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討論式教學”正是體現新課標理念,適應新課標要求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教學方式。
“討論式教學”是合作學習與教師個別指導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在以課堂集體教學為主要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培養合作、學會創新。既體現全面性、全體性,又體現差異性。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傾向,使他們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活動,學習正確自如地表達,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也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吸納他人的意見,深入到別人的內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協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
“討論式教學”在高中實施的難點之一,就是學生積極性的調動,由于生理、心理的日趨成熟,學生的表現欲望逐漸的由課堂上向課堂下轉移,教師在調動其積極性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后進生,他們成為了施行“討論式教學”的最大阻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否能調動后進生參與的積極性,決定著“討論式教學”施行的成敗。
一、調動后進生參與討論的原則
(一)民主性原則
民主性原則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表現形式。
1、認識學生
學生是發展的人,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性(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差異性都應受到充分的尊重。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不僅是受教育者的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體驗過程,是師生之間多向、多形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互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學服務的,語文教師要為使學生樂于學習語文創造寬松和諧的氣氛和環境,要為學生自我駕馭開發潛能服務。因此,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應該而且必須是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獨立的人格,具有強烈的民主性。
2、熱愛學生
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愛是溝通師生情感的橋梁,是教育的動力和基礎,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來自教師充滿愛的贊賞、鼓勵,可以喚起學生的自信,激發他們的潛能,滿足學生愛與尊重的需要。這種需要一旦得到滿足,便能成為促使他們奮發學習的原動力。他們就會理解教師、尊重教師,就會“親其師,信其道”。
熱愛學生就要求教師對工作高度負責,關愛每一個學生,隨時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不偏愛,不苛求,無微不至,剛柔并濟。尤其對后進生,既要充滿信心,又要悉心指導。不急不躁,親切融洽,形成尊師愛生的良好師生關系。
(二)科學性原則
1、了解需要
了解學生的需要是實施“討論式教學”的心理依據和前提。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實施討論式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只有了解了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學業水平,學習動機、態度和期望,思維和方法,個性心理特征,甚至他們所處的環境才能“有的放矢”,制定出適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學業程度的教學方略,設計出與學生水平相應的討論題目,實現課堂討論的優質高效。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有利于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有利于發展天性,培養人才。
實施“討論式教學”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在施行中既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體教學上,又要善于兼顧個別學生,才能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別設計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最優方案,最優問題,因材施教,才能使學生“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同時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
3、知情并重
語文教學,不僅是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而且還要求要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因此,開展“討論式教學”就應該要幫助學生進行學習和自我管理,培養學生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創新的能力等),開發智力,要注重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審美等),要做到知情結合,知情并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討論式教學”中阻礙后進生參與的因素
(一)自卑心理
這類后進生大多思維不活躍,注意力容易轉移,加上學習不得法,缺乏學習動力,導致了他們對教師提出的問題,不知思考,表情呆滯。面臨問題時,常常產生緊張 、自卑、畏懼、焦慮等心理。他們對學習喪失信心,自甘落后,認為學習是個苦差事,報以厭倦、懈怠的消極態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他們實在提不出什么不同意見;另一方面,他們擔心自己即使提出了意見,萬一說錯,會遭到同學的嘲笑和老師的批評。
(二)惰性心理
這類后進生,是由于學習中的惰性造成的。與其自己動腦,倒不如聽聽人家的發言,坐享其成。課堂上,學習稀稀拉拉,動作遲緩,邊學邊玩。討論問題時他們漠不關心,該想的不想,該說的不說,該動筆時,也懶于動筆,回答問題時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全盤接受。
(三)逆反心理
具有這種心理的后進生,是由于某種原因,如對教師的某些教育方法不理解或自己成績差遭到同學、家長的冷遇等,導致他們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課堂上擾亂紀律 ,注意力分散,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或裝模作樣,或閉口不答,即使是簡單的問題,也不愿思考,冷漠得像個局外人。
三、消除后進生參與障礙的策略
(一)營造氛圍,創造條件
營造寬松、平等的課堂氛圍正是克服后進生上述心理障礙的重要性對策。這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將學生的學習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從而大膽發言。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一視同仁,要把微笑帶進課堂,把信任和關愛的眼光投向每個后進生。學生間要求做到無嘲笑。這樣后進生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二)激發興趣,引起關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文學科的課堂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具有趣味性。語文課堂不應該是機械、刻板、枯燥的,不應該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的。在討論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激發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后進生。激發了興趣,自然,學生對文本、對課堂就會主動關注,而不是被動接受,收到較好的效果。
教授《我有一個夢想》,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美國黑人為什么會在社會中處于最底層?并讓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言。
這樣,學生的興趣極易被調動,不僅如此,而且這個問題對于理解馬丁路德金的偉大夢想與他為了實現這一夢想而甘愿犧牲的精神不無裨益。
(三)因人施教,提供機會
新課標要求教師更應注重因人施教,在充分了解每個后進生的基礎上,給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創造成功的條件,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參與課堂討論的自信和勇氣。平時教學時,宜采用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學習目標因人而異的方法,對后進適當地降低難度,給他們提供機會,回答一些與他們的知識能力發展程度相近或略高一點的問題。讓他們在老師信任,同學贊許的氣氛中完成任務,嘗到成功的甜頭。當他們發表意見時,及時予以鼓勵,盡可能地給予表揚,這樣使他們干勁十足,體驗成功的快樂,獲得成功的滿足感。
教學《我與地壇》的第一部分,筆者主要設計了兩個討論的問題:“我”在地壇思考了哪些問題?“我”的心路歷程與地壇景物有何關聯?
