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案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學習作者組織材料的技巧。
2、 過程與方法:
品味語言,感受北京城的民風民俗。
3、 情感與價值觀:
體味民俗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方法:
圈點勾畫法、交流討論法、讀寫結合法、 情景體驗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腦白金”廣告。
廣告可以說是我們現代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每天都接觸著廣告,哪位同學能說一下廣告的作用?(學生回答)對,是為了宣傳產品,讓別人來買。廣告可以說是經濟水平高低的象征,那么在落后的年代,商人們是用什么方式宣傳產品,吸引顧客的呢?-----那就是吆喝。今天就讓我們隨蕭乾的筆,一起去舊北京城的大街小巷聽聽那悠揚的叫賣聲吧!
(二)研習課文
1、找吆喝
請大家快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出文中的吆喝,完成下面的表格。(注意文中的過渡句、總領句等關鍵句)
行業 語句 時間
大米粥、油炸果、
青菜、花兒、
餛飩、餑餑、
唱話匣子、算靈卦、
乞丐、金魚、
蛤蟆骨朵兒、西瓜、
雪花酪、海棠、柿子、
糖葫蘆、烤白薯、
玩具、吃食、白薯、
蘿卜、荷葉糕、
蕎麥皮、冰棍兒
“餛飩喂--開鍋!” (餛飩)
“硬面--餑餑” (餑餑)
“行好的--老爺--太(哎)太”--“有那剩飯--剩菜--賞我點吃吧!”
“老太太(那個)真行好,給個餑餑吃不了。
東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沒有餑餑賞碗
飯” (乞丐)
“喝了蜜的大柿子” (柿子)
“葫蘆兒--剛蘸得”
“葫蘆兒--冰塔兒”
“就剩兩掛啦” (糖葫蘆)
“烤白薯哇真熱乎” (烤白薯)
“小玩兒賽活的” (玩具)
“蒸而又炸呀,油兒又白搭。面的包兒來,西
葫蘆的餡兒啊,蒸而又炸。”
“鹵煮喂,炸豆腐喲” (吃食)
“栗子味兒的白薯” (白薯)
“蘿卜賽過梨”
“又不糠來又不辣,兩捆蘿卜一個大” (蘿卜)
“一包糖來”--“荷葉糕” (荷葉糕)
“喲”--“蕎麥皮耶” (蕎麥皮)
“冰棍兒--三分嘞” (冰棍)
早-晚
春-冬
2、 品吆喝
(1)跳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吆喝,用“我喜歡--這句吆喝,因為--。”的句式,談談你喜歡的原因,根據自己的理解試著吆喝一下。(方法指導:可從語言的生動性、聲調的變化、音韻節奏等方面談理由,也可以另選角度;試著吆喝,若能用京腔最好,也可用自己的方言,注意語氣、語速、語調、重音等。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推薦代表展示。)
(2)聽吆喝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智幽默,貼切鮮活,極富表現力,再加上吆喝者的個性演繹,那會是一種什么感覺呢?想不想欣賞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呢?
(3)讀11-14段,說說吆喝作為一種口頭廣告,商販們是如何變法兒吸引顧客的?
告訴制作過程
善用修辭手法
強烈的戲劇性
注意聲調變化
注意合轍押韻
預設:
我喜歡“餛飩--開鍋”這句吆喝,因為聽著吆喝仿佛看到那冒著熱氣的鍋里,餛飩薄薄的皮,大大的餡兒,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我喜歡“葫蘆兒--冰塔兒”這句吆喝,因為它寫出了晶瑩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4) 論吆喝
作者向我們介紹了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種種吆喝,作者難忘的只是這諸多的叫賣聲嗎?請找出文中相關語句,仔細品讀,體會作者對吆喝懷有怎樣的感情?
深厚的喜愛和懷念之情
對其逐漸消失而感惋惜
3、喊吆喝
由于各地語言、風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不同。現在,這種口頭廣告正逐漸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吆喝自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應注意搶救。
同學們,我們家鄉還有哪些熟悉的吆喝聲,或類似的口頭文化呢?請你放開你的喉嚨吆喝一下。(可以自己創作)
例子:酸辣粉,豆腐腦。
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人頭馬xo
糍粑,又香又糯,塊錢二十個。--小糍粑
一片兩片三四片,放入嘴里都不見。--合川桃片
(三)課堂小結
生活中從來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用來評價《吆喝》一文再恰當不過。街頭巷尾經常回蕩著的商販的吆喝聲,在無心人聽來,或許頓生厭煩。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聽來,卻是優美動人的音律,是一種應當被記載在史冊中的文化遺產。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一切都將深深地烙進心靈深處成為一種美好的回憶。
(四)布置作業
1、自己為家鄉一種商品創造一則吆喝廣告。
2、對街頭做生意的人吆喝時的外貌、動作、神態、語言等,作一個片段描寫。200-300字。
板書設計:
告訴制作過程
善用修辭手法
強烈的戲劇性
注意聲調變化
注意合轍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