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教學目標
知識教育目標: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3.背誦課文
能力訓練目標: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
2.提高在寫作中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疊詞等方法描寫景物、表達情意的能力。
德育滲透目標:1.體會作者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了解舊知識分子不滿現實、彷徨迷惘而又渴望自由生活的思想,進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點:1.揣摩特定語境中的語句的含義,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感情。
2.體味作者寫景語言的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正確認識和評價文中的“我”。
3.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教學方法:話題探討法、鑒賞法 美點尋蹤法、朗讀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作者與背景,朗讀與整體感知
一、導入新課
春蘭,秋菊,冬梅,夏?→荷,請說出有關寫荷的詩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宋)《小池》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宋)《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宋)《愛蓮說》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杜牧(唐)《齊安郡中偶題》
描寫同一事物卻反差如此之大,正印證了王國維先生的那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是為了抒情,客觀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觀情感的烙! 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的腳步,看一看他給我們描寫了怎樣的荷塘美景,抒發了怎樣的獨特情懷。ò鍟n題)
二、作家作品及寫作背景
【活動】“同學們,今天我們讀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學們對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回答】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華,號秋實。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提問】除此之外,同學們對朱自清還有哪些了解呢?”
明確: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揚州人》,但其實他不是揚州人,只是從5歲起便定居揚州。他出生在江蘇東海縣。而他的祖籍,是浙江紹興。在這個地方曾誕生過魯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 “朱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國華曾有過這樣的回憶:“父親為了培養我們兄弟四人上學,借了三千元高利貸,利上滾利,無力償還。大哥這時考上了北大預科,須讀兩年才能考本科。為了早日結束學業,為家中分擔債務,他沒有讀預科,想了個辦法,把名字‘自華’改為‘自清’,直接報考本科。這就是‘自清’這個名字的由來。” 的確朱自清的確才華橫溢。作為現代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和學者,他更以其燦爛的才華、絢麗的詩文以及輝煌的學術成就飲譽中外。他在學生時代就開始創作新詩, 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22年發表長詩《毀滅》,引起文壇關注。1924年,出版了詩和散文集《蹤跡》。
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并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杰出散文家的基礎。1928年到1932年,他曾留學英國,回國后仍執教于清華大學。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其中尤以古典文學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本來朱自清既沒加入國民黨,也不是共產黨人,而是一位有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在新中國誕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寫入了他的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毛澤東這樣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熳郧逡簧碇夭,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覀儜攲懧勔欢囗灒瑢懼熳郧屙灒麄儽憩F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弊罱K,朱自清先生貧病交加,倒在了蔣家王朝最后一個冬天,也倒在新中國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時候年僅48歲。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載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史冊!他也因此贏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如果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后來的命運,我們今天讀《荷塘月色》時,也許會另有一番感受吧。
三、背景介紹
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是清華園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國大地。舊時代正在崩壞,新時局尚未到來。知識分子不滿黑暗現實,向往自由生活,但頹喪和騷動使得他們惶惶然,看不到前進的方向。
作者在此時的心境如何呢?讓我們從他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尋找答案吧!
四、整體感知
下面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浪漫的“荷塘月色”吧!請大家一邊聽朗讀一邊注意體會文章中的字詞的讀音以及文章中的語言,并思考一下應該如何為文章劃分層次。
【教學媒體】用錄音機播放《荷塘月色》全文。
(一)正音及注釋補充
1、字音 裊娜(niǎo) 蓊蓊(wěng) 斂(liǎn)裾 羞澀(sè) 獨處(chǔ)
酣(hān)眠 彌(mí)望 顫(chàn)動 霎(shà)時 參(cēn)差
脈(mò)脈 倩(qiàn)影 煤屑(xiè) 踱(duó)步
2、字形 斑駁 沒精打采 豐姿
3、詞義 踱著:慢步行走 朗照:光線充足地照著。
[提問]聽完了錄音,文章給大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解答]主要三方面:景物優美;感情真摯;語言清新而不失自然。
[提問]全文的層次如何劃分?每個層次說了些什么內容?
[解答]全文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月夜漫步荷塘的理由(想起荷塘)。(點明題旨)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夜游荷塘及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段(第7、8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及荷塘歸來。(偏重抒情)
(二)解讀第一段
[提問]作者為什么深夜離家去荷塘?
