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人:宜城市實驗中學 魯發福
教學目標
1、 了解莊子與《莊子》;
2、 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3、理解《逍遙游》的基本思想;
4、藝術鑒賞:
①、 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表達思想;
②、 想象豐富,境界開闊;
③、 語言風格上別樹一幟。
教學重點
1、 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2、 藝術鑒賞。
教學難點
理解《逍遙游》的基本思想
教學方法
誦讀法、練習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4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了解莊子與《莊子》;
2、 初讀感知;
3、 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知識
教學程序
一、導入
我們學過莊子的《秋水》,知道它是用寓言說理:個人見識有限,驕傲自滿,就會貽笑大方。其實,莊子的很多思想,都是通過寓言故事來表達的。今天,我們來學習莊子的代表作《逍遙游》,看看他又用什么樣的寓言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
二、題解
對于“逍遙”二字的理解,以及《逍遙游》的思想主旨,歷來眾說紛紜。現在一般認為,所謂的“逍遙”,就是從一切社會現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達到一種精神上的、也是主觀的“絕對自由”。這種理論和辦法就是“逍遙游”。
三、莊子與《莊子》
(一)、莊子其人
莊子(公元前369-286),名周,戰國時宋國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二)、生活背景
莊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戰亂的時代,當時的東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戰爭也空前殘酷。莊子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及統治者深為不滿,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時時進行尖銳的批判,發出沉痛的抗議;他對自己無力改變這樣的社會現實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觀來影響和改造人們。這正是莊子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和主觀原因。
莊子希望在精神上天馬行空、無所羈絆,讓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為形體的生命,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三)、莊子思想
1、先讀小故事
莊子釣于濮水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前往拜訪他),曰:“愿以境內累(使受累,麻煩)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用巾帕包著,用竹盒盛著)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于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莊子秋水》
曹商得車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宋王給他派了幾輛車)。王說之,益車百乘(秦王高興,又贈他百輛車)。反于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厄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這是我當年的不足);一悟萬乘之主(而今一旦憑三寸不爛之舌,打動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這是我現在的優勢)。”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吸膿吃瘡的人)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治的病越骯臟),
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 《莊子列御寇》
逍遙游
藐(遙遠)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容態有如處女一般柔美)。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莊子逍遙游》
莊子將死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陪葬品)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鳥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鳥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莊子列御寇》
2、莊子思想
自由觀--逍遙游。就是絕對自由,這種絕對自由是莊周幻想出來的,是不依賴外界任何事物的絕對自由。不僅如此,還必須擺脫自己身心的牽制,做到無已,只有做到無已,才是天地間的至人、神人、圣人。無憂無慮、無為無能,無禍無患。
人生觀--主張養生,做到無過無不及,注重于善與惡之間,使自己的精力和身體不受損害。為人處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無所作為且做到不留痕跡,讓人挑剔不出毛病來。與世無爭,不用技巧,不用權謀。
政治觀--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提出“絕圣棄知”的主張,認為,“圣人不死,大盜不起”,“絕圣棄知,大盜乃止”。又說,“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機謀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亂了。”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社會的弊端,提出了“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名言。
認識論--將人的知識分為有為的小知與無為的大知,提倡無為的大知,擯棄有為的小知。認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無窮大的領域,必然會迷亂而無所收獲。
(四)、《莊子》
《莊子》一書現存33篇。有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內篇7篇大體上是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可能是莊周門人和后學所作。《莊子》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擅長用寓言故事來說明道理。如丑女效顰、望洋興嘆、鯤鵬展翅等,都是巧妙雋永、妙趣橫生的寓言。
魯迅先生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四、初讀感知
1、聽范讀(多媒體);
2、正音正字(文注);
3、練讀。
五、翻譯
詳見幻燈片。
參考譯文:
1、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稱叫鯤。鯤的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鯤變化成鳥,鳥的名稱叫鵬。鵬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這只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齊諧》是記載怪異的。《齊諧》中的話說:“當鵬遷往南海的時候,振翼拍水,水浪遠達幾千里。它乘著旋風環旋飛上幾萬里的高空。憑借六月的大風離開北海。”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呢?還是因為天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鵬從高空往下看,也不過這樣罷了。(也像人在地面上看天空一樣)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深厚,那么它負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作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貼地了,是水太淺而船太大的緣故。風的積聚如果不大,那么它承負巨大的翅膀就沒有力量。所以鵬飛上幾萬里的高空,風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風。背負青天,沒有什么能阻礙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飛。蟬和學鳩嘲笑鵬說:“我一下子起飛,碰到榆樹、檀樹之類的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如果飛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罷了。哪里用得著飛上數萬里的高空再向南飛呢?”到郊野去的人,只須準備一天三頓飯,回來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遠處去的人,頭天晚上就搗米儲積干糧;到千里遠處去的人,要用幾個月來儲積干糧。這兩只小動物又知道什么呢?
