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們雖然有一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實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的問題,而是教師的教學理念與駕馭教材的能力問題。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是一直困擾語文教師的話題。現就初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及對策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現狀分析:
(一)作文教學缺乏計劃性。
作文教學歷來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它不僅與閱讀互為雙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外顯為一個人的語文素質。但目前我們的作文教學不僅無標無序,且作文題重復又重復,千人一腔,給學生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和人格養成帶來很多不良的負面影響。
教師沒有一個寫作教學的系統計劃,學生沒有一個寫作提高的循序漸進的梯度。具體表現為:
1、走馬觀花。即寫作訓練跟著閱讀教學亦步亦趨,學什么課文,寫什么作文。例如:初一第一冊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散文,學了課文之后便讓學生以景物為描寫對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為單項訓練未嘗不可,但如果是為了配合閱讀教學而置學生的寫作現狀于不顧,則會勞而無功。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寫什么丟什么,走馬觀花,過目即忘,很難達到訓練的目的。
2、沒有過渡。在作文訓練之初教師便把全套本領、所有要求全方位下放,在學生根本未曾達到應有水平時卻以高標準、嚴要求來強化作文教學,以期學生一步登天,寫出十全十美的作文來。例如:初一第一學期,根據學生實際,作文教學應從基本功練起,即書寫規范,標點、格式正確,完整地記敘一件事等。而我們的第一次作文課便將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第一次考場作文便將“生動形象”、 “議論抒情”、 “過渡照應”、“點題扣題”作為評分標準,在此情況下,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便會與日俱增。難怪有的初一學生哀嘆:我上小學時好歹寫一篇作文就能獲獎,到中學我費半天勁也得不了高分。這種沒有過渡的作文教學,大大挫傷了學生的寫作信心,造成初一講審題、立意選材,到了初二初三還是講這一套,學生聽煩了,老師講膩了,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二)作文教學與學生實際脫節。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因為對作文教學缺乏應有的熱情而怕批改作文,從而導致了學生缺乏寫作的熱情而怕寫作文。這種情況表現在作文教學的命題、指導、批改、講評四個環節中。由于無計劃,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該上作文課了,臨去教室的前幾分鐘還沒想出一個合適的作文題目,直到走進教室才擠出一個題目來。這樣的命題根本談不上符合學生實際、有真情實感。其結果,或老調重彈,或曲高和寡,學生望題生厭,望題生畏,哪里還有寫作的興趣?接下來的作文指導則是簡單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不發,疏而不通,越指導,學生的寫作越僵化,長此以往,將學生的一點點靈氣全磨滅了。
(三)作文與閱讀、生活脫節。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寫作教學常常與生活脫節,作文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為作文題材,學生既沒有豐富的詞匯,又不熟悉多樣的題材,作文時文思枯竭,硬擠強湊,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讀與寫分離,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脫節,讀不能很好地為寫服務,寫作也無法促進閱讀。這是作文教學中的一大怪現象。
(四)作文批改形式單一無實效。
一是習慣于精批細改,勞而無功,大多數學生根本不關心評語,只看一眼分數便罷。那是因為老師的評語從小學到中學全是一套話。
二是批改不及時,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學生自己寫的什么都快忘光了。批改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導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師獨攬批改大權。講評隨便,無針對性,藥到病不除,盡管學生作文寫了不少,但寫作水平提高卻很慢。
二、采取對策
(一)制定作文教學計劃。
計劃必須符合學生的寫作實際,又要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習實際,所定計劃要確保學生通過主觀努力客觀上行得通,不能成為學生的障礙。計劃要細致、明確,哪個學段應掌握哪些寫作要領,必須達到怎樣的寫作水準,可以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表現手法等都要具體。目標、措施既要具體,更要明了,教師要胸中有盤棋,學生要心中有顆子,教師教有方向,學生學有奔頭。計劃還要檢查、調整,適時地查漏補缺,以期完善,防止計劃的隨意性、教條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由淺入深,在不知不覺中步入寫作的殿堂,這樣,畏難情緒自然煙消云散。
