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附中 張蕊
大多數人都是喜歡排斥新事物的,因為習慣的力量太龐大了。學案教學在我校已經轟轟烈烈地進行了兩年,我不是有個性的人,也不愿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學案教學離我很近,我學習了“學案”相關的很多內容,還和名師們一起編寫了學案,自己也嘗試著上了學案課。可我與學案教學卻又似乎阻著山、隔著水。
是什么觸動了我?
是老師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吐沫星子四濺的講課場景和學生昏昏欲睡、表情麻木的毫無反應;是老師挑燈夜戰、精心備課和學生一問三不知一臉茫然的表情。老師一廂情愿的時候總是居多,可如果到了高三到了最后的沖刺階段,仍是老師的一廂情愿,那就是我們的悲哀。
是該改變的時候了!
高考病句專項是學生的心事。沒復習之前覺得每個選項都是對的,復習完之后,又感覺每個選項都是錯的,因而就把它作為運氣題在考場上賭一把,用學生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就是“糾結”。我打算從這個難點突破,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設計了一份《高考前病句知識點鞏固》學案,試圖有所改變,有所收獲。
雖不能說是驚喜萬分,但至少柳暗花明。這讓人欣喜、興奮,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這堂課從學案的設計上,我認為有這樣幾個小火花。
第一,學習目標在學案上的體現。我設定的目標是:通過對已做過題的分類整理,達到熟練運用所掌握的標志來辨析病句的目的。學習目標使得課堂目標明確、指向清晰、重點突出,學生的學習不再在是盲目的被動接受。四十分鐘的課堂,學生會有效地調節精神的關注點,張弛有度,有助于課堂知識的吸收。
其次,是學案上的方法指津。學案教學倡導先學后教,甚或是先學后引導。高三最后的復習課,我們完全可以把提綱挈領的知識點羅列在學案上,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就能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我在學案上羅列了病句需要關注的十個標志(1、看數詞 2、看并列 3、看提承 4、看否定 5、看表意 6、看代詞 7、看關聯詞 8、看介詞 9、看成分10、看句式)。讓學生首先有知識點的系統的方法儲備。
再次,學案讓習題更典型。學案上所有題都是從學生一輪復習做過的題中精心挑選出來的。三組題的難度不斷加大,有比較簡單的看數詞到標志性較強的“和”字類病句,再到學生很頭疼的的看介詞。最后的實戰演練是根據本節課內容所需,重新組合歷年高考題,做到習題少而精,真正為課堂服務,而不是盲目的大量做題。
最后,溫暖的人文關懷。我在每組題后都跟了一句話,“一起熱熱身吧!繼續努力哦!再堅持一下!”還附有溫馨提示,“請回過頭關注一下,你找到標志了嗎?”“別忘了帶上你的武器!”。當我們把課堂交給學生的時候,老師除了在知識上進行引導,還可以在情感上給予關懷,尤其是在高三最后階段,學生更需要精神動力。我是一個不茍言笑的老師,尤其是自己帶的班,正好借用學案,給學生鼓鼓勁,加加油。學案的最后還有教師寄語(在藝術創作中,第一個意念最佳;在其它的事情上,反復思考的結果最好),寄予了我對他們的期望,希望他們做一個會思考的人。也正好與課前的每日一句話(不為失敗找理由,要為成功想辦法)相映成趣。
當然令人欣喜的是學生的“出色”表現。
我曾看到同事寫的一段文字,“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體,整個課堂都是教師傳授知識的身影,都是教師揮汗如雨的風采,都是恨不得傾囊相授的熱情。我們從不否定教師的敬業精神,也積極鼓勵教師的傾囊相授。只是,在熱情的火焰下,我們作為教師不自覺的燒掉了太多的珍貴卻無法挽回的東西--學生自學的主動性和能力”。這節課我看到了那久違的東西。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應是主動發現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沒有動起來,是老師沒有給學生創設這樣的環境。而學案教學就可以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一個好的學案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預習作業,讓學生提前對他將要學的東西做一了解,發現自己的知識漏洞和薄弱環節。提醒自己在課堂上要彌補漏洞,加強弱項。
自學園地,課堂上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三組題。這三組題涵蓋了本課所有的知識點,學生可以繼續查漏補缺的工作。不是做完題就完成任務,萬事大吉,為做題而做題。我要求學生每完成一組題,就對高考中病句出現這個知識點的規律進行總結,把自己思考的結果首先呈現在學案上。然后經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幫助,逐步完善,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樣每一個學生都能切實動起來,真正做到發現自己的問題。一堂課上雖然不能保證每一個同學都發言,卻可以做到每個學生都去思考和發現。教師只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告訴學生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簡單的內容,教師只是提示、補充,只有在難點,才進行略微的點撥。
學以致用的核心是用,所謂舉一反三。而我們的學生在長期被動的灌輸下,則養成了能聽多少是多少,聽完了就完了的壞毛病,忘卻了會用才是學會的唯一標準。實戰演練,就是提醒學生,講過的方法(三個標志)必須運用到做題中去,才能應對高考,提高正確率,最終提高學習效率。做對的學生,會有成就感,認為老師說的是對的。做錯的會反思,應該聽老師的話,這也是讓學生自悟的一個過程。
攻克了這一難點之后,我想到了高考中其它知識點的突破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這樣扎扎實實的一點一點積累,從而讓學生學方法、用方法。
尤其是在二輪復習時,利用學案可以形成高考專項知識清單。在每一張學案上,教師明確學習目標即應對高考必須掌握的內容,提煉關鍵的知識點,精選典型高考例題。學生自己完成,教師引導、幫助學生總結答題方法、技巧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每一張學案都是學生個性化的知識整合,并且是對第一輪復習的鞏固、提升,同時為第三輪復習做套卷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然,到了高三,甚至說是到了二模,才去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顯然是晚了。如何在高一、高二,或者初中、小學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思考的問題。
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