這兩個問題就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的,前一個問題簡單,針對后進生,后一個問題復雜,針對中等以上的學生。
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閱讀文本,通過討論,得出正確的答案,保證討論的實效,保證討論的全員參與。
(四)優化組合,保證參與
實施“討論式教學”,學生分組以4-5人一組為宜,為了保護后進生參與的積極性,可以考慮這樣實施:
1、師生組合。把后進生并為一組,使他們無心理負擔。教師參與其中,對討論中的重點、難點可用提示、暗示的方法,巧妙地給后進生鋪墊成功的臺階,使他們在發表意見中有水到渠成的感覺。教師要平易近人,讓后進生接受你;要有耐心,多用鼓勵的言語,贊揚的目光,商量的語氣,和后進生們一起學習探究,使他們愿說敢說,積極表達。
2、差異組合。一個為優等生,兩個為中等生,一個為后進生四人組成一個小組。他們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優等生對中等生的“拔高”學習,對后進生 的“達標”學習負有輔導責任。班級的排位方法是以優等生為中心的“茶館式”。
3、自由組合。由學生自由組合討論(學習)小組,讓后進生尋找與自己愛好相投、感情融洽的學習伙伴,這樣他們在討論時便會無拘無束地暢所欲言。
(五)優先發言,積極鼓勵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過分關注優等生的發言,而忽視后進生的發言。久而久之,課堂上表現活躍的是優等生,后進生成了教學活動的一種陪襯。這樣,討論,就成了一句空話。
優先讓后進生發言,一是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作宏觀的調控,以使每個小組的后進生優先發言;二是在討論結果的匯報中,教師要有意的請后進生優先發言。教師通過后進生的優先發言,不僅會讓后進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使他們樂于發言,調動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當他們的發言正確時,教師的鼓勵會使他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當他們的發言錯誤或不完善時,教師對其中積極因素的肯定會使他們獲得學習的動力;即使他們當時不能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也能使他們時時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感受到一種來自課堂的溫暖。通過后進生的發言,教師可以掌握全班同學的討論實績,學習情況,通過優等生的補充、教師的小結,能讓討論更出實效,讓課堂更有高效率。因此,讓后進生優先發言,可謂是一舉多得。
(六)調控心態,風氣熏陶
人是社會的人,具有社會性,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心理,語文教師在施行“討論式教學”時,應該充分利用好學生的從眾心理,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從眾效應。教師要努力構建良好課堂討論風氣,用多數同學身上具有的積極向上的、敢于討論、善于討論的風氣給少數同學形成心理上的“從眾壓力”,進而感染他們,約束他們。教師要善于運用表揚、贊賞、鼓勵等手段來調控包括積極力量和中性力量在內的大多數同學,讓他們有活躍的思維、上佳的表現,在從眾心理作用下消極力量(后進生)自然會轉化成為積極力量。
積極調動后進生參與到學習之中,促進后進生的成長,使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是討論式教學與合作學習的目標所在,更是教育教學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的目標所決定的,所以,作為教師一定要多想辦法,多用策略,在此,筆者的探究但愿能起到拋廢磚以引璞玉的作用。
楊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