[板書](一)緣由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薄邦H”含有“很、非!敝,表明了“不寧靜”的程度!邦H不寧靜”顯示了作者的煩躁、不安,而且時間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幾天以來的心情了,這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文章的文眼!拔摇币粺⿶灡阆氲酵饷嫔⒉絹韺で蠼饷,這就突然想起荷塘,想到滿月的光,于是便離家去了荷塘。
[板書]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作者如此“不寧靜”呢?是不是作者家里的矛盾呢?顯然不是,因為文章寫道:“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焙⒆影苍數厮,母親還哼著眠歌,一切都很平靜、溫馨!拔仪那牡嘏洗笊,帶上沒出去!边@些舉動都體現了作者對家人的關心。既然不是家里的矛盾,那我們聯系一下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來看看,我們可以從此得出答案。1927年春天,國民黨反動派繼上!八囊欢狈锤锩冎,又在廣州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殺,使中國天空布滿了烏云。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他追求進步,痛惡黑暗的反動統治,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八囊欢闭,給他的打擊是沉重的。他不滿現實,。郯鍟荩ú粷M現實) 但對革命力量還缺乏認識,看不清前進的方向!霸谄缏分,我只有彷徨罷了!薄澳抢镒摺边@個問題,只要有余暇它就來直擾心頭,揮也揮不去。作為自由知識分子,他既反感于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懷疑懼,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他試圖“躲到學術研究中”,既是“避難”,又是在與“政治”保持距離中維護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蛇@樣做又使他產生一種放棄社會責任的負罪感。所以,他既神往于個人的自由世界,又為此感到不安和自譴。這就是朱自清“頗不寧靜”的根源。
五、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味課文
一、復習導入:檢查落實生字注音,默寫詞語。上節課,我們了解了朱自清先生的“不寧靜”,這節課我們來認識一下這荷塘月色。
二、講讀第二段
1、整體線索
[提問]大家看看這部分各自然段都寫了些什么,總結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線索來寫的?
[解答]第2、3自然段寫了來路,第4自然段寫了荷塘,第5自然段寫了月色,第6自然段寫了四周。作者按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的。按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來展示荷塘月色,同時,也按漫步--思索這樣一條線索來使得情景交融。
板書:(二)來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2、講讀第2自然段
[提問]小路有什么特點?作者運用什么手法來襯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樹多是小路的特點,其中幽僻是基本特點,而曲折、樹多是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運用了對比手法,白天(少人去)--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這一對比給以往那種陰冷的氛圍蒙上了一層朦朧的詩意,形成了靜悄、幽寂、朦朧的氛圍,這也是籠罩全文的氛圍。
板書:1、來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講解]“寂寞”一詞用得很妙,一方面夏夜的荷塘,難有寂靜,另一方面作者的心境,“寂寞”更為確切。面對“四一二”大屠殺,作者彷徨、苦悶、不滿現狀,意欲超脫現實,心境寂寞是十分明顯的。作者不說內心的寂寞,而說路的寂寞,把自己的寂寞之情寄于“幽僻”的路。這正是一種高明的移情于物的寫法。
3、講讀第3自然段
[提問]這一段將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請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怎樣理解這種感受?
[解析]重點理解這個句子: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作者懷著排除煩悶的心情來到荷塘邊上,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人”。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
板書:感受:自由--苦悶
4、講讀第4自然段
[讓學生朗讀第4至6自然段]
[提問]本段描寫了月下荷塘,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是按怎樣的順序?
[解答]本段在總寫了荷塘概貌(廣角鏡頭)后,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采多姿的荷花,再寫縷縷的荷香,最后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即荷波以及流水。這是按照觀察的角度、視線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依次精雕細刻,用一組特寫鏡頭,把荷塘的主宰物用大寫真推到讀者面前。
板書:2、月下荷塘 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提問]為了表現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辭?
[解答]比喻、擬人等修辭
[講解]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比喻吧。“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边@句中“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巴ねさ奈枧娜埂备墙o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既新奇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葉子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明珠”寫荷花之潔凈,“星星”寫荷花之明亮!皠偝鲈〉拿廊恕奔葘懗隽死w塵不染,使人想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霧中花,燈下看美人那種朦朧美的意境。
再來看一下擬人,擬人手法主要體現在“裊娜”與“羞澀”這兩個詞上!把U娜”常用來形容女子體態優美,這寫出了荷花柔軟嫵媚!靶邼币彩菍懭说那閼B之詞,于此,寫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難為之狀,忸怩之態。這兩個詞寫出了荷花的嫵媚多姿。
[提問]我們再來看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屢屢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蘊涵了幾種感官感覺?
