛接駕準備 看:威凜凜進村排場 氣:明了了無賴皇帝
【疑難指津】
高祖形象的理解:中國歷史上有兩個開國君主在民間文藝和野史中是頗不得人心的,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究其原因,大概在民間有這樣一種看法:他們兩人都出身低微,才德亦不見得高超,只不過是乘亂而起,因勢而成,稱帝后又都兔死狗烹大肆殺戮功臣。因而后代文人亦多有微詞。睢景臣此曲與正史的帝王形象大不相同,極盡嘲諷之能事,表達出對皇帝的蔑視,是難能可貴的。
詼諧口語的理解:元代散曲由詞蛻化而來,體式相近,但較為自由,且較多地使用民間口語,走的是平民路線。此曲大量運用農民口語、俚語,如“暢好是妝幺大戶”“穿著些大作怪衣服”“那大漢覷得人如無物”“有甚胡突處”“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等,使人物性格特別鮮明清晰,真實地表達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既具生活情趣又諷刺意味深刻。
【語言揣摩】
1.“猛可里抬頭覷,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
評析:原來這個故弄玄虛,架子排場十足的所謂“車駕”“鑾輿”不是別個,而是無賴劉三。這里回應了開頭的疑問,便急轉直下,從開頭的諷刺戲謔到指名道姓地數落劉邦的出身、丑事和惡行。且淋漓盡致,不留余地。
運用:猛然抬頭一看,看多了一會兒便認得,差點把我肺都氣炸了。(翻譯)
32.“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評析:語出詼諧,似乎劉邦是為了賴帳才改名換姓的。其實漢高祖是劉邦死后的謚號,并非活著時的稱謂。作者故意說出這種不合情理的話,顯得非常幽默有趣。也使感情的抒發達到義憤填膺的高潮。
運用:模擬語氣與語義,改編上句-
搞什么鬼,一不姓劉,二不做亭長,三不還我的欠帳,出去瞎混一向,回來就叫做漢高祖。
【名題講析】
閱讀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各題(1996年全國高考試題)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10.對這首元曲文句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釃酒臨江,橫槊曹公”,意思是曹操橫槊船頭,灑酒于江,表示憑吊。
B.“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指孫權赤壁一戰借助東風取得了勝利。
C.“便成名八陣圖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陣圖”的詩句說明諸葛亮的功績。
D.最后一句指 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國中的英雄:劉備、孫權及曹操。
11.關于這首元曲,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作者以設問開卷,分層次地敘述了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最后以概
述作結,全篇有分有總,首尾相應。
B.作者用“驚起”二字生動而形象地描繪出諸葛亮從南陽隱居到報效
劉備而出仕的這一轉變。
C.作者通過三國英雄人物的描繪和比較,表達了自己追慕古賢,意欲
建功立業的宏圖偉愿。
D.這首元曲風格雄健、高昂,大有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遺
風,而有沒有“人生如夢 ”的悲傷感嘆。
講析:本題為元曲鑒賞題,所選為阿魯威的[雙調]《折桂令詠史》。10題考元曲語句的理解。曲中用典較多,要能結合所學知識,作出正確的判斷。A 項正確。“釃酒臨江”《三國演義》中有曹操“灑酒于江,表示憑吊”一節,另蘇軾“一尊還酹江月”亦即此意。B項亦正確。因“紫蓋黃旗”乃指天子氣,曲中即指 孫權。C項正確。杜甫有“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詩句 。D項錯誤。曲中所寫的三國英雄是曹操、孫權、諸葛亮三人,并無劉備,要按曲文來理解,不能想當然。11題是在10題基礎上,考查對元曲內容、風格、手法的分析。分析不當的是C 項。其不當之處有二:一是表現手法沒有“比較”“ 更驚起南陽臥龍”與“更立西江石壁”句中的“更”同義是“另外”之意而非“更加”。二是內容上沒有表達“建功立業的宏圖偉愿”這一層。不能把蘇軾的《念奴嬌》硬套進來。
【風景剪輯】
剪輯1:
據《史記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在做皇帝后的第十二年十月回到故鄉沛縣(他曾在沛 縣做過亭長)。豁免了沛縣的賦稅,教沛中兒童一百二十人唱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 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設宴款待“父老子弟”,“道故舊晚笑”,君民同樂。臨行故 鄉人再三挽留,又傾城相送,簡直是君民依依不舍。
剪輯2: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雜劇是舞臺戲曲表演的底本,綜合了歌曲、賓白和舞蹈。由科(動作)、唱(曲詞)、白(說白)組成。主要角色是末、旦、凈、丑、卜等。散曲是一種歌曲,只能清唱不能搬演,又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數是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少則兩曲,多則不限。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為元曲四大家。
能力演練題庫
【跟蹤試題】
一. 選擇題:
1. 下列有關元曲的知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曲的宮調是音樂術語,是音樂的各種調式,宮調不同,音調就不
同。
B.曲牌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亦有定格,只是可根據內容需
要加適當的“襯字”。
C.元雜劇每本一般分為四折,分用四個宮調,如王實甫的《西廂 記》。
