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紅
設計意圖:
1、探究新課程下如何實現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新課程強調“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本詩為新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課文,本單元重點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為了體現選修課的特點,選擇這一首詩做為一個點,一個示范,“教是為了不教”,由此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探討選修課該怎么上的問題。
2、體現新課程理念,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教師點撥、指導為輔。探究如何實現教師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置身詩境,借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
2、品味詩句,領略詩中所寫景物特點,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達到緣景明情
3、學習本詩從而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教學重點: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學難點: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如何品味“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
教學方法:1、誦讀、質疑、探究法。(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比較閱讀。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詩的意境和創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范仲淹的一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一座樓名傳天下。曾經,孟浩然一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讓人們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將再次把我們的思緒帶到那廣袤無邊壯闊無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讓我們放飛我們的思緒,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走進詩歌《登岳陽樓》,走進詩人廣闊的胸襟。
二、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 讓一名學生主動朗讀詩歌(從語音、語速、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簡單評價、指導)后,老師范讀(或放錄音)
2、齊讀詩歌,初步熟悉內容。
3、學生邊自由朗讀,邊自主質疑字詞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預設字詞質疑:
坼:分裂,引申為劃分。 乾坤:天地。 戎馬:軍馬,借指從軍、作戰。
軒:窗戶。 涕泗:涕,眼淚;泗,鼻涕。)
(過渡語)通過字詞理解,我們能基本弄懂詩歌內容。其實我們欣賞詩歌還要學會抓景物、悟情感,現在我們就來“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三、探究學習
(一)、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
1、小組合作探究:
從詩歌中,你看到了…… 你感受到了……
提示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繪、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并說說詩歌畫面中傳達出的情感。
(學生充分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匯報成果)
(學生回答的要點:
描繪詩歌畫面:詩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陽樓,只見波濤萬頃、巨浪千層,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晝夜漂浮在湖上,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好一個雄偉壯闊、氣勢磅礴的洞庭湖!廣闊無垠的天地下,詩人獨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陽樓上,越發顯得孤單渺小,詩人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國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淚縱橫。
體悟到的情感:對親戚朋友的眷念之情, 對年老孤獨的悲傷之情,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之情,對無以報國的自責之情。)
(在學生體悟詩中的情感時,教師相應地提供寫作背景:
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獨自登上了這座樓,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寫下這首千古名詩《登岳陽樓》。)
2、明確要點:(板書)
自然景物 岳陽樓
洞庭水 壯闊廣大
人物景況 涕泗流 凄涼落寞
無一字,有孤舟 身世之悲(親友離散,漂泊無依;年老體弱,窮困潦倒)
戎馬關山 家國之憂(國家危難,百姓涂炭)
3、背誦全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誦)。
(二)、自主探究:
1、賞析名句:通過學習,你肯定對一些詩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寫景的詩句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品味“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處。)
(提示:可從煉字、景、情方面思考)。
煉字:“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景:寫出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意境壯闊,氣勢極大。
情: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這兩句詩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2、讀了本詩,你對詩中所寫的景和所抒的情還有什么疑問?或者說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問有:
1)作者第二聯所描繪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渾壯闊,是否與第三聯所抒悲涼情感不相協調呢?這怎么理解?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空闊的境界,往往能激發人們的飄零之感。洞庭湖壯闊之景讓詩人杜甫感覺到個人的渺小孤獨,這是一種以壯闊之景寓悲涼之懷的抒情境界。
(詩人觸景傷懷,用了壯景襯哀情的手法。)
2)、詩的開頭好像是高興的,但后來卻如此悲傷,開頭是否與后來的情感不協調?簡要說明理由。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首聯今昔對照,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悅之情。
四、課堂小結:
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里,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郁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充分地表現出杜甫沉郁的風格。
(過渡語:同樣是登岳陽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筆下產生了不同的詩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四、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請將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作比較,說說它們同是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學生有感情朗讀。)
(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各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其它小組補充。)
(學生回答的要點):
詩境:○1、李詩寫出山水景物宏麗美好,重點突出岳陽樓的高,人的心情輕松快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詩寫出洞庭湖之闊大,表現出壯闊博大的詩境。
風格:○1、李詩用陪襯、夸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脫,可用豪放飄逸概括。
○2、杜詩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郁頓挫來概括。
五、布置作業
1、默寫《登岳陽樓》
2、拓展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并背誦默寫杜甫的《旅夜書懷》。
六、板書設計:
登岳陽樓
自然景物 岳陽樓
洞庭水 寬闊廣大 壯闊
人物景況 涕泗流 凄涼落寞 沉郁頓挫
無一字,有孤舟 身世之悲 悲愴
戎馬關山 家國之憂 博大
彭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