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艷
第1課時
《關雎》
【教學目的】
1、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了解作品所運用的反復和賦、比、興手法
【教學重點】
詩歌的反復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們已經學過一首《詩經》中的古詩,還記得嗎?《采薇》(引導學生背誦:“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那么《詩經》是一部什么樣的書呢?
二、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時代大約五百年間的三百零五篇詩歌。原本只稱《詩》,漢代以后,儒家奉它為經典,始稱《詩經》。《詩經》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共有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間歌謠;“雅”是“大雅”和“小雅”的總稱,共一百零五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貴族所作;“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是統治者祭祀天地宗廟的祭禮歌辭。
表現手法有賦、比、興。賦為陳述;比為比喻;興為先方他物后引出所詠之詞。
《詩經》中的詩歌多以四言為主,多為隔行用韻,但不拘泥,章節常反復,多用疊字。
三、課文朗讀:播放《關雎》動畫,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讀準生字詞。
1、字音:
雎(jū):用于古人名,如范雎。雎鳩:古書上說的一種鳥。
窈(yǎo):深遠。 窕(tiǎo):與“窈”組成合成詞。窈窕:美好的樣子。
參:1.(cēn):參差,參錯。本文取此義。2.(cān):①進見,謁見。如:參拜。②封建時代指彈劾。如:參劾。3.(shēn):人參。如:參須。
差:1.(chā):①減法運算中,一個數減去另一個數所得的數。如:差數。②稍微,較。如:天氣差暖。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如:差得遠。②錯誤。如:說差了。③缺欠。如:差點兒。3.(chāi):①派遣。如:鬼使神差。②被派遣去做的事。如:公差。4.(cī):等級,等次。“參差”為合成詞,“長短不齊”的意思。本文取此義。
寤(wù):睡醒。寐(mèi):睡。如:假寐。 芼(mào):選擇。
2、詞語識記
關關雎鳩:雎鳩鳥在彼此和鳴。 關關:雌雄二鳥相互應和的叫聲。
洲:水中的陸地。
窈窕淑女:美麗善良的姑娘。 淑女:賢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君子: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逑: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 流:尋求,擇取。
思服:思念。服,想。 悠:思念。 反:覆身而臥。
輾:轉動。 側:側身而臥。 友:親愛。
四、賞析:
1、第一章(第一節):起興,先寫互相唱和的水鳥,再寫文靜美麗的姑娘。(一見鐘情)
2、第二章(第二、三節):從長短不一的荇菜寫起,再寫美麗的女子。同樣用“興”,這一節寫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未得的憂思,日夜思念,難以入眠。
3、第三章(第四、五節):由現實轉而到夢中,與心中的姑娘一同彈琴、鼓瑟、敲鐘、打鼓。十分歡喜。
4、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主要用“興”和“重章疊句”。這雖是一首愛情詩,卻也表現了小伙子對心上人的尊重,雖追求不上而異常痛苦,卻也不超越世俗,違背道德。
五、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六、主題歸納,給學生進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這首詩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愿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七、課堂作業:完成單頁練習,進行“雙基練習”。
八、課后作業
1、背誦全詩(記) 2、翻譯全詩(寫)
第2課時
《蒹葭》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創造美的動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領會詩的情感。
2、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朗讀欣賞
1、聽錄音播放:要求學生:找出韻腳字;給生字注音
2、教師指導
3、配樂,讓學生朗讀:要求學生體會詩的感情,讀出詩的感情。
4、生字詞
蒹(jiān):荻,像蘆葦。 葭(jiā):蘆葦。
溯(sù):1.逆著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本文取此義。2.往上推求或回想。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如:晨露未晞。本文取此義。2.破曉,天亮。如:東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升高。
涘(sì):水邊。
沚(zhǐ):水中小塊陸地。
蒼蒼:茂盛的樣子。
二、詩意理解
1、教師講解疏通詩中重點詞語。
白露為霜:白色的露水結成了霜。
所謂:所說的。 伊人:那人。
溯徊從之:沿著河道走向上游去尋找她。 從:追,追求。
溯洄:逆流而上。 阻:險阻,難走。 游: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仿佛。 凄凄:茂盛的樣子。 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
已:止,這里意思是“干,變干。”
右:向右拐彎,這里是(道路)彎曲的意思。
沚:水中小塊陸地。
2、學生再讀詩歌
三、分析詩歌
1、問題1:剛才我們聽了課文錄音,并且又配樂朗讀了這首詩,應該對詩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學談談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明確: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
2、追問:詩人為什么迷茫憂郁感傷呢?
