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豫星
語文教育改革,紛紛擾擾,在實質意義上停滯不前,乏“善”可陳,其突破口到底在哪里呢?
先讓我們回顧一下葉圣陶老先生六十多年前的一段話吧。
“我們當國文教師,必須具有兩個基本觀念。……第一,國文是語文學科,在教學時候,內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視,而方法方面尤其應當重視。第二,國文的涵義與文學不同,它比文學寬廣得多,所以教學國文并不等于教學文學。……國文教學自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與寫作的訓練”。(葉圣陶老先生就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
葉老所說的“基本觀念”,其實就是要求教師樹立語文課程意識,在課程意識的引領之下去教,通過“閱讀與寫作的訓練”提升學生“語文素養”,不要“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如果沒有這樣的“基本觀念”,沒有樹立這樣的課程意識,所有的語文教改行為,就將似是而非,喪失自身的學科特性,而不是“語文教育”了,就極易出現李海林先生說的“自我放逐”現象。
“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行動上的偏移、迷失、錯亂,往往與理論意識形態的混亂迷糊聯系在一起。為此,筆者依據教育理論和系統科學的基本精神,不揣愚陋,重述語文課程的“個性”,促使施教者樹立真正的語文課程意識,以實現語文教改的突破。
教育是一個人為的系統,靠著它,人類于是將不能通過生物遺傳而傳遞的優秀文化綿延萬載,使“人”從生物式的生存轉向了“人”的生活。而實體化教育的學校系統,更是完全擺脫了此前形式化教育的松散狀態,成為一個體制完備、要素齊全、結構嚴密的系統,綿延文化、培養“人”的功能愈加強大。語文課程是人類教育的一種形態,更是學校系統的一個要素(已經不是1904年之前的存在形式)。所以,我的闡釋框架是:
第一,語文課程是人類的教育,它同樣遵循了人類教育的普遍規律;第二,語文課程運行于現代學校體系之中,也必須服從學校教育系統的運行安排。
請看以下的論述。
一、從教育活動的構成要素來審視
語文課程是人類教育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可以從人類對教育活動的普遍認識出發,來揭示語文課程的顯著特性。
人類的教育活動的必備要素有哪些呢?
眾多關于教育活動構成要素的分析里,筆者借鑒陳桂生先生的論述,因為他汲取了馬克思對勞動過程的分析,推演出非常務實的見解,教育活動“……其簡單要素當包括:教育者的有目的活動、教育對象(受教育者)、作為教育者與教育對象聯系中介的'教育資料'(相當于'勞動資料',不相當于'生產資料')”【1】簡化一些,教育活動的必備要素應當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資料。在一般的教育活動里,此中三個要素都是變量;但是,具體到體制化的學校教育系統的班級授課制,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首先,作為受教育者的學生,在一段時空內(通常以學期或學年為單位),是相對穩定的,相對固定化的;可以說,不同的課程經常面對著相同的受教育對象。其次,作為施教者的教師,在某些情況之下也穿梭于不同的教育活動中,比如有些學校的教師就經常同時教授語文、地理或歷史課程。因此,通過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來分辨各門學科教育的獨特性,有著較大的局限。
教育資料就不同了,它在不同的教育活動中都以迥異的質料指向存在著;或者是圖象,或者是符號,或者是動作行為,或者是觀念形態。因此,它能夠區分并凸顯各類教育活動的獨特性;比如,只要看看黑板上的板書內容,就知道剛才教室里教授哪樣課程。并且,教育資料的中介特性,尤其是各門課程的知識內容,都不可避免影響、制約著教師與學生的種種活動,--無論是教師學科知識素養的建構,還是教學理念個性的形成;無論是學生品德學識的提高,還是學習方法習慣的探尋。所以,從每種教育活動所憑借的教育資料入手,來判定其特性、明確其職責不失為一條恰當且便捷的途徑。
那么,語文課程所依托“教育資料” 應該是什么才能具有自身的存在價值呢?
