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體會文章寫作方法及語言風格。
3.積累文言詞匯,培養古文的閱讀理解能力
[過程與方法]
1. 反復誦讀課文,培養文言文的語感
2. 搜集與作者、作品有關的資料,開闊學生視野,提高文化素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品味文章的語言美,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熱愛祖國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體會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
教學難點 課文在敘事、寫景中抒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學生展示課前搜集到的有關杭州西湖的詩文及對聯,多媒體出示教師搜集到的詩文
2、“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是詩人筆下的春天的西湖,那么冬天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欣賞《湖心亭看雪》。(出示多媒體課件,展示西湖雪景)
二、 小組競賽
1.誦讀比賽,分男女生組進行朗讀比賽。要求讀出文章句內停頓,讀好文章關鍵詞語,讀好句末虛詞,讀好重要段落,體會語氣,把握語速。
1. 解詞比賽
采用卡片,抽簽形式進行比賽,共同完成詞語解析和文章語句的解讀。
2. 精彩竟背
分男女生組進行個背、分背、點背、續背。
三、 合作探究
分為整體探究和局部探究
1. 標題探究
師:從標題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明確:地點--湖心亭
事--看景 景物--雪
2. 內容探究 (多媒體出示問題,課堂展開討論)
(1)作者是在什么環境、什么時間、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這一舉動有何意味?
討論,明確:
西湖觀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霧景,霧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雪景給詩人情感以寄托、以解放、以宣泄:它靜幽,勝過官場的喧囂;它清靜,勝過官場的污濁;它曠遠博大,勝過官場的局促壓抑;它個性自由,勝過官場的人性束縛。所以作者才選擇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俱絕的環境里,選擇在子夜初更時分,駕小舟去往湖心亭,表現了與眾不同的情趣。
(2)湖上的長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筆下為何是“一痕”、“一點”又“一芥”?
討論,明確: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表現了他獨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傳達出了景物的形與神,表現出悠遠脫俗的情味。
(3)文章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后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笔遣皇敲?
討論明確:不矛盾。突出了作者獨有的孤高冷寂之感,雖有人同行,卻無人同心,反襯出作者的孤獨與寂寞。
(4)舟子用“癡”子來形容作者,這個“癡”字有什么含義?
討論明確:指一般“俗人”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懷。
四、 品讀文章
在反復朗讀中進行品析、品味、品評。
一讀品詞語。學生以“我認為_________詞用得好,寫出了_________”為話題發言。例:我認為“天與云、與山、與水”這個“與”字用得好,生動寫出天空、云層、湖水之間的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
二讀品美點。學生以“我認為_________句美,寫出了__________”為話題發言。例:我認為“霧凇沆碭”一句美,寫出了湖上雪光水氣彌漫的景象。
三讀品情感。學生以“我從文中__________處,理解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情”為話題發言。例:我從文中“獨往湖心亭看雪”處,理解了作者的孤寂的心情和獨特的生活方式。
五、 創新活動
1. 根據文章內容、意境、情感、創作一副對聯。教師給出上聯,學生對下聯,學生如對出佳句,予以展示,進行鼓勵。
賞雪景寄情山水
(品詩人感悟意境)
獨駕小舟賞雪景
(偶逢知己飲亭中)
賞雪景深夜駕小舟
(逢知音亭中飲大白)
2. 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則板書
3. 嘗試用白描手法把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段散文。
六、 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寫一段賞析本文的文字。
《湖心亭看雪》教后反思
本文雖不過160余字,卻創造出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是描寫西湖雪景的絕唱。本節課的“活動板塊型”框架,打破了以往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沉悶。學生們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對話,在活動中探究,在活動中交流,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學生在互動研討中發展了思維能力,增強了協作意識。
但教學從來都是遺憾的藝術。上完本課之后,我總感到本節課還有些缺憾。比如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探究時,對學生所提出來的開放性極強的問題未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學習,出現一些“遠離文本過度發揮”的局面。從而影響了下一個教學環節,導致學生對有些問題的解決過于倉促。
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生活中突然發生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來調整教學計劃,設計多種應急方案,恰如其分地把握課堂上的一些生成性問題,靈活駕馭課堂,讓“生成”的課堂最大可能地發展學生的情商和智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健康人格。
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