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注重閱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大量有效的閱讀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水平的最重要的方法,閱讀教學影響著和決定著學生語文能力生成與發展的深度、廣度和速度。好的閱讀教學支撐著新課標的課程理念,反之,新課標的三維課程理念也指導著教師的閱讀教學。下面,我將參考新課標的課程理念,結合當下的一些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進行一些思考。
一:閱讀教學要分門別類
新課標指出,“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應該有所側重”。教師在拿到具體的文本之后,要及時作出分類,確定文本的類型,是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學作品還是詩歌文本,準確定位閱讀目標的類型,就能夠準確地找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翻開語文教師的教案,教學目標里一欄幾乎同時寫有:知識和能力目標、過程和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這些目標自然是在閱讀教學中應當承擔的任務,但在不同體裁的文章中,目標的側重點肯定有所不同,目標的制定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整個閱讀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開始就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將閱讀文本分門別類。
劃分不同類型的閱讀文本,我認為可以分成說明、議論和應用文一類,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類,針對這兩種類型的教學,教師的閱讀指導的側重點應有所不同。
對于說明、議論和應用文一類,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理性和邏輯思維,引導學生對材料的真實性、觀點的科學性、語言的準確性和邏輯的嚴密性的把握,對教學目標的要求定位在:準確合乎邏輯,準確理解內容,正確理解字詞句的含義,能理出文章的大概內容,邏輯結構,檢索出真實信息并作出準確的選擇和回答,進行準確的理解和規范的表達。例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5第四單元的三篇課文《中國建筑的特征》《作為生物的社會》和《宇宙的未來》,學習《中國建筑的特征》,要善于透視關鍵語詞所傳遞的語言信息,逐漸形成簡潔、嚴密、清晰的語言風格,進而提高閱讀和寫作小論文的能力;閱讀《作為生物的社會》,應體會其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品味優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閱讀《宇宙的未來》,要引導學生了解演講稿的一些特點,體味這篇講演幽默的語言語言風格,提高自己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類文學類文章材料的教學重點,除閱讀需要準確嚴密之外,不排除想象、推理和創造,對作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思考關照,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和把握,“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例如指導學生閱讀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僅要指導他們正確揣摩詩歌語言,培養鑒賞詩歌語言的能力,還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學設計使學生深刻體會詩人艾青對大堰河深摯的情感,進而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母愛親情,學會感恩。
在當下眾多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目標和重點泛化的現象,相信,如果教師能在教學前對閱讀文本分門別類,有相應的側重點,就一定能引導學生對文本有一個準確的把握,在較短的時間內習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高效率地進行語文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閱讀教學要“舉三反一”
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文本不過是每學期的二三十篇文章,如何在這數量有限的文本閱讀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現行的語文教學思路就是舉一反三,冀希望于對所分析的文本進行深入的剖析鑒賞的基礎上以少勝多,實現讓學生循例學會聽說讀寫的目的。但是從實際操作上來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方法。我們不否認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它們確實代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但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積累作基礎,僅僅只靠這舉一反三,效果實在不盡人意。
閱讀強調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和領悟,反對肢解式的條分縷析,閱讀教學切忌劈頭就是架空分析,我們的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拿到一篇閱讀文章就能順利答出試題的答案,于是不厭其煩地把課文肢解成一個個所謂的知識點、訓練點,不厭其煩地進行段落分析、歸納主題,殊不知此種由教者滿堂灌,像“庖丁解牛”那樣把有機的文章無情地割成若干碎片,企圖學生在考試時,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是無論如何也實現不了的。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的話告訴我們積累是習得的前提條件,語文閱讀訓練正是如此,只有在大量的語言的反復撞擊、反復刺激下,才能形成自身的語言感悟和能力,閱讀量的積累,是學生語言能力質的飛躍的重要前提。因此,作為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閱讀積累,不能僅靠容量小、范圍窄的課文閱讀,而更要強調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督促,讓學生有足夠的“大閱讀”的儲備量。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閱讀方法,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力。
實行“舉三反一”,并非就讓教師完全依靠學生自身的深厚積累,而是要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盡量積累更多的閱讀量,更多地訓練閱讀技巧。教師要有選擇性地把合適的恰當的、符合學生閱讀水平的文章推薦給學生,指導相應的閱讀技巧方法,給機會讓學生自己講自身的閱讀體會等等。經過量的積累,必定會產生質的突破,這樣,才會真正通過“舉三反一”的過程達到了“舉一反三”的目的。
三:閱讀訓練要把握三度
(一) 講究“梯度”
對于中學生的閱讀訓練,不能超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范圍。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時,要遵循啟發性、科學性、創造性和層級性的基本原則。閱讀文本和問題設置不能一下子就很深奧,同時要顧及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由易到難,層層推進,由淺入深,慢慢進入文本,漸漸增強思維訓練。
(二) 提高“強度”
強度表現在閱讀訓練上,就是指閱讀訓練要求要嚴、訓練要實而非訓練要多、要雜。當今我們的許多教師曲解了訓練的含義,誤以為訓練就是讓學生完成練習,就是考試,于是拼命進行題海戰術,學生累,老師也累,到最后效果卻并不理想,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尚未真正形成,因此,教師要總結經驗,訓練一次就要達到訓練的效果。
(三) 拓寬“維度”
閱讀訓練要真正落到實處,就應該建立起訓練能力、指導學法和培養習慣相統一的目標序列,而不是把三者習慣割裂開來,只顧其一點而不及其余,或者是為應試而進行的單純的閱讀訓練,要拓寬目標維度,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反復地嘗試各種方法,培養學生正確地運用閱讀方法進行閱讀的習慣的原則,從而使學生確立正確的閱讀觀,砥礪閱讀意志,陶冶閱讀情操,在閱讀實踐中形成能力。
何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