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高芬 審稿:高一語文組 2011-3-1
【導學目標】
1、 借助資料了解杜甫生平、寫作背景極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 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情感。
3、 品味杜詩的獨特魅力,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導學重點】
通過分析意象品味詩歌意境,把握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走進詩人的情感,體會悲秋的情懷。
【課時安排】三課時
【知識鏈接】
杜甫(712-770),字 自號 ,盛唐大詩人,號稱“ ”。原籍湖北襄陽,生于河南鞏縣。初唐詩人 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 。
杜甫和 齊名,世稱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時代有著“致君堯舜上, ”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期。
一、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這一時期曾先后游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南部)
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后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后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后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后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后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于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后,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
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
流到梓州、閬州。后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
《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綜觀杜甫一生思想是“窮年憂黎元”,“致君堯舜上”,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劍南節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結束了五年來漂泊流離的生活,也促使他決計買舟東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攜家來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晢居。在夔州居住的兩年時間,杜甫創造了詩歌創作的又一個高峰,寫下了四百多首詩,或追憶往昔似水年華,或感嘆時事如棋局反復,或借古遣懷,或悲傷衰老。本課所選的三首律詩,都是作于這個時期。
《登高》一課時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杰作,寫于大歷二年(767)的秋天。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端,獨自登高,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律詩特點:
【導學內容和過程】
一、看清字形,標出注音,理解意義
渚( ) 蕭蕭( )下 繁霜鬢( ) 潦( )倒 濁( )酒杯
二、品讀詩歌
1、自由誦讀,整體感知(提示: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注意字音,讀出感情)
1) 你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有那些詞語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語言說說這首詩的主要內容?
2、再讀詩歌,具體感知(分析研討)
1)首聯和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意象),分別有什么特點?寄寓了詩人哪些具體的情思和感受?
2)從頸聯和尾聯中我們能看到詩人怎樣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艱難”一詞?(聯系課文注解)
4)“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又是怎樣體現詩人的愁苦的?
5)著名評論家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句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來嗎?
3、三讀詩歌,深入感知
詩人如此悲嘆自憐,是不是消極厭世的表現呢?(討論)
4、四讀詩歌,深入詩境,讀出詩味
三、五分鐘背誦
【導學檢測】
賞析首聯和頷聯
《秋興八首》(其一) 一課時
【導學目標】1、 通過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 學會如何賞析一首詩
【導學重難點 】 詩歌意象中所蘊含的情感
【知識鏈接】
安史之亂結束后,唐朝人口減少了將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亂當中,在杜甫曾經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賞識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劍南節度使嚴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亂當中。于是杜甫決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寫下了秋興八首,課文所選擇的是其中第一首。
【導學內容和過程】
一、生字注音
蕭( )森 孤舟一系( ) 砧( )
二、理解下列字詞的意義
玉露: 蕭森: 叢菊: 寒衣: 急暮砧:
三、問題導引,鑒賞詩歌
提問1:題目是什么意思?
提問2:結合注解理解詩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的內容。
提問3:詩中出現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帶給你怎樣的聯想?(分句分組討論)
提問4:詩歌應用到了哪些藝術技巧?分析說明。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一課時
【導學目標】
1、理解詩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詩中所用技藝和手法
【導學重點難點】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詩中的情感
【導學學過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義
壑( ) 朔漠( ) 青冢( ) 省( ) 載( )
二、理解詩面意義
三、找出其中點明感情的詞語,并分析其有幾層意義。
四、《詠懷古跡(其三)》題為詠懷,可里面只寫了昭君的怨恨,并無作者個人的情懷,這是不是與標題“詠懷”二字不符?
