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莊高中 孔麗玲
課型:新授課
一、教學三維目標:(一)知識目標:1、了解陶淵明生平及作品。2、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代表作,感受田園詩的取材及陶詩的風格。3、讀懂《歸園田居》,體昧樸素、形象的詩歌語言。4、誦讀品味詩歌,感受寧謐優美的田園風光,體悟陶淵明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
(二)情感目標:學習詩人潔身自好,不與俗世同流合污的思想品格;感受詩人固守回歸自然的本性,回歸精神家園的淡泊心境。
(三)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懂得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實現拓展遷移的能力。
二、重點:詩人描繪的田園生活圖景,感知詩人樂在其中的隱逸情懷。
三、難點:為什么將官場視為“塵網”、“樊籠”?將自己比作“羈鳥”、“池魚”,官場與陶淵明志向之間的沖突導致他歸園田。
四、教學方法:自主與學習小組合作探究法、教師導引法
五、教學輔助工具:多媒體
六、教學時數:一課時。
七、學情分析:任教班學生對初中所學詩歌知識疏于整理,對詩歌的閱讀欠方法指導,因此,我設計教學時,專門安排有關作者作品的誦讀環節,溫故知新;介紹詩歌閱讀方法,對作者作品作適度的延展,提高學生對陶淵明人格精神的認識,同時提升學生對山水田園詩的閱讀能力。
八、教學過程:
(一)、引入:1、溫故知新--激發學生回顧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等詩歌作品或初中學過的散文:《飲酒》、《桃花源記》(“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教師導引學生回顧。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鼓勵學生參與。)
2、學過山水田園詩嗎?你知道山水田園詩的開山祖是誰嗎?
3、“不為五斗米折腰”故事的主人公是誰?(指導學生結合“學案”學習)
(二)、學習小組互助注解生字詞:(教師聽取學生自主學習反饋的情況,鼓勵互助學習)
(三):聽范讀并大聲朗讀。(一讀感知作品)
(四)請學習小組反饋預習情況,教師收集。(鼓勵互助學習)
(五)教師指導閱讀詩歌的方法。(學案附)1、知人論詩。2、讀懂詩題。3、感知詩歌內容(意象、意境)。4捕捉詩歌流露詩人情感的詞語或句子。5、品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色。
1、教師提問:請同學依據學案,找出詩人與作品創作相關的內容。(知人論詩)
請同學解詩題--歸園田居(解題)。
要求:邊讀過邊整體感知詩歌,自主學習,并與小組合作探究。(二讀感知詩歌內容)
詩人為何而歸?從何而歸?歸去何地?歸去如何?
(可以找對應的詩句回答,也可以整理概括回答)
2、品讀找出流露出詩人情感的詞語或句子。(體會含比喻義的形象,完成學案練習)“愛”、“誤”、“思”、“戀”“守拙”、“羈鳥”、“池魚” 、“塵網”、“樊籠”“復得返自然”等。
3、小組合作:感知詩歌內容,揣摩詩人描繪的田園風光和詩人的心境。(重點感知詩歌意境)
4、小組合作說說詩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完成學案練習)
5、感知詩歌樸實無華的語言和情景交融的藝術。(完成學案練習)
(五)、誦讀或背誦(三讀強化品味)
(六)、拓展:(學生可以選擇性完成閱讀,強化感知陶淵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貧,隱逸山野田園,潔身自好,遠離污濁官場,超脫世俗的美好情操。)
飲 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七)合作探究 :
從詩中你感受到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參考: 清高孤傲、與世不合 潔身自好、甘于清貧 向往田園、淡泊名利
(允許學生有自己的保留看法)
黃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