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01-06-12 記者 藍燕
當有人運用新的教育理念設計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體時,不能習慣這種教法的人,并不僅僅是老教師。
某大學的一位副教授將自己錄制的一節體現建構主義教育理念的課程錄像放給正在學習授課法的本科學生們看時,竟意外地發現,她的學生們對這種全新的、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的教學方法并不稱道。他們說,這節課老師沒有將最終的結果教給學生,沒有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究竟是什么?北京東城區的生物特級教師肖堯望在評價166中學王蕾老師的生物課時說:有人問,講研究性學習,那學生學習的知識是老師教出來的,還是學生自己學來的?其實,研究性學習的主要人物就是學生,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研究性學習的重點就應該是學習的過程,是通過學生的互動來促進他們的發展,將來他們如果成了科學家,工作的重點才應放在尋求結果上。
那位副教授無奈地對記者說,雖然我的學生們比王蕾老師還要年輕,也知道一些新的教育理論,但是,他們已經習慣于在接受知識和學習技能的老軌道上行走。畢竟,把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是件很難的事情,而且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其實,我的學生還沒有體會到,他們將來面對社會,重要的應該是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和探索未知的能力。
北京的一位中學老師告訴我,討論式的學習她在每個學期也都會搞幾次。但是,這種課再好,充其量也就是日常課程的點綴,日常的課還得灌輸著講,還得答案明確。因為后面有高考管著。
關注高考,關注考分,卻忽視學生個體的發展,這是應試教育多年來留給我們的烙印。
素質教育真的只有等到全部考試評價體系的土壤改良后才能實施?
據教育部全國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陳玉琨介紹,成都七中從80年代末起就進行了學生學習歷程個別化的改革探索。
所謂學習歷程個別化就是按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開展分層教學,使所有學生都有條件各展其長,使教育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他們從學校的課程設置上為學生創造條件,把全部課程分為數理、文史、藝體和實踐科學四大類,各類均分為ABC三個檔次,A級最基本,C級水平最高。所有人的所有科目都至少要達到A級,每個學生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興趣決定自己在哪一類上達到B級,哪一類上達到C級,每人必須有一項達到C級。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雖然在不同科目上學習的水平不同,但卻是各得其所,同時在自己喜愛的領域內還學有專長,有了自信的本錢。
陳玉琨認為這樣的教學是真正面向全體的。每個人生來就有許多不同,教育當然也不應該千篇一律。大工業時期批量生產的思維方式不應該繼續統治21世紀的學校,學有所長應是現代教育的標志。按程度分層教學,既保證了人人都合格,又使得人人都有特長,人人都有信心。陳玉琨說,這種教育與一些地方盛行的快慢班教育有本質的不同。所謂快慢班,不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分層教育,而是只對一小部分人負責的應試教育。不論在重點中學還是普通中學,快慢班都只能讓慢班的學生喪失自信,造就一批失敗者。而自信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最大的激勵。
據了解,上海南洋模范中學正在試行一套新的評價方式---事后評價100分。評價標準通常是用來衡量教學質量的尺度。究竟以選拔精英為目的,還是為學生發展服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評價尺度。上海南洋模范中學著眼于后者,在每次階段測驗后,教師并不立即給學生的考卷打分,而是通過研究所有考卷,診斷自己教學中的不足,然后將考卷發給學生,并針對考卷中的弱點、問題再次給學生講解,讓學生自己診斷學習的弱點在哪里,然后再修改錯誤,上交考卷。經過這新一輪教學,學生再次交上來的考卷基本上都可以達到100分的水平。
陳玉琨教授對此種評價理念深表肯定,他說:通過考卷在學生和教師中間的兩次往返,教師診斷出了自己的教學不足,學生也明白了自己學習中的弱點。原來完全用于鑒定教學效果的考試,經過這樣一改,變成了診斷和激勵相結合的全新評價系統,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一舉兩得。
不論是成都七中,還是上海南洋模范中學,他們始終讓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在學習中發揮出自己的最大能動性。這些學校和其他學校一樣,處于相同的客觀條件下,但他們沒有因此將素質教育束之高閣,而是整個學校都在致力于嘗試推行素質教育,為教師和學生營造開展素質教育的整體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