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佐鄉(xiāng)中學周和枝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通假字和一詞多義。
2、借助注釋和古漢語字典自主翻譯課文,并能當堂背誦課文。
3、理解作者“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認識識別人才的重要。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4、學習本文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2.理解作者“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認識識別人才的重要。體會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可悲情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同學們,中國跨欄飛人劉翔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了。可是有哪位同學知道在他成為一名跨欄選手之前竟然是一個跳高運動員呢?那么又是誰發(fā)現(xiàn)了他的跨欄天賦并培養(yǎng)了他呢?這個人就是劉翔的恩師孫海平教練。可以說,如果沒有孫教練這個伯樂,就不會有劉翔這匹千里馬,也許他還在跳高領(lǐng)域默默無聞呢。可見,伯樂對于千里馬有著何等重要的作用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唐代大散文家韓愈的《馬說》,看看他是如何論述兩者之間關(guān)系的。
二、介紹作者作品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 韓柳”。
《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說”就是“談?wù)劇钡囊馑迹取罢摗彪S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祗zh 食sì馬者 一石dan 駢pian死 其真無馬邪yé
2.學生齊讀課文,注意節(jié)奏
3、學生對照課文注釋自由朗讀,并且討論、了解全文大意。
4、學生自主翻譯課文
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須逐字逐句的翻譯,讓學生在前面對照注釋的基礎(chǔ)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大家共同討論。
教師指出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和重點實詞,要求學生重點掌握
通假字 (1)食馬者 “食”通“飼”,喂,喂養(yǎng)
(2)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3)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 “邪”通“耶”,表疑問,相當于“嗎”一詞多義
策:(1)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動詞)
(2)執(zhí)策而臨之(馬鞭子,名詞) 一詞多義:
其真無馬邪 不以千里稱也
其真不知馬也 策之不以其道
重點詞語解釋
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有時; 一食:吃一頓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且:尚且; 常:普通的; 等:等同,一樣
執(zhí)策而臨之 臨:面對 5、學生再次齊讀課文,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么? 比喻人才。
(2)伯樂指的是什么? 比喻能發(fā)現(xiàn)賞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
(3)“食馬者”指的是什么人? 比喻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
(4) 本文作者借“千里馬”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懷才不遇,憤懣不平。
第二課時
一、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男生朗讀第一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的關(guān)系的”?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么?
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呢?
是,強調(diào)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3.齊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女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2) 、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最后一句反問句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的的憤懣之情。
(4)、第二段說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3.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全班朗讀第三自然段。
2.思考討論:
(1)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
(2)文中的哪句話點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馬也。
(3)你是怎么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表現(xiàn)了作者對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4)概括本段內(nèi)容。(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5)“策之”“食之”“鳴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6)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qū)使)、“食”(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里“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
3.齊讀第三自然段。
二、自主誦讀,揭示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了解學習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
1、本文采用什么寫法,要表達什么主題?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表達作者的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人才的憤懣。
2、學習本文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學習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yīng)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shè)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三、拓展延伸,聯(lián)系現(xiàn)實
提供四個話題,學生根據(jù)興趣任選其一作答
話題1:假如你是“千里馬”,但是沒有“伯樂”賞識你,你會怎么做?
話題2:假如你是“伯樂”,你怎么樣發(fā)現(xiàn)“千里馬”?
話題3:當今社會,“千里馬”一定要遇上“伯樂”嗎?
話題4:當今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
四、落實背誦情況,開展背誦競賽,老師檢查背誦情況
五、課文小結(jié) 《馬說》一文形象簡練,又含蓄深刻,所表達的思想也讓人深思。我們生活在幸福開放的時代,要珍惜機會,不斷磨練,讓自己成為有用人才。 六、布置作業(yè) 1、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哪句話體現(xiàn)了他的意圖可充當主旨句?
(揭露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現(xiàn)象,表明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2、虛詞:(在文中找出含有此字相關(guān)意思的詞語) 而 A轉(zhuǎn)接 可以譯為“卻,可是” B順接 可以不譯 之 A結(jié)構(gòu)助詞“的” B 代詞,代人或物 C 無意義,句中停頓 D 幫助構(gòu)成倒裝,無意義 其 A代詞,代人或物 B 代詞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詞 那種 D 反問語氣詞 難道 E 推測語氣詞 恐怕 以 A介詞 因為 B介詞 按照 也 A 肯定語氣 B反問語氣 C 推測語氣 D句中停頓附:板書設(shè)計
馬說
正面提出問題: 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 食馬者無知,千里馬埋沒。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 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
總結(jié)全文: 其真不知馬也
李衛(wèi)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