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學目標:
1 了解《左傳》的相關知識,積累文學常識,積累文言文常見的字詞和句式。培養歸納整理字詞的能力和習慣,培養合作學習的能力。
2 了解故事發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內容。
3 學習概括要點,學習概括作品的敘事結構和敘事藝術。體會文中人物的的性格特點及精神品質。
二 教學重難點:
1 積累和歸納常見的文言詞語和句式。
2 學習概括要點的技能和方法。
3 梳理文章的結構和內容,理解古代戰爭的實質。
三 學情分析:
考慮到本校學生的基礎比較好,可以在講解文言字詞和句式的時候,采用以學生自己互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方法為主,教師對學生難以解決的問題作補充講解,并對重難點問題進行強調以加強學生的印象。
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語:
呂祖謙《東萊左傳博儀》有言:“天下之事以力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意思就是說,這天下的事情,若是因為利益而結合在一起的,也必然因為利益而分離。這話說得對不對呢?我們今天學習的這篇文章或許可以來驗證這句話。
二 介紹《左傳》,多媒體展示一下內容,邊演示邊做講解:
《左傳》的作者,相傳是魯國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獻不足,迄今尚無定論。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詳細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為“春秋三傳”,《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當然,也有人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自成體系的歷史著作。
《左傳》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編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學作品,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左傳》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任務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
三 師范讀,并讓學生注意標出疑難字詞,用多媒體展示以下字詞,然后生齊讀。
氾南fàn 佚之狐yì
夜縋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
闕秦 jué 逢孫páng
四 講解課文第一段
問:文章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那么文章在第幾段介紹了燭之武為什么退秦師、在什么形勢下退的秦師呢?
明確:在文章的第一段介紹了這些內容。
找個學生翻譯第一段,其他同學標注出疑難字詞。
學生翻譯之后,教師進行補正,并將下列字詞用多媒體展示講解:
以:因為
貳:從屬二主
于:介詞,可解釋為“向、對”
軍:介詞活用為動詞,“駐軍”
學生齊讀本段,教師進行總結:
這一段不僅寫出了鄭國所面臨的危機形勢,還表明了秦、晉圍攻鄭的原因。通過對原因的介紹引出對背景材料的講解,并點出古代戰爭的實質。
多媒體展示以下背景材料: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動了這次戰爭。
晉國為什么要聯合秦國圍攻鄭國呢?這是因為,秦國當時也要爭奪霸權,也需要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國為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鄭國名義上沒有參戰,實際上已提前派軍隊到楚國)。兩年后,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這時的秦國也有向外擴張的愿望,所以,秦、晉聯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五 講解課文第二段
從課文及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都直接關系到晉國,而與秦國無關,他之所以參戰,一方面是因為與晉的同盟關系,另一方面是想乘機對外擴張。
問:從整個故事的發展來看這里交代秦、晉圍鄭的兩個原因與后文有何關系?
明確:為后面說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是一個伏筆。
面對如此虎視眈眈的圍攻者,危難之中的鄭國又將如何應付呢?看課文第二段。
首先找一個學生翻譯,教師對重點字詞進行講解,其他同學注意歸納這一段所寫的主要內容。
于:介詞,向
師:軍隊
從:聽從
辭:推辭
已:同“矣”
“急而求子”中的“而”:才,連詞,表順承
是:指示代詞,這
學生找出這一段所提供的主要信息,師進行講解:
緊承上段中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佚之狐推薦了燭之武,并說“師必退”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然而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順利,燭之武并沒有接受這個使命,而是推辭了,讓先前的希望有趨于渺茫了,幸好鄭伯的自愧之語和曉以大義又使燭之武同意前往。使這一環“臨危受命”寫得波瀾迭起,猶如樂調,曲折有致。
六 緊接著下面的第三段就詳細描寫了燭之武如何完成使命,說退秦師。這也是全文的高潮部分。
全班學生集體朗讀,找一個學生翻譯,教師講解重點字詞,并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燭之武如何說退秦師?
共:通“供”,供給,供應
厭:通“饜”,滿足
說:通“悅”,高興
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
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封:名詞作動詞,把…當作疆界
闕:動詞使動用法,使…削弱
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
教師提醒學生可以合作整理出燭之武說推辭的要點,并指導概括要點的基本方法和要注意的問題,最后讓學生發言,教師進行補充或糾偏。
七 板書:
鄙遠之難、亡鄭之害、全鄭之利 曉以利害 秦舍晉
無信不可盟、無厭不可助 攻其聯盟 而就鄭
八 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識記字詞
2 思考課后練習
第二課時:
1完成課文講解
2 簡要分析文中主要任務的性格特點
3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伏筆與照應,波瀾起伏,詳略得當
4 結合課后閱讀材料,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再加深對古代戰爭實質的理解。
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