明確:渴慕傾心于伊人,執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3、問題2:詩歌中哪一些詩句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明確:“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這一些詩句都 表現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艱險,執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道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艱險。 然而盡管道路曲折艱險,詩人卻仍然“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達伊人在望,然而卻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悵惘憂郁苦悶情懷。
4、問題3: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明確: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總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5、追問:本詩要歌詠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傷情懷,然而卻先先言它物,先寫景,以景襯情,這屬于《詩經》的哪一種表現手法?
明確:起興手法。和“關關雎鳩,在河之州”一樣,都是寫景起興。
6、問題4:這首詩一共三節,大家比較一下這三節詩,看能不能發現什么特點?
明確:二三節詩是第一節詩的反復,只在押韻的地方換了幾個字而已。這是一種重章疊唱的方法。《詩經》善于運用重章疊唱的方法來抒發感情,我們現在的詩歌也常常采用這種方法。
7、追問:采用重章疊唱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奏感,更充分地抒發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四、對照板書,學生背誦詩歌
五、比較閱讀《上邪》與《蒹葭》
上 邪①
漢樂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與君相知,③ 長命無絕衰。④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⑤
【注釋】
①這一首是情詩。指天為誓,表示愛情的堅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上邪:猶言“天啊”。這句是指天為誓。 ③相知:相親。 ④命:令,使。從“長命”句以下是說不但要“與君相知”,還要使這種相知永遠不絕不衰。 ⑤除非高山變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發生的事都發生了,我才會和你斷絕。
【比較分析】
同:都是情詩,都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堅定執著的追求。
異:《上邪》是一位癡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感情熾烈而率直
《蒹葭》寫一位男子渴慕伊人,執著追求,卻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纏綿感傷。
六、音樂欣賞,體會意境:讓學生欣賞《在水一方》,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七、練習
1、積累下列出自《詩經》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2、把課文改寫成一篇散文
第3、4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反復誦讀并熟練的背誦詩歌。
2、品味語言,體會詩中的意境。
3、了解詩詞的有關知識。
4、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對詩歌的意象和語言表達上的理解。
【教學難點】
了解古代格律詩及詞在創作和表現形式上的一些主要特點。
【教學過程】
一、學習《黃鶴樓》
1、誦讀。
2、作者:崔顥,盛唐詩人,早期詩歌流于浮艷,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晚年因經歷邊塞。詩歌風格變為雄渾奔放。
3、聽錄音示范朗讀。
4、品味:
⑴、析句:
去:離開 悠悠:閑靜的樣子。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漢江。
歷歷:清晰可數。 鄉關:故鄉。 煙波:煙靄籠罩江面。
⑵、品句:七言律詩
首聯:借用傳說。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緒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而巧妙地用典,使這種底色多了些神秘渺茫飄忽的色彩,少了些哀怨的成分。
頷聯:樓頭遠眺,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云”的襯托顯得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么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不是別的,正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舍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頸聯:登樓所見,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詩人不禁浮想聯翩。艷陽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陽光,給人家的溫暖。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極富人情味。詩作的思想品味了因此跨進更為高遠的境地。
尾聯:日暮后面是夜晚,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可是水霧江煙,一片迷蒙,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
⑶、小結:這是一首膾炙人口,傳誦千古的吊古懷鄉之作。傳說,詩仙李白登上此樓原本想寫詩。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5、遷移閱讀
⑴、古人詩中的“黃鶴樓”(學生交流)
⑵、仿作: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二、學習《錢唐湖春行》
1、作者:白居易,唐代杰出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留下詩作近三千首。
2、誦讀
3、品味:七言律詩。
⑴、問:詩人是騎馬游西湖,所以詩里提到了“游蹤”,但詩里寫游蹤跟散文不一樣,是用不著作細致交代的,要仔細想想才看得出來。試誦讀全詩兩遍,然后說說詩人的游蹤。
明確: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問:“春行”可見寫的是春天的景色了,那是春天的哪個階段呢 ?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
明確:寫的是早春。從“早鶯、新燕、亂花、淺草”看出。
