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句容市第二中學 羅家壽
“強化”與“內化”是教師用來增強教學效果、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有效教學手段。在教學的實際運作中常常有失偏頗:“強化”失度,“內化”不到位,過度地夸大“強化”的作用,忽視“內化”的實際功能,對正常的教學活動構成了負面影響。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們對這一現象加以探討,定將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強化”一般是指教師要求學生對教學內容強化記憶、強化訓練,以使學生在一定時間內掌握教學內容,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由于其自身固有的積極作用及在教學的非正常情況下,如恢復招生制度初期所發揮的速成、補救作用,被看成是獲取知識的“短、平、快”。如今在應試教育的功利性驅使下,這種“強化”手段已成泛濫之勢。一些學校濫訂濫印復習資料,搞名目繁多的考試,隨意增加課時,拼命的加班加點,重復灌輸教學內容。這種一味地“強化”,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擠占了學生的正常學習、活動時間,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把學生當成考試機器,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削弱,睿智被消磨,能力得不到應有的培養。就占據主導地位的教師而言,熱衷于“強化”不思創新,習“強化”以為法,將“強化”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忽略了知識傳授的有序性、合理性,忽視獲取知識的諸多有效手段。教學超負荷,不能顧及多數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學生學而不化,在這種看似哄哄烈烈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疲于應付款,缺乏對教材的足夠鉆研,課堂教學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形成不了教學的良性循環。
教學過程的“內化”,要求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通過感知教材,思考理解,達到對知識的領悟升華,真正獲得知識和技能。
從形式上看,“內化”與“強化”有著諸多區別:
1、“強化”重結論,“內化”重過程。前者往往要求學生掌握“是什么”,追求“瞬時”效應,后者要求學生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以期達到真正掌握。
2、“強化”重知識灌輸,學生的思維被限定在教師設置的模式內,缺乏深度和廣度,常常表現出老師代替學生思維,學生是被動接受;“內化”重在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與能力培養,如引導學生用心去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所得信息從而判斷出結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活動,前者帶有滯后性,后者帶有前驅性,貫穿學習的全過程。
3、“強化”機械重復,事倍功半;“內化”追求的是怎樣用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不難看出二者體現了不同的教學思想。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課堂教學要實現從“強化”到“內化”的轉變,做到少施“強化”,多求“內化”。 要求我們更新教育觀念,站在為二十一世紀培養全面發展合格人才高度,面向全體學生,扎扎實實把教學活動落實到實處。具體說來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立足課堂,減負增效。
課堂是教育教學主陣地,實現由“強化”到“內化”的轉變,就要把課堂這一應試教育的頑固堡壘變成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改掉喋喋不休式的“講師”作風,教師在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的基礎上,開展生動活潑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如語文課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一定的語境里得到知、情、意、行的鍛煉。“它之石可以攻玉”,經驗豐富的教師編寫的資料有他獨到之處,有一定的價值,但我們不能脫離所教學生實際、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一味的依賴。要認真鉆研教材、吸收他人精華,豐富自己,把課上得深入淺出,讓學生通過預習、聽講、復習、練習等活動學習到知識。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二、 立足學生,因材施教。
現代教育確立了以人為本的原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不僅是學習對象,而且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教應為學服務,教師應多接觸了解學生,注意信息的及時反饋,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確定內容的多與少、節奏的緩與急,因材施教,并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使教與學形成和諧發展。
三、 立足教材,個中求常。
教材只是個例子,教師教學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知識都傳授給學生。但我們可以立足教材,研究知識形成的規律,形成學生的“內化”,教會學生運用這一規律去解決問題,學習新知識,促使學生對知識的急劇膨脹。
“強化”是手段,“內化”是目的。我們要正確認識“強化”的作用,合理的運用“強化”。努力運用好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教育教學基本規律,確保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
作者郵箱: luojiashou@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