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
1、整體感悟: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口頭概括):
自“安史之亂”后,杜甫出峽漂泊兩湖,此詩是詩人登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 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了解這一背景,有助于我們讀懂領悟本詩的思想感情。
(2)觸摸詩人,讀懂大意(口頭概括):
過去就聽說洞庭湖水勢浩瀚,名揚海內,今天我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俯仰江山。大湖廣闊浩瀚把吳楚兩地東南隔開,天地象在蒼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蕩漾。我漂泊江湖,親朋故舊早不知聞,竟無一字寄給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仍然是戰火紛飛,生靈涂炭;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我不禁涕淚奔流。
(3)置身詩境, 熟讀成誦(課堂檢查并指導朗讀)。
2、品味探究
(1)頷聯中“坼”“浮”兩個字用得好,請結合詩句作簡要賞析。
“坼”,分裂。“浮”,漂浮蕩漾。廣袤數千里的吳、楚兩地就因為有了這個湖,一下子斷裂為二,這氣勢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飄浮在這湖水上面,緩緩行進,這景象又何等宏麗。這兩個字寫出了洞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宏偉奇麗的景色,給讀者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
(2)簡單分析本詩首聯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杜詩首聯運用對比手法,通過今昔對比,抒寫人世滄桑的感慨。
(3)本詩寫詩人登樓所見之景,表達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杜甫晚年漂泊江湘一帶,登岳陽樓而做此詩,表達了詩人漂泊流離、凄涼落寞感情和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
[拓展遷移]
1、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句更妙,為什么?
“雁引愁心去”句中 “引”字的意思是“帶走”,該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與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意思對即可)
2、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本詩頸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登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想象奇特,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鏡的情景。
3、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同寫登樓所見之景,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為什么?
不相同。本詩是詩人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樓而作,詩人表達的是快樂、喜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