⑶、問:“湖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為什么說“云腳低”?(“云腳”,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顯得低了,這是早春景象。)講:杜甫有句云“日腳下平地”,形容太陽落山;李賀有句云“露腳斜飛濕寒兔”,形容露水下落之狀。腳,有下垂義。
⑷、問:“幾處早鶯”有什么含義?(鶯不多;如多,當為“處處”。)為什么“爭暖樹”。(余寒猶在,鳥兒也想曬太陽。)鶯不多,燕子多不多呢?(“誰家”猶言某家,“銜新泥”者,始筑巢也,可見也不多。)鶯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鶯燕不多,故為早春。這兩句專寫鳥兒。
⑸、問:第五、六句寫了什么?(花草)為什么說“亂花迷眼?(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暗切題中“行”字)淺草有什么用意?(草初生,故,“淺”,也是早春景象;“沒蹄”,也是暗切題中“行”字。)
⑹、問:最后兩句是怎么結住全詩的?(用抒情方式)這兩句頗有韻味,能品味出來嗎?詩人最喜愛的是什么?(在白沙堤的綠楊陰里按轡徐行,可是開頭只指出方位,“湖東”,面積太大了,為什么詩人“最愛”呢?到最后才點出白沙堤和它的景物特征,這就耐人尋味了。)
4、總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一個“行”字上,“行”字寫得好,才能見出騎馬游春的樂趣。但西湖面積太大,行程太長,所以詩人只截取其中一段來寫--從孤山寺的北面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湖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這樣,讀這首詩,我們自然就有了隨著詩人飽覽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覺。
5、知識遷移:寫西湖有句子。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睛后雨》蘇軾
三、學習《相見歡》
1、作者: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南唐中主第六 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后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于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 。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 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后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后在“日夕只 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 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 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后期詞作,凄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后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 》所言:“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后的了。
2、誦讀
3、賞析:
⑴、“無言獨上西樓”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上共談。可見作者極孤獨,極哀愁。西樓--表達一種離別之愁;
⑵、“月如鉤”一彎殘月照著作者,孑然一生,引起他多少回憶殘月--表達人事的缺憾;
⑶、俯視樓下若大的院子籠罩在蕭颯的秋風中。“寂寞”的是梧桐還是作者呢?情與景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梧桐--隱含家國之悲;
⑷、“鎖”住的是秋的寒意嗎?當然不是,而是作者內心深處無法傾訴的哀痛。深院--體現寂寞、孤單之身世。
⑸、以“剪不斷,理還亂”為喻,是形象地描繪離愁的絕妙之筆。因“絲”與“思”諧音,以絲喻相思,愁思在古詩中常見。這里暗用絲作喻體,卻更進一步,翻出新意。這三句是說,離愁之余繞心頭,如絲之千頭萬緒,但絲還可以用快刀斬斷,而離愁卻無法割斷;亂絲還可理順,而離愁卻愈理愈亂。以千絲萬縷之無法剪斷、無法理出頭緒,形容愁思之紛繁和難解,比單純諧音取義更勝一籌,只有對離愁確有體驗、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將離愁說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離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寫,使這首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⑹、“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此愁之味與眾不同,無法用語言傳遞,只可心感方知。
4、拓展閱讀:這首詞被譽為千古名篇,不朽之作,特別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兩句,更是歷來為人所稱道,同學們看見這一句,肯定會想起許多類似寫愁的句子,請同學們讀一讀,品一品下列詩句:
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將愁寫得恣肆汪洋、綿延無盡。
⑵、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
⑶、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
⑷、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愁多而可視。 朗讀,交流。
四、《江城子密州出獵》
1、集體背誦。
2、蘇詞背景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詞風)
蘇東坡是北宋詞壇的大革新家,他作詞時,正當柳詞風靡一時之際,他有志于改變《花間》以來柔媚的詞風。宋神宗熙寧八年,東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歸途中與同官梅戶曹會獵于鐵溝,寫下了這首出獵詞。他因自己的詞有別于“柳七郎風味”而頗為得意。曾致書鮮于子駿表達自己的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3、補充注釋與典故分析。
⑴、太守:即蘇東坡,作者自稱。寫本詞時,作者任密州知州。
⑵、孫郎:即孫權。《三國志吳志》載:“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廢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
⑶、遣馮唐: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但因報功不實,獲罪削職。后來文帝聽了馮唐的話,派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仍叫他當云中太守。這里東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邊任,到邊疆抗敵。
⑷、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這里指代西夏軍隊。
4、內容與形象分析。
⑴由典故運用,我們可以看出,詞人蘇軾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形象?
