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解和掌握意象的作用,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置身詩境,發揮想像,品味詩歌的意境。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以“月”為例,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教學難點】
學會通過意象來把握詩歌的情感,懂得在詩歌鑒賞中的遷移和應用。
【教學設想】
以分析“月”的意象為例,來講授意象的作用,學會抓住意象,展開聯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意境,并讓學生懂得在詩歌鑒賞中的遷移和應用。
【教學方法】
歸納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嫦娥奔月故事導入
二、意象分析
1.含義:意象指包孕著主觀情感的客觀景物或事物,即物象+情意=意象。
2.作用:①營造一種意境、畫面,②寄托詩人的情感。
3.“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方法指導
三、學生自主探究和把握“月”意象的主要內涵
1.根據意象的作用,從《古代詩歌散文鑒賞》詩歌單元中找出存有“月亮”意象的句段,體會詩歌中月的作用。
2.以《春江花月夜》為切入點分析
置身詩境:問1. 根據意象的作用--營造一種意境、畫面,從詩中找出描寫景物的句子,概括詩中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作用(一)營造一種審美意境(板書)
月與夜相伴而生,夜幕之下,月變得美麗而朦朧,客觀上便制造出恬靜溫馨、充滿柔情蜜意的氛圍。
詩人一開篇即就題生發,興致淋漓地勾勒出一幅春江夜壯麗而奇妙的畫面。嫩綠的春色、宛轉的江流、半開的花蕾、銀色的月光、靜謐的夜晚,構成了一個澄碧晶瑩的、美妙無比的月光世界。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都被月光滌蕩成夢幻一般的銀灰色,春江花月夜因此顯得格外幽靜恬美。
緣景明情:問2.通過這一幅畫面,詩人要表達什么的情感?
作用(二)月是情感的載體,是詩人情感的寄托
⑴月系兩地的相思懷念
詩人張若虛眼望皓月,豪情問天,與此同時,月亮也將它的清輝灑在離人的心上。“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樓上人似月,相思起哀愁。相思籠上一層美麗的月紗,濃重的離愁化作輕煙般的惆悵。明月照著相思樓,照在樓上無眠的思婦身上。月亮如此多情,默默伴你長夜相思,深深照你庭院幽獨。“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豈不知這多情之月已擾人無盡相思意,叫月下之人怎不起相見相隨愿?“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現實的時空阻礙了相愛的人,但無處不在的月光可以超越一切,使人產生詩意般的甜美聯想。
⑵孤獨失意的情感象征
月亮在傳統的文化中承擔了孤獨失意的美學意味,就其原因同樣在于月亮美學的結構形式與藝術的心靈的生命體驗發生了同物對映效應,對象因此可以移入人的感情。月亮皎皎,孤懸夜空,既冷清又孤獨,這與人類孤獨失意的情感體驗正相吻合。一彎殘月,滿懷孤寂。《春江花月夜》以月升開篇,最后以月落結篇:“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閨中思婦 “愿逐月華流照君”,月亮既然是溝通二者的乘騎物,那么在外的游子當然可以想象自己乘月歸家,曾幾何時,在一片虛幻的想象天空完成了愛情的圓滿。游子如許的離愁,伴隨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上。
又如《長恨歌》“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月色銀白,就其色調而言,屬于冷色調,可給人以清涼之感,月又可以表現清冷寂寞的意象。
又如淮揚冷月--姜夔的《揚州慢》以冷月烘托劫后荒涼。
《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月,本無所謂冷熱。月之冷是客觀物象作用于詞人心靈的感覺,似乎月也懂得人間的苦難。殘橋、冷月、清音、凄情,構成了一種清遠空靈的境界,詞人以靈動之筆寫出了揚州城昔盛今衰的黍離之悲。
再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多情的月亮,陪伴著孤獨的詩人;清高的詩人,邀來了同樣清高的月亮結伴東游。月幻化成詩人的知己。
⑶人生哲理的象征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給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詩人將人生與宇宙緊密聯系起來,他也感嘆人生短暫,但并未完全落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新意。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轉對人生短暫的頹廢、絕望而到對人生的追求、熱愛,為人類找到了一條新的出路。月亮是永恒的,人類也是永恒的。
3.歸納總結
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讓我們認識了別樣的月光,我們也知道月的意象是多邊的,即①營造一種審美意境②月是情感的載體。我們要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來分析詩歌。
四、課堂練習
[投影]①《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⑴提問思考:這首詩歌如何通過景物來抒發感情?詩中寄寓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講析:這是一首圍繞望月終夜不眠,懷念遠人的五言律詩。詩中的意象中心是“月”。詩中寫“月”,主要以月光的皎潔,明亮等特點來反襯詩人的無盡情思,表達了對遠人的懷念。
[投影]②《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1)問題研討:①這首詩是如何通過意象傳達情感的?②作者為什么要說“月是故鄉明”?
分析:這首詩歌同樣是一首寫秋思的五律。鑒賞時同樣要抓住關鍵詞句,景物主體依舊是月,詩人著重寫了在月夜這個特定情況下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對故鄉的思念,飽含著對親人的擔憂。
[投影]③兩首詩歌的鑒賞比較
詩題 《望月懷遠》 《月夜憶舍弟》
意象 月 月
關鍵句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時。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特點 對月生怨
幽思綿長 望月思鄉
兄弟情深
情感 思鄉懷人
五、作業
月華撫慰過前人的心靈,同樣也在撫慰著我們的心靈。面對著月華,你心中也會涌起萬般思緒吧,那么請同學們以“月亮”為寄托物,寫一段300字的文字,抒發自己的情感。(最好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六、板書設計
意象:①營造一種意境、畫面。
②寄托詩人的情感(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教學反饋】
廖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