很明顯,各類學科教育,諸如政治、歷史、數學、物理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語言”(廣義)形態存在著,而語文課程也是如此。這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這些學科教育“語言”的存在作用與語文課程的“語言”是不是一樣的呢?如果一樣,那么,語文課程就無須單獨立科,消解于各門學科之中就行了。如果“語言”的存在作用不一樣,那么,它們的差異又在哪里呢?
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對“語言”施以細致入微的剖解,辨明語文課程中的“語言”的存在特性。
為此,這里引入“形式”與“內容”這對范疇為辨析的理論工具。于是,我們明白了:其他課程也須借助語言,但是,人們關注的畢竟還是承載于語言資料中的學科知識內容,無論是自然、社會的,還是人文的。在這個過程里,語言只是獲取該學科知識的形式,手段,途徑,橋梁,而不是終極追求,不是這些學科特別需要有意關注的。除非在通過語言這一形式去獲得知識內容的路途中發生了困難,語言本身才會成為關注點,涉及語言本身的知識(廣義,包含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才會在有意識的支配下運作起來,--這種現象在一些富有經驗的老師的授課過程是較容易看見的,他們會通過分析語句結構,來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其中的學科內容。
語文課程不應該這樣。如果它仍舊把掌握領會語言所承載的內容作為自身的唯一終極目標,就失去了自身的特點,因為這項工作已經由其他學科教育承擔了。惟有把語言本身作為語文課程的教育資料,令學生掌握必備的語言知識,使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能夠迅速地透過語言,快捷地領悟蘊涵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甚至沒有自覺意識到語言的存在,所謂“得意忘言”),才會體現語文課程的自身價值。
因此,語文課程資料的獨特性就在于聚焦“語言”本身,并且是本民族的“母語”(區別于外語教育),這是任何其他學科教育所沒能有意識、有目的關注的。
二、從學校教育系統的構成來審視
教育是人為的系統,不是純自然客體,任何形態的教育不可回避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的影響,與生俱來蘊涵著某種人為的目的,只是隱顯程度不同罷了。語文課程的單獨立科也是如此,其間的價值因素是不可剔除的。那么,應該怎樣來認識語文課程在學校教育體系內的存在價值呢?
毋須多說,語文課程是整個學校教育系統中的一個元素,既然被選擇并列入學校教育系統,自然是為了使這個系統的功能更加強大,也就是說,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在“人”社會化與個性化過程中的作用。
眾所周知,“從系統本身來看,功能由元素和結構共同決定。”【2】為全力發揮學校教育系統的功能,首先必須選擇最優的元素--精選各門學科,同時還必須注意元素間的結構方式(結構就是指元素之間的一切聯系方式的總和),明確各門學科教育的任務并協調相互之間關系。因此,下面就選取素質教育下的社會交往素質培養為著力點,從元素和結構兩個方面,來例證式地論述語文課程的立科價值。
1.作為一個元素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與學校教育系統的關系
(1)學校教育必須承擔培養學生社會交往素質的任務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本質可以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 ;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人自身才能看清自身(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何況人也有交往的內在需求(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里的需要層次說有詳盡的論述),只有人與人不斷的交往,才會形成人類社會。“沒有交往,就不能有人類社會” 【3】。馬克思也曾說:“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和他直接間接進行交流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甚至于漠視人本身的科技主義時代,選擇關注人和人類社會本身的交往素質并作為素質教育的內容,是具有重大意義;每個人具備良好的交往素質,那么"他人即地獄"的說法將成歷史,人類社會將駘蕩和諧的春風。而法蘭克福學派的哈貝馬斯更是不遺余力的論述合理性交往的重要意義,主張現代人類社會的許多弊病都可以借助合理性交往來解決。