D.《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含有“般涉調”這一宮調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這一套曲的第一支曲牌名,它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2. 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①一邊又要差夫,索應付。 索 :催促
②今日還鄉故。 故:事情
③穿著些大作怪衣服。 大作怪:非常奇怪
④你須身姓劉 須:應該
⑤你本身做亭長,耽幾盞酒 耽:沉溺
⑥少我的錢,差發內旋還我 旋:很快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3. 對下列語句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面旗,雞學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胡蘆”寫的都是皇帝出行的儀仗,但從農人的眼光看來不過是常見的雞、狗、蛇之類,這樣就剝光了皇帝莊嚴神圣的外衣,具有辛辣無情的諷刺意味。
B.“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喂牛切草,拽壩扶鋤”是寫劉邦也曾參加過農業生產。揭示劉邦出身低微。
C.“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秤”是寫劉邦強奪別人的田地和財產。揭露劉邦強盜本性。
D.“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是寫劉邦身為亭長,利用職務之便,假公濟私,用公家的稅糧還私人的欠帳。揭露劉邦的無賴性。
4. 下列對本文的幾項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通過一農民對高祖還鄉一事觀察解釋,刻劃出了一個性格豪爽、潑辣,粗獷樸野、無所畏懼的農民形象。
B.本文由八支曲子組成,以時間為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C.曲中在揭露劉邦的“根腳”時把喂牛切草、拽壩扶鋤作為出身低微的標志,是想表明“王候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
D.本曲對皇帝的諷刺十分成功,也極其大膽。巧妙地撕破了封建最高統治者的神圣面具。
二. 填空題 :
5. 元曲包括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元曲四大家。元末散曲作家睢景臣,字____________,乃揚州人,精通音律。
6. 將元曲與宋詞作個比較,可以發現:在結構格式上,宋詞__________,元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語言運用上,宋詞__________________,元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試題】
三. 閱讀下面兩段曲子,回答7-9題:
[般涉調耍 孩 兒] 睢景臣
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見一彪人馬到莊前,匹里頭幾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一面旗,紅曲連打著個畢月烏;一面旗,雞學舞;一面旗,狗生雙翅;一面旗,蛇纏胡蘆。
[嘲天子] 詠 喇 叭 王磐
喇叭,鎖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 ,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
7. 對上述元曲詞句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踢蹬吹笛擂鼓”是寫皇帝出巡時一班人在吹奏樂曲。
B.“匹里頭幾面旗舒”幾句是寫高祖還鄉時儀仗隊所打的幾面旗幟。有太陽旗、月亮旗、鳳凰旗、飛虎旗、黃龍旗等。
C.“曲兒小腔兒大”是寫嗩吶雖小,但吹出的聲音很大。
D.“水盡鵝飛罷”是講水干了,鵝也飛光了。比喻民窮財盡,家破人亡。
8. 對[嘲天子]一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曲借吟詠嗩吶,諷刺了當時狐假虎威、虛張聲勢、外強中干的一些官吏。
B.老百姓的犯愁、害怕,實際上是表達了軍民的官府的怨聲載道和切齒痛恨。
C.最后一句表明嗩吶吹到哪里,哪里的老百姓就要遭殃-家戶戶洗劫一空。
D.本曲前面幾句主要從側面寫官府之害,后面幾句是從正面直陳官府為害之烈。
9. 將[嘲天子]與[耍孩兒]兩曲作比較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曲寫的都是官宦貴族(包括皇帝)出巡的場面。且都有作樂開道的描寫。
B.[耍孩兒]一曲著力寫儀仗隊中的各種旗幟,[嘲天子]一曲只寫了嗩吶的吹奏。
C.兩曲均大量遠用口語詞匯。[耍孩兒]用語戲謔,暗含諷刺;[嘲天子]一曲用語平實,頗顯怨恨。
D.[耍孩兒]一曲重在描寫,不著一字議論,但亦能看出作者的感情傾向;[嘲天子]一曲重在描寫,議論簡略,用意明了。
四.閱讀下面一首唐毅夫的套曲,完成10-12題;
[南呂]一 枝 花 怨 雪
不呈六出祥,豈應三白瑞?易添身上冷,能使腹中饑。有甚稀奇。無主向沿街墜,不著人到處飛。暗敲窗有影無形,偷入戶潛蹤躡跡。
[ 梁州]才沾上茅庵草舍,又鉆入破壁疏籬,似揚花滾滾輕狂勢。你幾曾見貴公子錦茵繡褥?你多曾伴老漁翁箬笠蓑衣?為飄風胡作非為,怕騰云相趁相隨。只著你凍的個孟浩然掙掙癡癡,只著你逼的個林和靖欽欽歷歷,只著你阻的個韓退之哭哭啼啼①。更長,漏遲,被窩中無半點陽和氣。惱人眠,攪人睡。你那冷燥皮膚似鐵石,著我怎敢相偎。
[尾]一冬酒債因他累,千里關山被你迷。似這等浪蕊閑花也不是長久計,盡飄零數日,掃除做一堆,我將你溫不熱薄情兒化做了水。
注:①孟浩然曾雪中騎驢覓詩,林和靖酷愛雪中賞梅,韓退之貶潮州時雪阻秦嶺。此三人均可謂雪中寒士。
10. 對這首套曲有關加點語句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不呈六出祥,豈應三白瑞”:句中“六出”“三白”均指雪。此句對傳統的“瑞雪呈祥”說法予以否定。
