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導入語:陸游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金兵占領著的中原領土,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陸游,再次體會他那感人至深的愛國情懷。
二、作者陸游簡介: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銳、國勢危迫的時代,一貫堅持抗金主張,少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志向。懷著“鐵馬橫戈”、“氣吞胡虜”的英雄氣概和“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犧牲精神。
但在政治斗爭中,屢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可是,他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恢復中原的宏圖壯志,至死不忘復國大業。
陸游的詩今存9300首。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之一。“六十年來萬首詩”,陸詩的突出特點是“多豪麗語,言征伐恢復事”,多抒發他的愛國思想和感情,這首詩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三、背景和題解:
南宋時,金兵入侵,中原淪陷,南宋當局卻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陸游主張抗金,觸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擊排斥,多次被罷官。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時陸游已61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少年時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老而彌堅,立誓報國的壯烈情懷。
“書憤”的含義為書寫心中的悲憤。
四、誦讀指導: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的“那”讀上聲調,“那知”重讀。“中原北望氣如山”中“山”讀升調,讀出高山巍巍聳立之勢。“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語速稍快,語調激昂,顯其豪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讀,“已先斑”處讀降調,整句語調低沉,顯其沉郁。“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中“真名世”“誰堪”重讀,結句降調。
感情基調:前四句 昂揚的情緒 ; 后四句 深沉的憂憤
五、分析詩歌:學生結合具體詩歌討論:⑴前兩聯敘事,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⑵后兩聯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結合詩歌具體分析:1、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①“世事艱”指什么?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抗金復國的歷程是如此的艱難。
②“中原北望氣如山”的正確語序是“北望中原氣如山”,這句暗示了詩人什么樣的愿望? 欲圖收復失地。
首聯回憶過去,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雄心勃勃,豪情滿懷,以為驅逐侵略者,收復失地,指日可待。
2、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①“樓船夜雪” “鐵馬秋風”概括了兩次什么樣的戰斗?通過寫這兩次戰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上句: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曾一度占領了瓜州,準備由此渡江,宋將虞允文等率部和當地人民共同抗擊,完顏亮潰敗,后被部下所殺。
下句:作者入四川宣撫使王炎軍幕,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并在大散關一帶與金兵激戰的經歷。
這兩句通過追訴早年抗金殺敵的英雄事跡,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氣如山”的氣魄,表達了一種高昂的戰斗情緒。
總結:前兩聯敘事,追憶青壯年時期的豪情壯舉,刻畫了一個橫戈躍馬、浩氣如山的奇男子形象。
3、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塞上長城”: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你)自毀汝(你的)萬里長城。”
①陸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陸游以此自許。
可以看出他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的決心。
②一個“空”字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于一個“空”字。“空自許”,“鬢先斑”,壯志未酬,年華已老,統治者無心救亡,收復失地、企盼統一的愿望落空。
4、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聯作者也是用典: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正是陸游的畢生心愿;
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正是陸游認為南宋當權者應該吸取的。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詩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②詩人用此典有什么用意?暗諷統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沒有諸葛亮。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表明他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總結:后兩聯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六、主題理解與總結:
這首詩題為“書憤”,就全篇來看,作者“憤”從何來?
1、 從時事維艱、國運衰微的時代背景中來。
2、 從報國無門、衰鬢先斑的個人境遇中來。
總結:這首詩是詩人幾十年生活經歷的生動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顧了青年時的凌云壯志和火熱的戰斗生活,抒發了詩人壯志難酬、老邁年高的感嘆和對投降派的強烈憤慨。
七、藝術手法:①用典 ②對比:這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成功,富有表現力,如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
“塞上長城”之理想與“世事多艱”之現實,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茍且偷安等對比。
八、擴展閱讀:
夜游宮 記夢寄師伯渾① 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注釋:①師伯渾,陸游的友人。
詞中"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與陸游《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
許,鏡中衰鬢已先斑"相比較,兩處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相同點:詞句和詩句都表現了詩人抗金報國、建功立業的愛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
不同點:A、詞句抒發了對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嘆,突出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境。
B、詩句著重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鬢衰的悲憤情懷。
(下過雪的清晨,有清幽笳聲響起,夢中所游之地,不知道是什么地方。 鐵騎無聲,望過去如水流淌一般綿延不絕。我猜想這樣的關河,應該在雁門關西邊,青海的邊際。在寒燈照射下睡醒時,更漏聲已經滴斷了,月光斜斜透過窗紙。 我自許可在萬里之外的戰場封侯,但有誰能知道呢?我鬢發雖殘敗灰白,可我在戰場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的心卻并未死去!)
九、結束語: 辜負胸中十萬兵,
百無聊賴以詩鳴。
誰憐愛國千行淚,
說到胡塵意不平。
--梁啟超《讀陸放翁集》
十、背誦。
陳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