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作者】
胡適(1891~1962)近代思想家,現代詩人、學者。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生于一個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在私塾學習,14歲到上海求學,1910年赴美留學,1917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校長,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等職務。1962年因猝發心臟病逝世。其代表作有《文學改良芻議》、詩集《嘗試集》、《胡適文存》等。
二、【背景資料】
本文選自《胡適自傳》,標題是編者加的。胡適的父親胡鐵花系清末貢生,母親馮順弟(續弦)比其父小30歲,是一鄉村女子。胡適三歲時,父親即病故。23歲的寡母做了鄉村大家族的主母,對惟一的兒子悉心教育,遵夫囑“令他讀書”,終于把胡適培養成材。胡適三歲隨母接受教育,十三歲離開母親赴上海求學。從胡適一生的奮斗與追求,從他在學術史上的地位與成就來看,母親對他的影響是功不可沒的。本文的體裁是傳記,既可供胡適研究者參考,具有史料價值,也可供文學愛好者欣賞、閱讀,具有文學價值。
三、【積累整合】
1.字音識記
文縐縐(zhōu) 綽號(chuò) 庶祖母(shù) 吹笙(shēng) 摹畫(mó) 眼翳(yì) 舔去(tiǎn) 侮辱(wǔ)
2.字形辨識
麇 麇先生 縐 文縐縐 綽 綽號 侮 侮辱
麋 麋鹿 謅 胡謅 淖 泥淖 悔 后悔
鏖 鏖戰 騶 馬鄒 棹 船棹 海 大海
3.詞語釋義
圖贊:寫在畫面或圖頁上的贊美詩文。
文縐縐:形容人談吐、舉止文雅的樣子。
翳:眼睛角膜病變后留下的疤痕。
齷齪:不干凈,臟。比喻人品質惡劣;或形容氣量狹小,拘于小節。
下流:這里指卑鄙、不道德的意思。
管束:加以約束,使不越軌。
輕薄:言語舉動有輕佻和玩弄意味。
氣量:指才識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納不同意見的度量。
面紅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臉上發紅的樣子。
四、【文本探究】
1、結構脈絡:
(見《尖子生學案》第6頁的標注)
2、解析重點:
(1)課文標題為“我的母親”,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親,而其他內容似與“母親”無關,這是為什么?
【提示】文章前三段寫作者的性格特點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寫出了自己的愛好、快樂,另一方面也寫出兒童好玩的天性;既寫了童年生活的單調和失落,也寫出環境與教育對一個人性格的養成所起的奠基作用。總的來說,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書之外,是貧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是母親“給了我做人的訓練”,這不僅彌足珍貴、銘記永久,而且影響巨大。前三段不僅為寫母親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與文末相呼應,另一原因是,這篇課文選自《四十自述》,寫母親同時也是寫自己人生成長道路上的一段歷程,或者說,是把母親作為人生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師”來寫的,所以開頭寫了較多自己童年的經歷。
(2)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為什么除了寫母親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提示】本文用較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這看似游離“母親是我的恩師”的主旨,其實不然。我們常說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這主要不是體現在母親如何“教導”上,而更多地體現在母親平時怎樣待人接物對自己的影響上。因此,可以說,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同樣也是在寫“母親是我的嚴師”,寫她以身示范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也就是不僅寫了母親對“我”的“言傳”,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3)文章結尾寫道:“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這“極大極深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這“極大極深的影響”正如作者自道:學得了好脾氣,學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氣,能寬恕人,體諒人以及在學習上勤奮、守時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親讓作者養成了寬容、善待、體諒的品性。
3、突破難點:
(1)試對傳統的教育觀點、作者母親的為人和教子方式作一點評論。再結合自己的母親在自己成長歷程中對自己的影響而說說自己的母親。
【提示】觀點一:作者的母親是傳統的舊社會“母親形象”的代表,她教會了我待人接物的和氣,能寬恕人、體諒人,在學習上勤奮、守時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這些美好品德即使是在今天仍有教育價值。
觀點二:作者的母親深受封建禮制的毒害,在教育子女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扼殺了作者的音樂和繪畫的愛好。不過在那個時代,每個人總會或多或少地帶上歷史的印痕,辯證看來,作者的母親也是令人尊敬的。
觀點三:私塾教育對孩子的天性無疑是一種壓抑式的教育,因為這那個時代里,只有讀四書五經,做八股文,考科舉,才是讀書人的正途。但是如魯迅,胡適這些經歷私塾教育的學者在中國文壇上的影響卻是深遠的。所以要指導學生辨證的來看待這個問題。
4、寫作借鑒:
本文的最大特點是在平淡的敘述中包含著對母親深深的敬意,這份寬廣、持久的母子之愛,通過淡似白描的勾勒,顯示出那樣感人至深的藝術效果。
平實的語言,樸素明凈,把母親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學”。在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舊中國,女性的地位極低。更何況胡適之母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主婦,她身為寡婦又兼后母,除了巴望親生兒子“踏上”他“老子”的腳步外,還企盼什么?所以“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對于非己所生的兒子、媳婦,母親則“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她實在忍.不住了,便悄悄走出門去”,母親忍辱負重的痛苦形象。只通過這平淡的敘述,便躍然紙上,并在讀者心中碰出同情的音響。沒有華麗詞藻的堆砌。對母之愛倒顯得深沉而質樸。
其實,平實的風格來源于作者的真情實感。任何虛情假意、矯揉造作都不會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通讀全篇,我們能夠感到胡適對母親的深深愛意。“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愛母之情,敬母之意,透過字里行間,強烈涌現出來。感情之真、之純,動人心弦。
五、【類文閱讀】
我的母親
豐子愷
中國文化館要我寫一篇《我的母親》,并寄我母親的照片一張。照片我有一張四寸的肖像。一向掛在我的書桌的對面。已有放大的掛在堂上,這一張小的不妨送人。但是《我的母親》一文從何處說起呢?看看母親的肖像,想起了母親的坐姿。母親生前沒有攝取坐像的照片,但這姿態清楚地攝入在我的腦海中的底片上,不過沒有照出。現在就用筆墨代替顯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親的坐像曬出來吧:
