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表”這種文章體式。
2、熟讀課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密,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思藝術 和駢散結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
德育目標
通過分析使學生理解“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在反復誦讀中體會作者字里行間蘊含的真切情感。
2、體味本文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把握文意,背誦全文。
難點:1、通過對文句的理解,剖析“情”的含義,即:苦情親情忠情。
2、體會作者融情于事,寓理于情的巧妙手法。
教學方法、教具
方法:誦讀法、組織討論法、點撥歸納法 。
教具:多媒體投影儀、制作的課件(幻燈片)。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傳誦千古的絕妙好文,它陳情懇切,言辭婉轉;它情理兼備,誠懇感人;它緣情揮灑,流暢自然,這就是晉代文學家李密的名作《陳情表》,(板書“出師表 - 李密”,學生會以為老師錯了,教師解釋)《出師表》是諸葛亮的作品,“出師一表真名世”,初中學過的諸葛亮的這篇文章的確是傳世之作。(擦去“出師”二字,僅留“表”字)“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容。《出師表》就是諸葛亮向蜀漢后主劉禪陳情的奏章。“出師一表真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載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陳情表》。(板書“陳情”二字,顯示幻燈片1)
(二)、齊讀課文(能齊背更好),思考:為何“陳”?
因為是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學習,若學生不能背誦,就適時地指導背誦。
1、提醒學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調。
第一段:凄苦 悲涼
第二段:感激 懇切
第三段:真摯 誠懇
第四段:忠誠 懇切 期待 (顯示幻燈片4)
2、指導學生背誦第一段。(顯示幻燈片5)
總起: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祖母撫養【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無親無戚【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臥【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3、生仿背第二段。
4、指導背誦第三段。(顯示幻燈片6)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不矜名節【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寵命優渥【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篤【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不能廢遠【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5、生仿背第四段。
(三)賞析課文
1~解題
問:本文為何“陳”?(用原文答)
答:除臣冼馬,不能就職。
問:結合反復誦讀課文的體會,你認為“情”在本文中有哪幾層含義?。
提示:情
1情況(事實);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板書)
2~賞析構思藝術
a、討論:在陳請終養祖母這個要求時,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難? (顯示幻燈片7)
引導:作者處在一種忠孝兩難的矛盾境地里,請大家把作者的這種矛盾境地讀出來。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了“孝情”?
第一段,請一二組同學朗讀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
進一步引導:什么地方寫“忠情”?
第二段,請三四組同學朗讀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話來概括這一段的意思。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b、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這樣一個二難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動的,言辭稍有不慎,不僅達不到陳請的目的,還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下面我們來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變被動為主動的。
c、思考討論:請補寫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話,并想想作者為什么要省略這句話?
引導:這是一個三段論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都說了,但結論卻沒有說,請你說出結論。
提示:故臣當終養祖母,不能廢遠。
d、思考:假設你是晉武帝與李密面談,此時在此處李密直接提出了終養祖母的請求,你能不能一兩句話就把李密駁得啞口無言?
引導:晉武帝可能會說,既然你要終養祖母以盡孝心,為什么在蜀漢你又出來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這段歷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跡:一仕偽朝“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二在圣朝“寵命優渥,豈敢盤桓”讓晉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實情都明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篤圖深深打動了晉武帝,讓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就是祖母病重,從而提出不能廢遠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時將孝治天下的理與祖母病篤須盡孝的情作了對照,應作什么選擇其情理不言而喻。
e、朗讀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決盡孝與盡忠兩者矛盾的辦法是什么?他是怎樣提出這個辦法的?(顯示幻燈片8)
引導:作者以列數字作對比的方式提出了先盡孝后盡忠這一解決矛盾的辦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晉武帝置疑,晉武帝不得不答應李密的陳請。
提示:盡忠日長,盡孝日短:先盡孝后盡忠。
f、小結:將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位置,先講理后講情好不好?
引導:出于情,歸于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于事,寓理于情。
總之,全文首先陳述個人悲慘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孫的特殊關系,作為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愿意奉詔,但又以劉病日篤,處于狼狽之境,借以博取晉武同情。再則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準如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心跡,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板書:全文總的框架圖(見后)。
(四)、拓展 討論 (顯示幻燈片9)
通過兩個拓展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更深入認識本文構思縝密,語言精粹的特點。
1、討論:有論者認為,李密反復強調孝親,其實是為自己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你同意這一觀點嗎,為什么?
引導:a、李密反復強調孝親,絕不是為其不奉詔仕晉而故意尋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終養祖母才難能應詔的。讀完全篇,我們可以清楚地體會到他的孝心,看到孫兒對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導:b、李密對蜀漢念念于懷,他曾說劉禪“可次齊桓”。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州書切峻。責臣逋慢”。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更大的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 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
開放性問題,各抒已見,自圓其說。
2、討論: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評價,以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讀《祭妹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親;讀《報任安書》不下淚者,其人必不為人。
(五) 布置作業
1~就文中的語言特點,寫200-300字的賞析短文。
2~延伸閱讀。(顯示幻燈片10)
蒲雪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