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三中 涂德根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
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②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難點】
1.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2.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詠雪》
一、預習課文:
1.學生課前誦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及課文注釋疏通文意。
2.質疑問難。
3.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二、導入課文:
1.導入設計:
說說你知道的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
--曹沖稱象、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
同學們,其實像他們這樣聰明的中國古代少年還有很多,如四歲畫畫的王冕、七歲做詩的曹植、十二歲做宰相的甘羅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們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
2.作者、作品簡介:
(1)劉義慶劉義慶(403-約443),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2)《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劉義慶編撰。《世說新語》 是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記述后漢至南朝劉宋王朝人物的遺聞軼事的雜史。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一千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從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盡符合史實。
三、學習新課:
1.一讀課文,整體感知:
2.二讀課文,理解詞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家庭聚會),與兒女(子侄輩,指年輕一代)講論文義。
俄而(不久,一會兒)雪驟,公欣然(高興)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差不多)可擬(相比)”。
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風起。”
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三讀課文,用現代漢語復述故事:
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4.四讀課文,研討問題:
①“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融洽歡快輕松 。)
②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
(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撒鹽”一喻只有物象而無意蘊。)
③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道韞的才氣。)
5.五讀課文能背誦。
四、拓展延伸:
1.討論: 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有不同解釋,你如何看法:
(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后喻;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
2.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舉出并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請欣賞: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毛澤東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天。
--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
五、課堂總結:
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業:
1.當詠出喻雪佳句后,謝太傅全家人的心情會有什么反應?
2.請你體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意境。
第二課時 《陳太丘與友期》
一、復習檢查
背誦、翻譯課文。
二、導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謝道蘊這個才女,這節課我們將認識陳元方這個神童。
首先看看標題怎么理解,陳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習慣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稱來作為對人的稱呼,相同的還有蘇東坡,期是約定,綜上所述,標題意思是一個在太丘做官姓陳的人和朋友有約定.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教師范讀,要求聽準字音,重要字詞在旁邊注上拼音。(強調不----通“否”。)
2. 學生小聲跟著讀,注意節奏的把握。
3.齊讀課文。
四、再讀課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讀課文,對照注釋及翻譯資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難處做上記號。
指名2個學生質疑字句,師生共同答疑 。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古今意思不一樣,離開乃:才)
②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約同行 委:丟下,舍去)
③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拉 顧:回頭看)
④區分尊君(尊稱) 君(禮貌的稱呼,意為你) 家君(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在理解字句之后,應該學會翻譯重要句子,可以一個字一個字的翻譯出來,同時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比如: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句話,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誰不至,明顯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還有文中的“過中不至”,指名翻譯, 引導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翻譯其他的句子。)
五、研讀課文、討論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問題:
①客人發怒的原因是--“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現是--“過中不至”。
(可見我們做人要講“信”講“禮” 。)
2.文中另一個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點?
(聰明 機智)
3.可我們也發現了文章結尾客人已經主動道歉,他仍然入門不顧,是否禮貌?
( 同桌或者4人小組之間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視仁義禮智信的,那么,“誠信”“禮貌”對今天的我們還 有用嗎?請聯系實際談一談你自己的認識。
(提示:可以從社會.家庭.學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見到師長朋友應該怎樣?在考試的時候堂而皇之拿著參考資料是否就是“誠信”的體現呢? )
(補充中外名人講誠信的名言: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莎士比亞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才有信用。--[波斯]昂蘇爾瑪阿里
七、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元方確實是聰明機智的孩子,同時我也深刻認識到信與禮的重要性, 誠信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并發揚這一光榮傳統,讓我們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八、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二”的字詞練習。
2.完成基礎訓練作業。
3.補充閱讀:
(1)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鐘毓、鐘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九、教學反思
附:板書設計
詠雪
交代背景: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點明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
詠雪: 白雪紛紛何所似
(考題)
兄子;撒鹽空中 (笑) 欣賞贊揚
兄女:柳絮因風起 (樂) 道蘊才氣
補充評價:無弈之女,王凝之 之妻 身份之貴(側面襯托)
陳太丘與友期
交代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開端 父友:問
元方:答 針鋒相對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據理駁斥
元方:曰--無信無禮 正直不阿
尾聲 父友:下車引之 聰慧明理
客人: 無信 無禮 知錯能改
元方: 聰明 機智 講 信 禮
安徽省舒城縣舒城第三中學 涂德根
原創 歡迎指正!郵箱:【tudegen@163.com】
201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