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 圍繞《蜀相》《書憤》分析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社會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現象,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了解古詩“借古人酒杯澆胸中塊壘”構思和反襯的手法。
2.學習詩歌鑒賞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答題能力。
3.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和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學設想
1.以《蜀相》《書憤》兩首詩歌為文本,探討離亂之世中國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2.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3.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含英咀華
二.新課導入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人,他用嘶啞的歌喉和著血淚唱出了盛唐氣象破滅的悲哀,他是仁愛傳統精神的集大成者和詩中圣哲。
他是我國古代存詩最多的詩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情癡,也是南宋小王朝壯志難酬的執著的斗士;他曾經空有補天之志,卻長恨報國無門。(文學作品的教學,教師語言應盡可能有張力,富有詩意和哲理。)
【板書】杜甫 陸游
三.走近杜甫、陸游(了解生平是知人論世的前提)
杜甫(少陵野老):鞏縣少年--陷身長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陸游(放翁):科舉除名--絕戀沈園--載浮載沉--臨終示兒
【板書】蜀相 書憤
四.披文入情,探討文本
●整體感知
【誦讀】先讀《蜀相》,后讀《書憤》。通過誦讀,熟悉作品,從不同角度體會詩中的
意境。《蜀相》抒發的是追懷嘆惋的心情。《書憤》基調是悲憤,然而并不絕望,還有豪壯的感情蘊藉其中。
●【文本探究】
1.一個標題--《蜀相》;
2.兩個“詩眼”--“尋”“憤”;
3.三個人物--杜甫、陸游與諸葛亮
(刪繁就簡,以此落實單元教學目標--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同時為下個環節鋪墊。)
五.問題延伸
從杜甫、陸游探討離亂之世中國古代士子的人格精神。
(該課案設計的中心問題。選修與必修是否應該有區別?如何區別?)
六.課堂檢測(通過示例,培養學生詩歌鑒賞答題能力和技巧)
怎樣理解《蜀相》頷聯中“ 自”、“ 空”二字的意蘊?并嘗試比較《蜀相》和《書憤》中的“空”字的運用。
七.課后作業(鞏固)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⑴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⑵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