(二)解決作文教學“三大難”問題
“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是學生作文的三大難題。教師必須下大力氣解決這三大難題。
1、為了讓學生有話寫,作為語文教師要多渠道拓寬寫作途徑。
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一切手段來拓寬學生的選材范圍。
第一,要注意閱讀與寫作要緊密結合。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閃光點,通過對課文的仿寫、改寫、縮寫、抄寫、補寫等各種形式,培養學生多角度利用課文的能力。
第二,要注意寫作與生活要緊密結合。多鼓勵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參與生活,多與親人和友人交談,多看書讀報、看電視,從不同的角度去關心社會,了解社會的變化。引導學生寫隨筆,記日記,養成日寫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訓練之后,寫創造型作文。此外,教師要挖苦心思切合學生生活實際來命題或開設話題,以利于學生有話寫。
2、“不會寫”是學生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難題。寫記敘文怎樣才生動、形象;寫議論文怎樣講道理;寫說明文怎樣說才明晰等,這些都是學生心中的疑團。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疑團逐步解疑,對學生進行審題、立意、片斷寫作等各種不同方面的專項訓練。有必要教給學生各種文體的基本寫作知識以及一些方法、技巧,使學生學會寫。
3、為了解決學生“寫不好”的難題,要求學生必須持之以恒地學習和積累詞匯。教師好好利用大量閱讀課文的教學來重視詞句的學習,指導學生掌握詞語的語體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圍等。也對一些生動語句多作仿寫。或給一組詞語寫一段話的練習,有意識的要求學生把新學習的詞匯靈活運用于寫作之中。學習分類摘抄,做讀書筆記,片斷練習等。同時要在學生中確立一種思想,即作文不是寫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記》就是歐陽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學生應從作文的修改中達到寫得好的目的。
(三)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1、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因,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平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進行說寫訓練,獲得系統的口頭、書面表達能力。也可根據國情、校情和學生關心的問題進行演講、辮論等,做到“風聲雨聲聲聲入耳,世事國事事事關心”。活動本身的趣味性自然會帶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從而利于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
2、教師要轉變觀念,敢于放手,要采用多種批改方法,激發學生的評改欲望,力爭做到教師面批、精批與師生互批、學生共批相結合,提倡寫、評、改一次性處理。這樣趁熱打鐵,學生就會興致勃發,信息反饋快,評改質量高,寫作效果好,批改費時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
3、教師適時地寫下水文,即與學生同寫、同批、同改,更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每學期至少寫一次下水文,即可以體會競賽,激發熱情。每學期舉辦一次現場作文比賽,還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省、市的各類征文比賽活動。通過各類征文活動,激發學生寫作熱情,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此外,鼓勵學生辦班刊,辦手抄報、墻報,鼓勵學生積極向作文刊物及文學社投稿,讓學生有話寫、容易寫、愛寫,學生寫作興趣活躍起來,作文教學出路自然可尋。
(四)狠抓基本功訓練
1、狠抓語言文字訓練,切實打好基礎。
俗話說:“字是打門錘”,“字如其人”等均說明書寫的重要;不能眼睛朝天,把作文要求提得太高,而應面向多數學生的實際,先從基礎抓起。錯別字多,詞匯貧乏,句子不通,就根本談不上寫文章。初中要鞏固并逐步擴大識字量,努力消滅錯別字,同時積累和豐富詞匯,并弄清句子最基本的結構,使之規范化。要在鞏固上述成果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做到使多數學生的作文內容實在、感情真切、條理清楚。
2、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
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每個學期都要開展讀書競賽活動,按時檢查學生的讀書筆記、摘抄、讀書心得,及時表揚或在班內交流。利用閱讀課,有針對性地搞專題討論,學期末搞一次讀書筆記大展覽,由同學們投票進行評比。通過上述活動,不僅使學生積累了作文素材,而且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
3、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訓練。
