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盱眙縣新馬高級中學 于涼
摘要:現代語文教學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閱讀與寫作,在閱讀中現代散文的閱讀既是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說重是因為其語言精練、詞藻華麗、行文雋永、手法巧妙,對激發學生愛好語文、學好語文大有裨益。說難,是因其雖“神不散”,但畢竟“形散”,不像記敘文那樣完整,說明文那樣明白。如何能讓學生學會閱讀到文章的深度、情感,就必須針對散文的特點,再現散文的意境,將動人的畫卷展現在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心田,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把握文脈,習得語言,領悟其蘊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現技巧,從而提高散文閱讀的質量。
關鍵詞:情感、意境、引導
進入高中以來閱讀與初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初中多數的閱讀都能很好的區分文體,像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而在進入高中以后所遇到問題就是在題型上淡化文體特征,而更注重測試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對信息的提取能力,更注重讓學生展示自己與文本對話,進行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
以往我們在指導閱讀中將自己所認為準確的一些閱讀分析的知識,細細地嚼碎了喂給學生,雖可謂是“苦心孤詣”卻沒有看到學生的“心領神會”。記得著名的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做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的退步”。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以及自己對以往閱讀教學不斷反思的情況下,我設想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閱讀教學改革:
1、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我發現探索。
閱讀的過程本應是潛心讀書,獲得個體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應是個性化行為,可是我們的做法都使個性化變為模式化。無怪乎學生不會答題了,就是因為我們的模式化閱讀非但沒有提高他的閱讀能力,反使其降低。不光如此,學生還在瑣瑣碎碎、反反復復的專項訓練下喪失了學語文的興趣。”如何帶領學生在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特別是在比較枯燥的散文中領會意境,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首先,帶著感情引入意境 。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學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體的意境,散文的主題、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夠帶動起來。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講得深入淺出,且還散文之完整、動人的本來面目。
要將學生引入意境,引導者首先要進入意境。進入意境的前提是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情”濃“境”深,無“情”則不能入“境”。教師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從內心深入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藝術感染力,在感受作品、產生共鳴的基礎上,帶著強烈的感情,把意境傳導到學生的情感中去,使師生雙方與作者作品兩方的思緒自然而然地協調共振起來。在這里,教師的“帶情”、“導引”是重要的一著。教師只有以自身的情緒去影響感化學生,巧妙地帶領學生一同遨游藝術殿堂,才能達到不斷深化教學的目的。
其次,抓住文眼理清脈絡。
文眼,即“揭全文之旨”的點睛之筆,是牽制全篇的藝術構思焦點。文脈,是一個完美、嚴謹的藝術整體的脈絡與筋骨,在全文起著重要的組合作用。教學中要抓住文眼,指導學生反復研讀,細心揣摩段落層次,讓學生透過“散”的外表,理出內在的經緯,領悟文章的主旨和神韻。 抓文眼就是抓點,目的是以點帶面。要抓準文眼,需“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把自己安置在“情動而辭發”的“點”上,引導學生順著文路揣摩,循著筆意思索。然而,單是抓住文眼,還是不夠的,還要指導學生理清思路,切實把握行文脈絡。
散文是一種最講究構思,最注重文脈的藝術。它“形散”而必須“神聚”。要使無窮的聯想,零散的材料,上升為具有藝術魅力的散文,忽視文脈結構是難以想象的。所以教師要講好散文,必須抓住文眼,理清文脈,從結構入手,具體分析。
2、 因生而易著眼未來,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確實如課標中所說得那樣,我們面對的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基礎太差,字認不全,句讀不懂,更不用說理解文意了;有的學生可能讀完文本之后就能從文中提取信息,從整體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強者能從語言、內容、結構、寫法上賞析評價文章,取其精華,取其糟粕,指導自己的寫作。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應忽視學生的這種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
選入教材的散文多為構思巧妙、用筆神奇的麗篇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內心之情,傳神地狀物,精巧地升華,造成情深意濃的美學勝景與極強的藝術魅力,往往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樸素而優美,自然而新奇,嚴謹而灑脫,通俗而驚人的語言,觸及你的靈機,撥動你的心弦,更使你留連忘返。閱讀中,引導學生精讀細研,努力挖掘它的語言特色,掌握它的表現手法,是又一重要任務。從小處咬文嚼字,通過對語言運用的分析,學習景物描摹、感情升華、哲理揭示的技巧。讓能力較差不知從何讀起的同學,能做到對文本進行以認讀為起點的理解性閱讀 ;能捕捉信息、整體感知的同學做到以質疑為核心的研究性閱讀;能賞析評價的同學做到以借鑒為目的的欣賞性閱讀。要使學生明確,語言本身并無黃金與砂石之分,能創造出動人的意境,傳神傳情地寫景狀物,就點石成金了。當然,要真正體會作家遣詞造句之妙,還必須透過語言的外衣,挖掘語言的內涵。
例如《荷塘月色》文章頭段描寫月光下荷塘中高高挺立的荷葉像亭亭玉立的少女翩翩起舞而張開的裙子;綻開的荷花像麗人柔美的身姿灑脫大方;含苞欲放的花蕾如同羞澀、嬌滴的少女脈脈含情。在第二段描寫微風吹過荷塘時,用“流水”、“輕紗”形容月光的皎潔、柔和,用“夢”形容月光的漂浮不定,若隱若顯,既渲染出目光霧色相混的朦朧迷惘,又烘托出月色籠罩下荷塘的幽靜、安恬,不禁使人心向往,仿佛也被帶入夢境之中。
所有這些,都是應該放在特定的意境之中,引導分析的。帶著感情,引入意境;抓住文眼,讓學生心中有數,閱讀時要注意把握重點,處處從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入手,讓學生真正品嘗到散文甘美的果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這就決定了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自主學習的過程,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我認為在以后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忽視對“答”的培養,重視對“讀”的培養。培養精讀和略讀的習慣培養學生朗讀和默讀的習慣。注重對學生進行包括重音、停頓、語調和語速等朗讀技能及提高默讀速度和理解率等默讀技能的訓練,培養愛讀和多讀的習慣。在以后的閱讀教學中我們應通過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們愛上讀書,養成自己找書讀,多讀書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