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中學 李衛國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2、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流露出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對故鄉的熱愛。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特色。
【過程和方法目標】
以賞析及討論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民族深厚文化的熱愛,從而品味文章的韻味和情致。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的懷想的情感,激發培養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生活,關注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學生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
3、通過對傳統民俗的了解,培養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對民俗的理解。
教學重點:解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教學難點:解讀文本,品味語言。
教學思路:讀文本-談鴨蛋-品語言-說風俗-寫真情。
教學方法:品讀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教師邊導入邊展示端午節標志性的圖片:粽子、香包、賽龍舟等,學生邊看邊聽,激發興趣,進入課堂情境。
二、展示課題,走近作者:
展示課題《端午的鴨蛋》及作者汪曾祺的課件圖片。
三、明確目標,有的放矢: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課文內容。
2、解讀文本意蘊,感受作者情懷。
3、品讀文章語言,體會語言風格。
4、認識民俗文化,培養民族感情。
5、學會關注生活,發掘生活美趣。
四、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根據文章內容,你覺得文章寫了哪幾方面內容?請概括出來。
課件展示:家鄉的端午(1)-家鄉的鴨蛋(2、3)-端午的鴨蛋(4、5、6)
五、解讀文本,合作探究:
1、看圖片,知風俗:作者家鄉的端午有哪些風俗習慣?其中哪些是別處沒有的?
逐一讓學生找出,結合課件圖片,讓學生加深對這些風俗文化的了解。
2、作判斷,識詳略:這些風俗,作者略寫的有哪些?詳寫的有哪些?為什么要詳寫?
3、作比較,說含義:最與眾不同的“吃十二紅”,有什么特別的含義?我們過年的時候總少不了“魚”,又有什么含義?
吃十二紅:表示希望一年十二個月“紅紅火火”。
魚:表示希望一年到頭“生活富裕,年年有余”。
4、作探究,知寫法:本文的題目是《端午的鴨蛋》,作者在第1段寫了那么多家鄉端午節的風俗,這些內容與端午節的鴨蛋有什么關系?
討論并明確:作者選寫端午節的種種風俗正是為寫“端午的鴨蛋”烘托出濃烈的氣氛,設置了一個合理的背景,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咸鴨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自然而然地引出對“端午的鴨蛋”的介紹。
5、找句子,說特點:
(1)齊讀二、三段
(2)家鄉過端午有那么多風俗,作者為什么偏偏挑選鴨蛋來寫呢?換句話說,高郵鴨蛋好在哪里?有什么突出的特點值得作者大寫特寫:請你概括鴨蛋的特點,并找出相應的語句。并以“這是 的鴨蛋,因為 (找出文中相關語句)”為句式說一段話。
小組合作,討論后發言。
討論歸納:家鄉鴨蛋有名聲久遠,質細油多,蛋白柔嫩的特點。
6、看文段,談感情:在二、三兩段文字中,透露出作者對家鄉的咸蛋有什么感情?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贊美、自豪、熱愛之情,也有濃濃的愛鄉之情。
展示課件,概括二、三兩段內容。
7、賞文字,悟情感:文章四至六段寫端午的鴨蛋,講了端午的鴨蛋哪幾件事?這幾件事怎么樣?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課件展示:
挑鴨蛋(掛鴨蛋絡) 吃鴨蛋(高興吃蛋) 玩鴨蛋(蛋殼裝螢)
這三件事有無盡的意趣,無盡的歡樂,兒時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會籠罩著一層親切和懷戀。
8、覽全篇,明主旨:
(1)作者汪曾祺如此津津樂道家鄉的咸鴨蛋,有什么樣的意義?作者為什么對家鄉的咸鴨蛋情有獨鐘? (展示課件,作以闡釋)
(2)探討行文結構的特點:閑適自由的風格。
9、細揣摩,品語言:
汪曾祺的散文除了在結構上閑適自由之外,語言也有特色,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 A、平淡而有味, B、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 C、有淡淡的幽默。這三點在課文中能看出來嗎?請你輕聲朗讀課文第二、三段,畫出你喜歡的句子,仔細體會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學生找語句,細揣摩,談感受,后逐一展示語言特色方面的課件: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