[解釋]“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的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受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美麗也就出來了。
[解析]當微風拂過塘面,葉子與荷花蕩起了波痕,平靜的荷塘有了動態美。作者由近及遠、由上到下、由動到靜,寫出了波痕的青翠欲滴。流水是脈脈的,脈脈即無聲地用眼神傳遞情意,滿含深情地望著你,作者正式運用了巧妙的聯想來喚起讀者的美感,水雖然被荷葉遮住了,但它卻無聲地向我們傳遞情意。
[解析]本段中作者用了許多疊詞,如“曲曲折折”、“田田”、“層層”等,不但傳神地描摹了眼前之景,同時,加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增添了音韻美。
[解析]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本段中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在,是抓住月、結合月來寫的。荷葉、荷花等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荷花,作者把盛開的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這是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月光之下,荷花是銀白色的。荷香,像遠處飄來的歌聲悅耳醉人,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有在月夜里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斷然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波,快速而細微的顫動,也只有在月光下才能覺察,“凝碧的波痕”則是荷葉印下的月光的痕跡。
5、講讀第5自然段
[提問]在第5自然段荷塘下的月色中,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
[解答]瀉、浮、洗
[板書]3、荷塘月色 正面 月光 瀉、浮、洗
[提問]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么?
[解析]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顯得呆板,用“瀉”字則境界全出,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了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將無形化為有形,化靜態為動態,再加上修飾語“靜靜地”,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地幽靜幽美,這就創造了一個安謐的氛圍,意境相當優美!案 蓖瑯訉懗鲆环N輕柔的動態,“升”則失之輕柔。
[解析]在這里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霸鹿馊缌魉薄办o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在荷塘里,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織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提問]除了寫月色,作者為什么還要寫葉子、花、灌木、楊柳等這些景物?
[板書]側面 葉子、花、灌木、楊柳
[解答]這是為了襯托月色。因為月色畢竟單調得很,正面是難以描摹的,于是作者借其他不同景物,通過不同的角度--襯托手法寫月色,使“難寫之景,如在眼前”,月色的特征就豐厚了。
[解析]本段末句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使視覺通感于聽覺,就像用小提琴演奏貝多芬的《月光曲》,那聲調該多么悠揚、多么輕柔,那音韻多么和諧、多么有節奏。
6、講讀第6自然段
[解析]這段寫了荷塘的四周,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里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最后一幾“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水中的熱鬧反襯出周圍的寧靜,與王維的“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板書]4、荷塘四周 近 樹色、樹姿
遠 遠山
近 燈光、蟬鳴、蛙聲
※小結:第二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和苦悶。
三、講讀第三段
[講解]這一段寫夜游荷塘引發思鄉之情并從荷塘歸來。
[板書](三)思鄉之情 荷塘歸來
[講解]在現實生活里既然“我什么也沒有”,凝望荷塘,便不免思接千載,“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先引了梁元帝的《采蓮賦》,接著又引出《樂府古詩》里的采蓮歌《西洲曲》,為什么產生由今及古的聯想?發思古之幽情,是為了現在。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觸景生情,聯想到江南的采蓮風俗,表現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為了尋求不寧靜的心緒中的大解脫。但在對古代采蓮盛況的贊美中,又不緊回想到“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過人頭’了”;“只是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甭撓胗钟晒偶敖,包含著今不如昔感嘆,淡淡的哀愁又襲上了心頭。
無論是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還是對江南的惦念,都無非是想把自己從不寧靜的心緒中解脫出來。但現實終究是現實,是無法超脫的,正當作者浸沉在遐想之中時,“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又從美好自由的追求回到了冷寂的現實之中,并與文章的開頭相呼應。
四、總結
統觀全文,面對現實的苦悶與無法排遣的不寧靜的心緒,作者徜徉于月色之下,荷塘之畔,內心的不寧靜和環境的“靜美”相反相成,清淡朦朧的景色和“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夾雜著總難擺脫得了的淡淡的哀愁融成一體,反映了作者企圖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心理,構成了《荷塘月色》的特色。
五、布置作業
1、 思考和練習的二、五題
2、 背誦4至6自然段
※板書設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 緣由: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不滿現實)
(二) 來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1、 來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感受:自由--苦悶
2、 月下荷塘 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3、 荷塘月色 正面 月光:瀉、浮、洗
側面 葉子、花、灌木、楊柳
。础⒑商了闹堋〗 渖、樹姿
遠 遠山
近 燈光、蟬鳴、蛙聲
(三)思鄉之情、荷塘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