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興寧市第二中學 賴坤元
長期以來,學生中普遍存在這樣一個觀念:語文學科最難學,作文最難寫。怕學語文,厭寫作文,已成為中學生的嚴重心理障礙,也是困擾許多語文教師的一個難題。那么,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何在?
語文學科講究的是日積月累,講究的是長期的歷練。應試教育講究的是立竿見影,講究的是“一課一得”“一課一背”。由于語文學科不像數理化那樣做一題就有一題的收效,考試時語文的分數也不如數理化那樣高,語文是慢工夫,短時間內不易見效果,“投入大產出低。往往比值不等。所以,在語文學習上,學生不愿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在語文課堂上也在看數理化、政史地。加之,有的學校提出“教學內容題目化,練習題目標準化”的口號,為了應試,語文在教學時,也一遍遍地做題,嚴重背離了語文的含詠、鑒賞的特點。做了大量的題,又不見明顯的效果,漸漸地學生對語文的學習就失去了興趣。沒有時間的保證,沒有興趣的激勵,學生的語文水平低下就勢所必然了。
學語文一靠大量閱讀,二靠勤奮寫作。舍此,別無他法。而現實情況是,學生忙于做題應試,根本無“閑心”讀書。有時做的題多,考試卻一個沒有。多數學生除教科書、教輔書以外,幾乎不讀課外讀物。有的年輕教師尤其是理科教師,就是從應試教育中走過來的,他們不顧自己語文水平低下的事實,經常向學生“現身說法”,反對閱讀。很多學校根本沒有學生圖書室和閱覽室,有的雖有也形同虛設,有的規定,圖書室和閱覽室不對學生開放。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的閱讀數量、閱讀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長期以來,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不問世事,遠離生活。除了學習什么都不關心。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強調的是多讀書,多參與社會。學生沒有條件直接參與社會,可以通過媒體,多看時事新聞,間接地了解社會。可有些家長、老師連電視新聞也不讓看,連這條間接渠道也給堵死了。學生既無生活積累,相應地也就缺乏獨立思想,遇事沒有主見,人云亦云,思想單薄、貧弱,甚至偏激。寫起文章來,自然難以講清道理,難以使人信服。
作文能力需要長期持之以恒地訓練才能形成,靠突擊是難以奏效的。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沒有一套寫作教材,寫作教學是隨心所欲,各自為戰。綜合性學習缺乏操作性、系統性。不同的教師對作文的重視程度又不一,多數學生從小學、初中起就處于放任自流中,寫作得不到有效的指導。練習的次數又少,一般是兩周一篇,有的甚至一月一篇。如此,寫作能力如何能得到提高呢?
學生不愿學語文,不愿寫作文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考試時語文尤其是作文的得分太低,與其他學科的得分相差懸殊。中考中數理化滿分的更是比比皆是;而語文能得110分者實屬鳳毛麟角,120分比登天還難。中考評卷時,常常規定個 “起評分”,45分以上者從嚴控制,要判滿分還必須征得“組長”的同意,甚至多人的評議通過。大多數考生的作文都在35分左右,很難拉開差距。往往是考生的卷子還未打開,就被無端地扣去了十幾分。高考中考閱卷如此,中段期末考試閱卷如此,平時訓練閱卷也如此。無形中,學生在頭腦中就固化了一種觀念:語文學不學,作文練不練,結果都差不多。這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面對這些存在的問題和情況,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能怨天尤人,要守住自己的課堂教學,加以積極思考、主動采取應對策略。
首先轉變觀念,反復向學生宣講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語文不僅在考試中重要,而且是構建人文內含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學科。其他學科都是中考一過,就沒用了,唯有語文可以使人受用一生,不管一個人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要用到語文。
上語文課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講到底的模式,多調動學生參與,學生能做的事,教師就不要越俎代庖。要像魏書生老師那樣采取多種手段,開展多項語文活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語文的興趣。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社會,親近大自然,厚實學生的生活積累。作文評卷也要研究、制定新的評價體系,站在學生的角度評價學生的作文,敢于給高分,作文要拉開差距。
其次制定行之有效的寫作計劃。集中整個學校語文教師的經驗、智慧,在充分討論、實驗的基礎上制定一份可供學校采用的作文訓練計劃。計劃要能體現出各個作文能力點,各種體裁,基本表達方式,基本寫作方法等。從學生一入學起就嚴格按照計劃訓練,堅決屏棄到了作文課才臨時去想寫什么作文的無序現象。還要加強學生的作文訓練次數,開展多種作文訓練,提倡寫日記。像快速滾動作文教學就是很好例子:每個班分六個小組,每個組寫一個單元,在一節課完成,然后各個組滾動批改,一一對應。下一回合,又可以滾動到下一單元。這樣多樣性就有了。
再次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外閱讀。生活是寫作的“源”,閱讀是寫作的“流”。“源”“流”暢通,作文的“泉水”才會滾滾而來。語文教師一定要鼓勵、引導學生的課內外閱讀。不要怕閱讀占用時間,影響教學進度。葉老說過,“語文課文無非是一批例子”。既是例子,我們就可以大膽取舍、調換,用新鮮的時文代替陳舊的課文。鼓勵多讀名著,多讀時文,鼓勵交流閱讀心得,鼓勵寫讀書筆記,鼓勵模仿寫作。
最后要喚起寫作欲望。作文開始的訊號--作文題,是很重要的,它就象紅綠燈作用于司機一樣,能迅速引起大腦的反應。老文題會使學生厭煩,怪文題會使學生疑惑,生文題會使學生茫然,新穎而又切合他們實際的文題學生最喜歡。因而巧命題目也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方法之一。葉圣陶先生指出:“訓練學生作文,必須注重于傾吐他們的積蓄。”學生的積蓄不外乎生活的積蓄,書本知識的積蓄和感情的積蓄。文題命得好,就可以觸發學生的靈感,誘其打開記憶的倉庫,把自己看的、聽的、說的、玩的都傾吐出來,有了這種寫作愿望,才能思接千載,心游萬仞,浮想聯翩,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就會有事可記,有情可抒,有理可論,奮筆疾書,一氣呵成。命題,還要有針對性,要顧及中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結構不一樣,命題范圍也應有區別。初一剛進中學、抽象思維雖有所發展,但具體的形象思維仍起重要作用,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多借助于直覺形象,題目應命親眼見的直覺形象,否則會感到畏懼、厭棄。初二身體速長,發育逐漸成熟,意識到自己已進入成人世界,較初一有更大的獨立性和自覺性,以及好奇心。老師根據這些特點來命題,學生寫作才能有情緒。初三時,學生的抽象思維還不夠成熟,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能講一定的道理,但說理比較膚淺、簡單、片面。他們害怕摸不著邊際的議論文題,命題時就要注意難易適度,難度一大會產生厭煩心理,挫傷其積極性,扼殺寫作欲望。所以要把握命題尺度,全面分析、有所側重。為彌補課內命題的局限,我們還采取課外學生自由命題作文的方法,開放思想,要求學生寫真、寫實,因內容不限,形式不拘、學生樂意作,所以收效比較好。
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作文,樂于作文,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作文,寫出文通字順、表達真情實感、充滿情趣的習作來,這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始終追求的一種作文教學的境界。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學生、理解學生,知道什么是學生所喜歡的,所樂于接受的,在作文教學中真正地關注學生的發展,才能幫助學生克服怕作文、煩作文的心理,這樣,你就會發覺學生的作文有了一些變化,并開始逐漸進入了佳境。
賴坤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