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掌握課文內容,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識,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知識鏈接:
(1)了解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東晉偉大詩人。后人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開創了文學上的“田園詩派”。
(2)背景 : 東晉王朝極端腐敗,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3)解題: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小序,詩和序的內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對詩的說明,用客觀記敘的方法,有人物、環境、和故事情節。
一、誦讀課文
1、聽范讀(一讀)
要求:聽范讀的時候聽準字音,斷句,盡量模仿默讀。并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 )然開朗 屋舍儼( )然 阡陌( )( )交通
黃發垂髫( ) 及郡下( ) 詣太守( ) 與外人間隔( )
劉子驥( ) 便要( )還家 邑( )人 詣( )太守
2、學生自讀課文(二讀)
要求:自由朗讀,放開聲音,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要讀出節奏。
3、全班齊讀課文(三讀),嘗試背誦課文。
二、掌握以下重點的字詞句意思。
(1).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句子: 古義: 今義:
交通 句子 : 古義: 今義:
妻子 句子: 古義: 今義:
絕境 句子: 古義: 今義:
無論 句子: 古義: 今義 :
不足 句子: 古義: 今義:
(2).一詞多義
舍: 便舍船( ) 屋舍儼然 ( )
尋: 尋向所志( ) 尋病終 ( )
志: 處處志之( ) 尋向所志( )
(3)通假字 便邀還家 通 , 。
(4)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
要求: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文意,本文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故事的敘事線索是什么?
第二課時
根據故事的線索,可把本文分成幾個層次?思考每層寫了什么內容?
第一部分(第1節):寫
第二部分(第2~3節):寫
第三部分(第4節):寫
第四部分(第5節):寫
二 、問題探究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林?為什么會甚異之?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漁人在桃花源中見到一幅怎樣的畫面?
3、漁人至桃花村,村人對漁人有什么反應?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4、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說了些什么?為什么皆嘆惋?
5、漁人偶遇桃花源, “處處志之”,但最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
三、體會思想主旨: 結合作者的經歷及當時的創作背景,談一談理解作者為什么要虛構一個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當堂檢測
一、文學常識考查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詩人________,名____,字___, (朝代)人,生活在戰亂頻繁的。文章虛構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世外桃源,描繪了一幅 的生活圖景,反映了廣大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2、《桃花源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按照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________桃源的順序來敘述了漁人的所見所聞,層次清晰。
3、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是: 。
體現祥和安樂的社會環境的句子是: 。
二、閱讀語段,回答文后題目。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①緣: ②儼然:
2.用現代漢語翻譯文段下列語句。
①漁人甚異之:
②林盡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3.指出這段文字中的三個成語
1 2 3
4.末句中“黃發垂髫”用的修辭方法是( )
A 比喻 B 夸張 C 借代 D 對比
5.文中能體現“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詞語是:
6.“黃發垂髫”分別指代什么人?“黃發垂髫”展現出一幅怎樣的生活圖景?
7.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 8.這段文字著重寫的是什么?由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閱讀文段,然后做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詞的的含義。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復延至其家
2.下面加點詞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C.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D.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譯文: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譯文:
4.“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 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
答:
。
陸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