B.“你幾曾見貴公子錦茵繡褥?你多曾伴老漁翁箬笠蓑衣?”:言雪指雪花趨炎附勢,只欺貧弱。不光臨不愁溫飽的富貴子弟,也不去成全附庸風雅垂釣寒江的隱逸之士。
C.“一冬酒債因他累,千里關山被你迷”:因雪寒而沽酒取暖,負債累累;因雪迷關山,客游千里難歸。
D.“似這等浪蕊閑花也不是長久計”:表明作者不想再像“浪蕊閑花”一樣到處漂零,決心破雪而歸。
11. 下列對這套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套曲,“南呂” “一枝花”是宮調名,“梁州”“尾”是兩支曲牌并組成套數,“怨雪”是該套曲的標題。
B.該曲首段人題。突出寫雪花散漫輕浮、行蹤詭秘,使人饑寒交迫、困苦不堪的丑態。
C.[梁州]曲運用孟、林、韓三人的事典,說明雪專門為難寒士,生動地寫出了雪的罪孽。
D.[尾]曲將作者的怨恨抒發到了極點,并開始采取行動,將這不通人情的“薄情兒”,“掃除做一堆”,“化做了水”。
12. 很明顯該曲的雪極富比喻和象征意義。試把這一層含義分析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閱讀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3-14兩題 ;
[正宮] 塞鴻秋 潯陽即景 (周德清)
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同“靛”);江帆幾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飛如電。晚云都變露,新月初學扇,塞鴻一字來如線。
13. 對這首元曲有關詞語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 曲中“淮山數點青如淀”是寫草木蔥蘢、青翠欲滴的優美景象。
B. “箭”寫江帆如葦葉,輕靈疾飛;“電”寫瀑泉仿佛千尺銀河落地,因山勢陡峭,故飛如閃電。
C. “新月初學扇”一個“學”字,使月亮變得富有人情,頓顯搖曳生姿。
D. “塞鴻”塞北鴻雁。“一字”是指鴻雁排成一字,掠過煙波浩渺的江天。
14. 對這首元曲文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一二句寫江寫山是從大處、遠處落筆,著重勾勒大江遠山之寥廓,是靜態畫面。
B.三四句 寫帆寫泉,分別屬長江淮山中的個體景物,是從近處,細處著眼,側重描寫江帆、山泉飛奔迅疾,是動態鏡頭。
C.五六句寫月和云的變化明滅之態,又是整個畫面的背景。與前四句相比,筆勢則由緩變急,由柔轉剛,呈現出起伏跌宕。
D.全篇分合自如。分則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畫;合則構成潯陽江山的立體圖畫,好似一部風景影片。其間遠近高低,動靜明暗,聲光色形,無不畢備。
【創新試題】
六. 閱讀下面一段《西廂記》中張生被迫“上朝取應”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曲詞(節選),完成15-16題。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
[ 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就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里成灰。
……
[四煞] 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么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后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15.結合已學過的一些古詩詞曲,完成下列兩題:
① 請再默寫一句與上曲中“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的情景意境庶幾相似的古詩詞曲(或詩或詞或曲之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試以本曲最后一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作一比較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正宮端正好]一曲,很有意境,請把它改寫成不少于300字的情景交融的寫景散文。
參考答案:
1.C(《西廂記》有五本二十一折) 2.D 3.C 4.C
5.雜劇和散曲。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景賢
6.宋詞嚴格,元曲較自由,可加襯字。 宋詞典雅,多用書面語,元曲樸實,多用口語。
7.C(曲兒短,聲音大) 8.A(外強中干不當) 9.D([朝天子]重在議論)
10.D(“浪蕊閑花”是喻指雪花)
11.A(“一支黃金 ”是套中首曲,不是宮調)
12.雪在這里象征了某些人的不良品性。到處閑逛,為害百姓,氣勢洶洶,欺貧怕富,胡作非為,似指盜賊、胥吏之類。包含了豐富的現實生活內容。
13.A(寫的是秋景) 14.C(應為由急變緩,由剛轉柔)
15①主要應是下列幾句(能寫出一句即可):
a.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宮闕。 李 白《憶秦娥》
b.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相見歡》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d.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吞沒涯。 馬致遠《天凈沙》
② 都是寫愁高手。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物象,都饒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將愁變成了水,秦觀又將愁變成隨水而流的東西,李清照又茭一步將愁搬上了船,王實甫則把愁裝在了車上。都很自然貼切,不著痕跡,且均意境完整。
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