2、小智不了解大智,壽命短的不了解壽命長的。憑什么知道它是這樣的呢?(憑什么這樣說呢?)朝菌不知道一個月的時間變化,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時間變化。這是壽命短的。楚國的南部有冥靈這種樹,以五百年當作春,以五百年當作秋;(即以兩千年為一年)遠古時有一種大椿樹,以八千年當作春,以八千年當作秋;這是壽命長的。彭祖如今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嗎?湯問棘是這樣的。(湯不懂就問)。不生草木的極荒遠的北方,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那里有條魚,它身寬數千里,沒有的知道它的長度。它的名稱叫鯤。那里有只鳥,它的名稱叫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邊的云。鵬乘著旋風環旋飛上數萬里的高空,穿過云氣,背負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飛,將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說:“它將要到哪里去?我跳躍著往上飛,不超過幾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蒿中飛來飛去,這也就是飛的最高限度了,而它將要飛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區別。
3、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個官職、品行順合一方(善行能聯合一鄉的人)、道德符合一君主心意、能力使一國之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自命清高),其實也像斥鳥一樣目光短淺。宋榮子輕蔑地嗤笑這些人。再說全社會的人都稱贊宋榮子,他卻并不因此而更加奮勉,全社會的人都責難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為沮喪。他能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際,辨明榮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他在世上,沒有拼命追求什么。雖然這樣,還是有沒樹立起來的境界。列子乘風飛行,飄然輕巧,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對于招福的事,沒有拼命追求。這雖然不用步行,但還是要憑借風力。至于順應天地萬物的本性,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邊無際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們還憑借什么呢?所以說:至人無自我,神人無功名,圣人無聲名。(這三種人不需要再憑借什么了。)
六、積累
完成下列練習
(一)、一詞多義
息
去以六月息。 風
以息相吹。 氣息
賤息舒祺。 子女
偃旗息鼓。 停止
蘇武氣絕,半日復息。 呼吸
名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名詞,名稱。
圣人無名。 名詞,名望。
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 名詞,名義。
名之者誰。 動詞,命名。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動詞,說出、說明。
志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名詞,志向。
《齊諧》者,志怪者也。 動詞,記載。
博聞強志。 動詞,記住。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動詞,做標記。
圖
圖窮匕首見。 地圖
乃強起扶杖,執圖諧寺后。 圖畫
而后乃今將圖南。 打算
如有離違,宜別圖之。 謀劃、籌劃。
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謀取、設法對付。
置
置杯焉則膠。 放上、安放。
鄭人有且置履者。 購置、添置。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 放棄、放下。
窮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 形容詞,窮盡。
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形容詞,生活困難。
復前行,欲窮其林。 動詞,走到盡頭。
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不得志,仕途不順。
適
適莽蒼。 到、往。
始適還家門。 出嫁
適得府君書。 剛才
處分適兄意。 依照
少無適俗韻。 迎合
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享有、享受。
先主斜趨漢津,適與羽船會。 恰好、剛好。
蒼蒼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 深藍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灰白色
其:
其翼若垂天之云。 代詞,鯤。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 代詞,水。
彼其于世。 代詞,宋榮子。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連詞,表選擇。
而:
化而為鳥。 連詞,表承接關系。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連詞,表承接關系。
水淺而舟大也。 連詞,表并列關系。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連詞,表轉折關系。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連詞,表因果關系。
之: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助、插、取。
湯之問棘也是已。 助、插、取。
窮發之北。 結構助詞,的。
而莫之夭閼者。 代詞,鵬。
之二蟲又何知。 指示代詞 ,表近指,這。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動詞,到、往。
(二)、古今異義
雖然,猶有未樹也。 即使這樣
眾人匹之。 一般人
腹猶果然。 食飽之狀
窮發之北。 毛,指草木。
(三)、古字通假
北冥有魚。 “冥”通“溟”,大海。
三餐而反。 “反”通“返”,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
此小大之辯也。 “辯”通“辨”,區別。
而征一國者。 “而”通“能”,能力。(一說通“耐”,能耐。)
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通“又”,又。“反”同前。
而御六氣之辯。 “辯”通“變”,變化。
(四)、詞類活用
水擊三千里。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
而后乃今將圖南。名作動,南飛。
而征一國者。使到用法,使……信服。
(五)、特殊句式
南冥者,天池也。 判斷句
《齊諧》者,志怪者也。 判斷句
莫之夭閼者。 賓語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 賓語前置
彼且奚適也? 賓語前置
彼且惡乎待哉? 賓語前置
去以六月息者也。 狀語后置
(六)、固定句式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表反問,“哪里用得著……呢?”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表選擇,“是……呢?還是……呢?”
七、課堂小結
魯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