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感受并鑒賞課文所營造的深沉而雋永的意境。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緣情敘景、以景述情的意境創造。
2、難點:悲涼的意境與頌秋的情感的和諧統一。
三、教學課型
導讀課
四、教學課時
1課時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談論法、多媒體教學法。
六、 教學突破口
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七、 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預習要求:熟讀課文,利用《學生學習用書》獲得初步理解;回憶古詩中有關“秋”的詩句,為鑒賞課文所營造的意境作準備。
八、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導入思路:由眼前朝氣蓬勃、滿懷希望的春天聯想到意蘊豐厚、令人感懷的秋天,并指出,“秋思”是中國文人創作常常涉及的題材,是中國文人典型的文化心理。
(二) 朗讀課文
播放朗讀錄音,讓學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意境;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繪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風景畫?請為每幅風景畫命一個恰當的題目,并說說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幅,為什么?
(三) 學生聽朗讀錄音、思考
(四)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
1、引導要點:(1)描寫了哪些秋景?(2)怎樣描寫秋景的?(3)描寫出了秋景的什么特點?
2、教師對問題結果的預設:
1) 秋晨小院圖。從色彩(碧綠的天色、牽牛花的藍朵)、聲音(馴鴿的
飛聲)、形態(破、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寫出了清、靜、悲涼。
2) 秋槐落蕊圖。從視覺(鋪得滿地、一條條的絲紋)、聽覺(聲音也沒
有)、嗅覺(氣味也沒有)、觸覺(極細微極柔軟)寫出了清、靜、悲涼。
3) 秋蟬殘鳴圖。從狀態(衰弱)、范圍(無論什么地方、家家戶戶)寫
出了清、靜、悲涼,也寫出了內心的喜愛。
4) 秋雨話涼圖。從聽覺(息列索落、緩慢悠長)寫出了清、靜、悲涼。
5) 秋日佳果圖。從形態(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色彩(淡綠微黃)寫
出了內心的贊美。
3、提出突破口: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的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4、聯系五幅風景畫、抓住關鍵句(文眼),把握意境內涵:清、靜、悲涼。
5、歸納本文營造意境的方法:緣情敘景、以景述情。
(五) 深入探討
1、設問:有人說本文是作者對秋的“悲歌”,有人說本文是作者對秋的“頌歌”,你怎么認為?為什么?
2、學生思考、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歸納:
引導:(1)從作品入手(標題目、關鍵語句、所寫景物)。
(2)從作者經歷、思想入手。
(3)從社會背景入手。
歸納:本文應是作者“悲涼的頌歌”。 歸納時可聯系作者在《北平的四季》中的有關語句以加深理解。
(六)拓展體驗
引導學生回憶、交流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秋景的情景交融的詩句,深化學生的體驗。
(七)布置課外作業
學習本文緣情敘景、以景述情的寫法,以“家鄉的春”為題,寫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