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的撞在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一大截的門。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獲。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富蘭克林把這次拜訪得到的教導看成是一生最大的收獲,并把它列為生活準則之一,從而受益終生。后來,他成為一代偉人。在這一次談話中他說:“這一啟發幫了我的大忙。”
感悟:要想進入一扇門,就必須讓自己的頭比門框矮;要想登上成功的頂峰,就必須低下頭彎起腰,做好攀登的準備。“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23、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名叫曾參,他很有學問。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買東西,她的小兒子也要跟著去。母親不讓去,兒子就在后面哭個不停。母親哄著他說:“好孩子,你在家,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這話也被曾子聽見了。
曾子的妻子從集市上回來,聽見曾子在霍霍地磨刀,像是真要殺豬的樣子,急忙上前勸解道:“我說殺豬,只不過是哄孩子,你倒認真起來。” 曾子說:“不能和小孩隨便開玩笑。孩子小,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事事都模仿著父母的言行。現在你向他說謊話,這是叫孩子撒謊呀。母親現在說謊,孩子長大后也要向別人說謊,怎能這樣教育孩子呢?”
曾子的妻子聽了,點了點頭,認為曾子說得對。曾子拿起刀把豬殺了,曾子的妻子也把豬肉燉得很香給孩子吃了。
感悟:誠實是心靈純凈的折光,不僅可以照亮自己,也能溫暖他人。一個人擁有了誠實,也就擁有了生命的黃金。教育應從孩子幼小心靈健康開始,否則,一切將無從實現。
24、宋元之際,世道紛亂。學者許衡外出,因天氣炎熱,口渴難忍。路邊正好有棵梨樹,行人都去摘梨,唯獨許衡不為所動。有人便問:“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要他靈活一點:“世道這樣亂,梨恐沒有主了。”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我心有主。”仍舊口干舌燥地艱難前行。那人滿面羞愧。
感悟:那路人的主張有點“靈活性”,許衡卻表現了高度的原則性。也許我們背負了太久的枷鎖的壓迫,以至于我們如今可以超越對社會有益的原則,可是我們應該想到當原則被視為可以超越以后,就會出現一系列現實問題,人情、金錢、權力……一切都可以超越原則,那來之不易的民主社會如何維系?
25、貝爾太太在亞特蘭大城外修了一座花園。花園又大又美,吸引了很多游客,人們在園子里盡情地唱歌、跳舞、歡笑。貝爾太太越看越生氣,就在園中掛起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歡迎來此游玩,不過本園的草叢中有一種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毒蛇咬傷,請在半小時內采取緊急救助措施,否則性命難保。”這個主意還真管用,那些貪玩的游客見了牌子就望而卻步。幾年后,貝爾太太的園子因走動的人太少而雜草叢生,毒蛇橫行,幾乎荒蕪了。
感悟:貝爾太太完全可以和人們一起共享自然之美,共享人際關系的和諧之美,然而她的錯誤做法卻破壞了這一切,游客們望而卻步,貝爾太太也空懷孤獨、寂寞。事實說明:人與人之間共享才擁有快樂。共享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人們若能在共享中達到溝通和理解,達到共同提升和進步,就更好了。
26、一個生物學家在一家農場見雞群里有只老鷹,于是問主人:“為什么鳥中之王,會落魄到這般與雞為伍的地步?”主人說:“因為我一直喂它雞飼料,在雞舍里長大,所以它一直不想飛,而且它根本不認為自己是一只老鷹了。”生物學家說:“不過,它到底是一只老鷹啊,應該一教就會的。”經過一番討論,兩人準備將鷹放飛。第一天失敗了,第二天又失敗了。第三天,生物學家把老鷹帶到山上再次鼓勵它說:“你是一只老鷹,屬于藍天和大地。張開翅膀飛翔吧!”奇跡出現了,老鷹慢慢張開了翅膀,最后發出了一聲勝利的長鳴,沖向天際。
感悟:①贊美產生動力,動力創造奇跡,奇跡源于激勵。教育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可想當然或一刀切。多一點激勵,少一點批評;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指責;多一點支持,少一點譏諷。若能這樣,差生也會奇跡般地變成優生。②環境造就人。舒適的環境下造就不出富有戰斗力的人生,成功的人生需要經歷風雨和挑戰。③目標影響成長。認識自己,明確目標定位。是鷹就應翱翔于天際,不要委身于雞群生活。
27、螃蟹在樹林里迷了路,遇到青蛙,問道:“青蛙哥哥,到河邊去,怎么走?”青蛙指著前面說:“你一直往前走,一會兒就到河邊。”
螃蟹走了半天,還是沒走到河邊。后來,螃蟹遇見了青蛙,指責說:“你害得我好苦,走了老半天還是沒有見到河的影子。”青蛙說:“我沒有騙你!叫你一直往前走,你卻橫著爬,當然到不了河邊。”
感悟:①沒有正確的方向,很難達到目標;②沒有正確的方法,“橫著爬”是很難實現理想的;③沒有正確的態度,不自查原因,一味責怪別人指導錯誤,最終無濟于事;④幫助別人要從實際出發;⑤提建議要有真誠的態度;⑥指導別人要具體。
28、從前,有一個懶惰到極點的人,因為這個人實在懶得什么事也不肯干,最后家人給了他3只飯團兒,將他趕出了家門。懶漢不知去哪兒才好,他把裝有飯團兒的包裹吊在脖子上,毫無目標地走著。走著走著,肚子餓了。懶漢寧愿忍著饑餓,也不愿解開包裹拿出飯團。這時,從對面走來一個頭戴斗笠張大著嘴巴的人。懶漢心想,莫非他餓慌了,才把嘴巴張得這么大?于是他對戴斗笠的人說:“喂,你能替我解下吊在脖子上的包裹嗎?里面還有3只飯團兒,讓一只給你怎么樣?”那戴斗笠的人回答說:“你說什么呀,我的老弟,我正愁斗笠的繩子松了,而系起來又是那樣地麻煩,所以才張大嘴,好讓下巴去繃緊那繩子呢!”
感悟:“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恩格斯語)兩個懶漢哪里懂得這個道理。“莫生懶惰意,休起怠荒心。”(吳承恩語)大家應知道:懶惰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誘惑的溫床,疾病的搖籃。懶惰是我們的死敵。
29、一群年輕人到處尋找快樂,卻遇到許多煩惱、憂愁和痛苦。
他們向蘇格拉底請教:“快樂到底在哪里?”
蘇格拉底說:“你們還是先幫我造一條船吧!”
這群年輕人暫時把尋找快樂的事兒放到一邊,找來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鋸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樹,挖空樹心,造出了一條獨木船。
獨木船下水了,他們把蘇格拉底請上船,一邊合力劃漿,一邊齊聲唱起歌來。蘇格拉底問:“孩子們,你們快樂嗎?”
他們齊聲回答:“快樂極了!”
感悟:快樂到底是什么?有的人擁有巨額財富,有的人擁有極高的榮譽,有的人贏得了蕓蕓眾生的仰慕,可是他們卻無法擁有那長久的快樂。因為那些都只是身外之物,無法了結心靈的煩惱,更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的滿足。能不能得到這種快樂,并不是由外在的環境來決定的而是完全由自己的行為來決定。快樂是一種幽雅的心態,是任何其他的什么都無法取代的感覺。
30、莊子帶領弟子出游,行至山中,遇見伐木工人正在伐樹。弟子問:為什么那棵長得很歪的樹不伐?答:伐了無用。至暮,投宿一老友處,友人欲殺鵝相待,家仆問殺哪只,主人說:殺那只不會叫的。
張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