順應作文教學的規律,教師要脫離作文數量的束縛,提高作文質量,就必須在訓練作文基本功上下功夫。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為了使學生有扎實的作文基本功,老師必須在平時加強指導和訓練:一篇文章如何確立題目,如何運用語言準確表達中心思想,如何選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應、開頭和結尾相銜接,如何畫龍點睛、耐人尋味,如何緊緊把握時代脈搏,引起讀者共鳴,如何詳寫,如何略寫等等,老師不要企圖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學生樣樣精通,應針對學生實際情況,以范文為例,認真分析基本的寫作套路,改變學生提筆無話可說,無話亂說的狀況。
4、引導學生分析命題(包括命意)作文的特點
在作文教學中我發現,學生怕寫作文,其實最怕老師布置命題作文,學生對命題作文的內容不熟悉,感到無話可說,硬叫寫,其結果只能是敷衍了事。任何一種作文命題,無論是何種體裁,也不管是何種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開放性的特點。現行的課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內容與現代生活距離久遠,降低了對學生的吸引力,我們應該另外選擇內容比較新穎的文章作為剖析的對象,針對學生在寫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決某種技巧問題,這樣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學生能把握命題這一特點,就能避難趨易,像皰丁解牛那樣,“以無厚入有間”,做到“ 游刃有余”。
5、指導學生把握思維的方法
同一個題材,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發現的問題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學要使學生在構思時思路開闊,八方輻射,“萬涂競萌”,要想使學生立意時獨出機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發人之所未發,必須在培養學生集中思維的基礎上適當發展他們的多維思維方式。運用這種“擴散”型的思維,學生就會感到思如泉涌,要寫的東西很多,就會感到作文絕非是“自古華山一條路 ”,而是“條條大路通北京”。這樣,就可以從諸多的角度中選擇自己體會深刻、材料新穎、立意獨特的角度來寫,克服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的毛病。
6、引導學生辯證分析問題
青少年學生最少保守思想,他們思想解放,喜歡獨立思考,勇于標新立異 ,但和成年人比,他們還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思想還幼稚,看問題往往容易片面,沒有深度。這些特點常常 在他們的作文中表現出來。因此,教師應對他們加強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提高他們辯證分析能力。通過這樣辯證地分析,才能去偽存真,尋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確觀點,在此基礎上抒發感情,進行評論,文章必然會抓住要領,褒貶得當,就不至于泛泛而談,單薄無力了。
7、讓學生掌握文體知識,使學生適“材”選“體”,落筆成文。
學生寫文章之所以感到無從寫起或不知道“怎么寫”,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體知識,缺少“規矩”。其實任何一種體裁的文章都有它們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點,不同文體的比較教學,交叉訓練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規律性的東西。根據不同的題材性質 ,用不同的體裁來表現,寫作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還有開頭的方法、過渡的方法、結尾的方法、 設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
(五)開展有益的文體活動,促進作文教學
1、搞校內宣傳活動,反映新人新事,讓學生在參與中體會作文的樂趣。搞校園廣播、體育運動會宣傳、創辦宣傳窗、演講會和辯論會等活動,動員學生全員參與,積極寫作,學生總是樂在其中。特別像演講會和辯論會,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寫作熱情和精品意識等得到最大限度的融合和張揚,讓其真正感受到作文的意義和作用,對作文教學的促進作用是巨大的。
2、創辦班刊或校刊,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寫作能力。班刊和校刊能夠直接反映學生生活,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創辦這樣的刊物,學生親自參加撰稿、編輯、排版、裝訂等工作,在酸甜苦辣中增長見識,鍛煉能力,提升水平。
3、舉辦作文競賽活動,在競賽中更好地挖掘學生的寫作潛能。教研組還可以在教導處的統籌安排下,適當搞一些作文活動,比如創新作文競賽、擬寫班級廣告語和校歌歌詞評比等等,能夠更好地挖掘學生的寫作潛力,促進作文教學的發展。
通過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學生的課余生活豐富了,視野開闊了,思維活躍了,有所見,有所思,有所感,便有了一吐為快的寫作沖動,這時候,需要加強指導,教會學生去觀察、分析、積累、選擇、運用,寫出各類體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