(2)“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一般是敲破空頭”“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頭”“白嘴”等詞語,都帶有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這一“文白夾雜”句讓人忍俊不禁,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小結: 汪曾祺的語言,熔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將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
六、拓展延伸,深化課堂:
10、話佳節,說風俗: 除了端午節,你還知道哪些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
保護中國節,保護中國文化,熱愛中華民族。
七、課堂小結,作業布置:
11、學文風,寫真情:
(1)課堂小結:汪曾祺的散文著眼于“小敘事”,寫凡人小事,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娓娓道來,質樸自然,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從容閑淡,悠然恬然,他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主題的玄奧深奇,在隨意自然之中體現了構思的嚴謹與和諧,體現了他閑適自由的散文風格。
(2)作業布置:
①(拓展閱讀)課外閱讀汪曾祺散文《咸菜茨茹湯》(發給學生材料),體會汪曾祺質樸自然、閑適自由的文風。可做一些讀書摘錄,并完成文后思考題。
②(抒寫生活)以“家鄉的端午節”為題寫一篇作文,寫出家鄉人過端午的風俗,和自己記憶當中有趣的、讓你回味無窮的事情,要有細節描寫,要有真情實感,字數6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端
午
的
鴨
蛋
結構:閑適自由
語言:平淡有味 地方特色 淡淡的幽默
附:課外閱讀材料《咸菜茨菇湯》(汪曾祺):
閱讀汪曾祺的《咸菜茨菇(cí gū)湯》,體會汪曾祺散文風格,并思考后面的問題。
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咸菜湯,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為雪天買不到青菜?那也不見得。除非大雪三日,賣菜的出不了門,否則他們總還會上市賣菜的。這大概只是一種習慣。一早起來,看見飄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湯!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們那里過去不種白菜,偶有賣的,叫做“黃芽菜”,是外地運去的,很名貴。一般黃芽菜炒肉絲,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這時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擔的買來,洗凈,晾去水氣,下缸。一層菜,一層鹽,碼實,即成。隨吃隨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細、嫩、脆、甜,難可比擬。
咸菜湯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氣,咸菜已經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經發酸,咸菜湯的顏色是暗綠的。沒有吃慣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
咸菜湯里有時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湯。或者叫茨菇咸菜湯,都可以。
我小時候對茨菇實在沒有好感。這東西有一種苦味。民國二十年,我們家鄉鬧大水,各種作物減產,只有茨菇卻豐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難吃。
我十九歲離鄉,輾轉漂流,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幾年,春節后數日,我到沈從文老師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飯,師母張兆和炒了一盤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兩片茨菇,說:“這個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認他這話。吃菜講究“格”的高低,這種語言正是沈老師的語言。他是對什么事物都講“格”的,包括對于茨菇、土豆。
因為久違,我對茨菇有了感情。前幾年,北京的菜市場在春節前后有賣茨菇的。我見到,必要買一點回來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愛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個人“包圓兒”了。
北方人不識茨菇。我買茨菇,總要有人問我:“這是什么?”--“茨菇。”--“茨菇是什么?”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賣得很貴,價錢和“洞子貨”(溫室所產)的西紅柿、野雞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
我想念家鄉的雪。
思考題: 1、全文以什么為線索?(咸菜茨菇湯)
2、作者在“咸菜茨菇湯”中蘊含了什么感情?(對咸菜茨菇湯的懷念,對家鄉的深情懷念)
3、作者很細致地描繪了家鄉咸菜的制作方法,有什么作用?(表達對咸菜的眷念,對家鄉的依戀,突出主題)
4、文章開始說“對茨菇實在沒有好感”,后來又說“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湯”,矛盾嗎?為什么?(不矛盾,欲揚先抑,更能突出作者的思鄉深情
李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