明確:雄心勃勃、英武豪邁、挽弓勁射、保家衛國、征戰沙場的英雄形象。
⑵、再來分析詞的內容,看作者是怎樣塑造這個英雄形象的。
明確: 在這首詞中,上闋寫出獵,下闋寫請戰,場面熱烈,情豪志壯,大有“橫槊賦詩”的氣概, 把詞中歷來香艷軟媚的兒女情,換成了報國立叻、剛強壯武的英雄氣了。
上闋:“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獵圖,勾畫出一個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獵而 “報”知人民跟隨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須“傾城”,其狂二也;獵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孫郎,其狂四也。
下闋:“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個豪放不羈的個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壯志:鬢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節云中,此豪二也;會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⑶、小結:該詞上闋敘事,下闋抒情。抒發了詩人要報效國家,盼望為國御敵立功,關懷國家命運的愛國熱情。
5、拓展:這首詞感情縱橫奔放,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充滿陽剛之美,成為歷史彌珍的名篇。可是,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蘇軾受儒道兩家的影響,既有豪放的一面,也有韶秀的一面。在這里,我們再讀一篇蘇軾寫于密州的另一首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⑴、自由朗讀
⑵、指名讀、齊讀
⑶、完成練習
①、這是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全詞表現了詞人對亡妻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的思想感情。
②、思考《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感情基調有何不同及分別用什么手法來表達感情的。
明確:《密州出獵》和《記夢》,一個是氣韻高曠,一個是聲情凄婉,風格迥異。《密州出獵》主要運用了用典的表現手法。表示希望得到朝廷起用,委以邊任,抗敵建功。《記夢》以“夢”的形式用虛實結合的方式來表現對忘妻的思念之情。
《密州出獵》突破“詞為艷科”的藩籬,用小詞寫習武狩獵,將詞從花間月下解放出來,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
蘇軾《江城子記夢》境界開闊,感情純真,品格高尚,讀來使人耳目一新。用詞來悼亡,是蘇軾首創。在擴大詞的題材,在豐富詞的表現力方面,本篇應占有一定的地位。
⑷、結合對這兩首詞以及我們對蘇軾人品的了解,最后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蘇軾的形象。
他是一位有錚錚著鐵骨綿綿情意的詞人;
他是一位內柔外剛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漢;
他是一個兒女私情與家國在計兼顧的矛盾體;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總結:通過對這兩篇詞的學習,希望同學們能對蘇軾多一些了解,面對挫折能像蘇軾一樣胸襟開闊能自解自釋,但心中始終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宏偉抱負,做有情有義的真豪杰。
板書設計
第1課時
《詩經》
內容:表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
形式:①多為四言句 比喻
②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 渲染
③采用比興的手法 鋪墊
關雎
窈窕淑女 求之
友之 誠摯 熱烈 健康
君子好逑 樂之
第2課時
蒹葭
堅定執著 河水 “清”而獨立
追尋 ------ 伊人 飄忽不定
不畏艱辛 道阻 可望難即
有吸引力
手法:重章疊句,一唱三嘆
寫景起興
第3、4課時
黃鶴樓
仙人 白云 悠悠 愁而不怨
晴川 芳草 萋萋
日暮 煙波 鄉愁 境界高遠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漲云舒
賈公亭 游 春 鶯歌燕舞
白沙堤 蹤 蹤 花亂草綠
游人如織
西 湖 早春圖(最愛)
相見歡
獨 寂寞
別是一番滋味
深婉愁怨
江城子
上闋:敘事: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獵圖,勾畫出一個狂飚式的人物形象:
太守出獵而 “報”知人民跟隨去看,其狂一也;
出看而須“傾城”,其狂二也;
獵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孫郎,其狂四也。
下闋:抒情:好一個豪放不羈的個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壯志:
鬢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
持節云中,此豪二也;
會挽雕弓;此豪三也;
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