五、 這首詩寫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聯一開始并沒有寫她的怨恨,那寫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試分析該聯中“獨”的表達效果。
七、“環珮空歸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詩風
1、怎么理解沉郁頓挫:
2、你怎樣看待詩人的悲愁情懷:
【導學檢測】
草堂詩魂
細雨蒙蒙,落葉飄飄。
當我來時,又是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季節。老天像有意在營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讓人來品味一種人生意蘊--文章憎命達!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這絕代詩圣生命的一大棲息處,這和著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一個偉大靈魂沉吟的處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園。草堂公園由大廨、詩史堂、工部祠和柴門等景觀組成,給成都人一個清幽的休息場所,也給遠方慕名而來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設施是對過往的紀念,也是對現在的經營。只是草堂,作為一個詩人藝術生命的凝結處,作為中國文學史的一個糾結點,作為一段歷史的觀象臺,太有特點了,情緒也太濃重了。“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讀清人顧復初的“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盤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那副對聯,更讓人噓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義與杜甫在世時命運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讓人堅信只要確實燦爛過,也就注定會占有輝煌。
草堂足供觀賞,甬道曲折,盡可徜徉,更何況又是細雨迷蒙,黃葉鋪地!草堂,草堂,此時此際的草堂在訴說什么呢?從開元到天寶,《壯游》,《三吏》《三別》,《北征》,《秋興八首》,直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代詩史再現了一個時代,僅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這是杜甫的不朽,這是杜甫的輝煌,這也是杜甫的價值所在。舍此,我們又何以了然在一個大起大落的時代里,有一個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這些是不必說的。但僅僅如此,就遠不能了然杜甫詩歌抑郁沉雄的內在生命力,也遠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與命運悲劇。這正是文章憎命達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層的人生意蘊所在,也是中國歷史上人才的成就與命運的二律悖反。
中華傳統,士人總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況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寫人生抱負:“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據要津,而且充滿理想色彩--要讓君王趕上傳說中的堯舜,要使全國民風淳樸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運總是跟人開玩笑,歷史也總在捉弄志士仁人。由開元而天寶,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臺,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賢能之人想說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這是國家的不幸,時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圖大志的落空。肅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擁有一官半職,比如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工部員外郎,而實際上卻難有作為,薪俸也不足以養家。離開中原后,其行跡大略是同谷-錦城-夔州-潭州,同時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黃葉飄到了盡頭。
可是,他的詩作卻從此更加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現出一代河山的風云、生靈的狀貌。它們如鐘,如鼓,回響在中華歷史的長空。杜甫的命運就這樣確定了,杜甫的歷史角色及其創作成就也就這樣確定了。這時我們再吟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就會發現,個人的遭際,在詩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時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苦寒到此已極矣,而憂患、仁慈至此亦已極矣!杜甫之胸懷,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或者說經邦濟世,要的不就是這種德與才么?但是,風雨飄搖中的唐王朝拋棄了杜甫,而歷史卻于風雨飄搖中造就了另一個杜甫。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還是杜甫的幸運呢?歷史總是把一份生命的樸素,讓人咀嚼得百味叢生。
流連一番,天色已晚,該走了。細雨依然。
9.從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義”指的是什么?(不超過30個字。)
10.從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訴說什么呢?”請根據文意概括回答。
11.(1)這篇文章寫到了哪些方面的對比?
(2)結合全文,簡要分析這種寫法的好處。
12.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
A.文章通過分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詩句,鮮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不顧個人生活的苦寒,關注國事,心憂蒼生的偉大胸懷。
B.作者借用顧復初的對聯抒發參觀杜甫草堂的感慨,擇取杜甫著名詩句闡述詩人的理想與情懷,引用貼切,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C.圍繞“文章憎命達”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討了偉大詩人杜甫《壯游》、《三吏》《三別》、《北征》、《秋興八首》以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詩的歷史意義。
D.文章以寫景和交代游蹤開始,接著點明主旨,然后分別從草堂引發的觀感、杜甫人生藝術道路兩個方面展開敘述,最后以寫景和交代游蹤作結,結構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長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詩歌波瀾壯闊、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鐘,如鼓,回響在中華歷史的長空”形容杜甫詩歌超越時空的現實意義。
高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