我的母親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露出慈愛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親的老位子。從我小時候直到她逝世前數月,母親空下來總是坐在這把椅子上,這是很不舒服的一個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開間的樓廳,右邊是我的堂兄家,左邊一間是我的堂叔家,中央一間是我家。但是沒有板壁隔開,只拿在左右的兩排八仙椅當作三份人家的界限。所以母親坐的椅子,背后凌空。若是沙發椅子,后面有柔軟的厚墊,凌空原無妨礙。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板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只是疏疏幾根木條。其高只及人的肩膀。母親坐著沒處擱頭,很不安穩。母親又防椅子的腳擺在泥土上要霉爛,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襯在椅子腳下,因此這只八仙椅子特別高,母親坐上去兩腳須得掛空,很不便利。所謂西北角,就是左邊最里面的一只椅子。這椅子的里面就是通過退堂的門。退堂里就是灶間。母親坐在椅子上向里面顧,可以看見灶頭。風從里面吹出的時候,煙灰和油氣都吹在母親身上,很不衛生。堂前隔著三四尺闊的一條天井便是墻門。墻外面便是我們的染坊店。母親坐在椅子里向外面望,可以看見雜沓往來的顧客,聽到沸翻盈天的市井聲,很不清靜。但我的母親一向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這樣不安穩、不便利、不衛生、不清靜的一只八仙椅子上,眼睛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母親為什么老是坐在這樣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為這位子在我家中最為沖要。母親坐在這位子里可以顧到灶上,又可以顧到店里。母親為要兼顧內外,便顧不到座位的安穩不安穩、便利不便利、衛生不衛生和清靜不清靜了。
我四歲時,父親中了舉人,同年,祖母逝世,父親丁艱在家,郁郁不樂,以詩酒自娛,不管家事,丁艱終而科舉廢,父親就從此隱遁。這期間家事店事,內外都歸母親一人兼理。我從書堂出來,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親的身邊,向她討點東西吃吃。母親口角上表出親愛的笑容,伸手取下掛在椅子頭頂的“餓殺貓籃”,拿起餅餌給我吃;同時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給我幾句勉勵。
我九歲的時候,父親遺下了母親和我們姐弟六人,薄田數畝和染坊店一間而逝世。我家內外一切責任全部歸母親負擔。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時間愈加多了。工人們常來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親談家事;店伙們來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親談店事;父親的朋友和親戚鄰人常來坐在對面的椅子上,同母親交涉或應酬。我從學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里的椅子邊,同母親討個銅板。有時這四班人同時來到,使得母親招架不住,于是她用了眼睛的嚴肅的光輝來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時又用了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來勸勉,撫愛,或應酬。當時的我看慣了這種光景,以為母親是天生就坐在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就有四班人向她纏繞不清的。
我十七歲離開母親,到遠方求學。臨行的時候,母親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誡告我待人接物求學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關照我起居飲食一切的細事。她給我準備學費,她給我置備行李,她給我制一罐豬油炒火粉,放在我的網籃里;她給我做一個小線板,上面插兩只引線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門。放假歸來的時候,我一進店門,就望見母親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歡迎我歸家,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她探問我的學業,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晚上她親自上灶,燒些我所愛吃的菜蔬給我吃,燈下她詳詢我的學校生活,加以勉勵,教訓,或責備。
我廿二歲畢業后,赴遠方服務,不能依居母親膝下,唯假期歸省。每次歸家,依然看見母親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現出慈愛的笑容。她像賢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師一般教訓我。
我三十歲時,棄職歸家,讀書著述奉母,母親還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只是她的頭發已由灰白漸漸轉成銀白了。
我三十三歲時,母親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從此不再有我母親坐著了。然而我每逢看見這只椅子的時候,腦際一定浮出母親的坐像 -- 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她是我的母親,同時又是我的父親。她以一身任嚴父兼慈母之職而訓誨我撫養我,我從呱呱墜地的時候直到三十三歲,不,直到現在。陶淵明詩云:“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這個毛病;我曾經全部接受了母親的慈愛,但不會全部接受她的訓誨。所以現在我每次在想象中瞻望母親的坐像,對于她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覺得十分感謝,對于她眼睛里的嚴肅的光輝,覺得十分恐懼。這光輝每次給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勵。
1.第一段中母親的照片“一向掛在我的書桌的對面”中的“一向”表現了作者對母親有著什么樣的感情?
2.第三段中作者從哪四方面寫出了母親座位的不舒服?( 摘引文中語句回答 )母親的座位既然如此不舒服,那她為什么老是坐在這樣不舒服的椅子里呢?
3.第六段中兩次描寫了母親,當作者臨行時,先寫母親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后寫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為什么當作者放假歸來時,描寫順序卻相反呢?
4.“眼睛里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是深深印在作者腦海中的母親的形象,這句話貫串全文,重復十次,可見其重要性。結合全文,分析概括出這句話所體現的母親的性格特點。
【參考答案】
1. “一向”說明對母親懷念時間之久,其中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懷念之情
2. 不安穩、不便利、不衛生、不清靜;因為這位子在我家中最為沖要(母親可以兼顧內外)
3. 前后對比,更能突出母親對兒子的慈愛。
4. 文章反復出現,使母親的形象更鮮明,由這一個細節表現出母親的嚴肅和慈愛。
孫元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