因此,在素質教育思潮高漲的今天,社會交往素質頗受關注。有人就指出:“從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我們覺得基礎教育中應該包括社會交往素質的教育。”【4】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現代教育四大支柱之一的"學會相處"是一致的。作為社會系統中主要承擔教育職責的學校子系統,只有將交往素質的培養列入自身目標,其功能才會滿足現實社會的需求,才能實現存在的價值。
(2)語文課程是培養學生交往素質的主要途徑
學校系統中,社會交往素質培養的途徑又是什么呢?作為學校教育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學科教育,自然被委以培養學生交往素質的重任。從各門課程憑借的教育資料入手分析,我們就不難得出哪門學科教育是培養學生交往素質的主要課程這一答案。
語文課程憑借的基本資料是語言,而語言既是思維的工具,也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本文不從“語言是存在的家”入手)。讓學生理解、掌握、并能運用語言,尤其是本國母語,就成為培養學生交往素質的一個核心部分。由此,培養社會交往素質的任務自然落在語文課程身上。換言之,語文課程必須培養了學生語言交往的能力,使學生具備了社會交往素質的核心部分(所以余應源先生提出很有時代特色的"語文課應是交往教育的核心課程"這一觀點),教育系統全面素質教育的功能才能完美展現,否則其功能就是殘缺不全的。
作為人為的學校系統中的一個元素,語文課程的存在價值必須內含“通過語言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素質”,否則,就應踢出學校系統,或被其他什么課程替代,沒有存在的必要。
2.處于結構中的中學語文課程--語文課程與其他單個門類學科教育的關系
處于結構中的語文課程是指其以為其他學科教育服務的方式而與其他學科教育聯系在一起,因為“本國語文教學質量,……也關系到學生能否學好其他普通文化課和職業技術課。”【5】只有令學生基本解決語言表達與理解方面的問題,使學生“得意”的路途中無絲毫的語言障礙,其它學科才能全力以赴完成本學科所以承擔的教育任務。這樣也就體現了學校教育系統內各要素間結構的嚴密。
為了更好地說清這個問題,我們依然回到社會交往素質的培養上來。
社會交往素質“包括社會適應能力、應變能力、交往能力和競爭能力等。”【6】這四種能力內容又有許多要求,單就競爭力而言,“競爭力的提高與上述適應、應變、交往等素質密切相關,同樣也依賴于心理、思想品德、身體、科學文化等各種素質的整體提高,以及經驗、才干、知識等的積累。”【7】這些詳盡的分析表明:單單地靠語文課程,它是難以完成培養社會交往素質的重任的。語文課程必須與教育系統里其他諸多元素緊密聯結構成一個統一體,在相互依賴、相互協作中實現自身作為交往教育的核心或主體的價值。
總而言之,把語文課程定位于“母語語言教育”(也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或“言語智慧”),是學校教育系統元素最優化、結構嚴謹化的具體表現,更是自身存在價值的展現。只有這樣,語文課程,才會“獨當其任”,才不會“自我放逐”,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系統內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
至此,本文已經從兩個大方面再次論證了語文課程的存在價值:語文是“母語語言教育”(所謂的“語言”、“言語”和“對語”其實也是覆蓋在廣義“語言”之下)。所以,作為教改關鍵的語文教師,只有在教改行為中始終貫注著這樣的語文課程意識,--語文是“母語語言教育”課程,才能使自己的教改是語文課程的教改,才能實現本質意義上的教改突破。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無所不包的“泛化”式語文教改行為:直接且顯性地以提升世人人文精神、拯救社會道德淪喪為教學旨趣,或是探討社會文化,或是追尋歷史沿革,或是索隱心理幽微;本為語文課程的教育資料卻成為另類教學行為的載體或“由頭”,與其他課程沒有實質上的差異。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固步自封的“窄化”式語文教育行為:斷絕同其他課程的聯系,自成一個獨立的小系統,封閉僵死。
注釋:
【1】《教育原理》陳桂生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3年3月第一版 第10頁
【2】《系統科學精要》苗東升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第42頁
【3】《社會心理學》FM安德列耶娃 上海翻譯出版公司出版 1984年3月第1版
第80頁
【4】【6】【7】《素質教育:理論.操作.經驗》周峰 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 第93-98頁 第290頁 第97頁 第98頁
【5】《教育原理》金一鳴 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第274頁
本文發表于《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9年6月B刊 刊發時有刪減
作者郵箱: mayx2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