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敏航
近階段的具體做法和不足:
1、在集體備課時,能夠積極參與備課,積極向本組教師學習。積極發言,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在備課時說出來,但由于本人學識方面的欠缺,所提問題大多是從資料書上翻版的,因而價值不高。
2、輔導能夠按照學校要求 ,有布置,有檢查。具體做法是先根據全班的需要,布置必須記憶的內容,在大家背誦記憶的時候,我在教室巡視的同時,有針對性的檢查昨天布置的作業,如對背誦片段的檢查,對昨天作業完成情況的檢查等。最后在臨下自習幾分鐘前,對學生背誦的內容加以集中抽查,但缺乏個別檢查,于是有漏網之魚時常逍遙法外。
3、在批閱作業方面,大多能做到精批細改,錯題有更正,但有時面對書寫較為潦草的同學的作業時會心煩意亂,所以會粗略而過的也時有發生。
4、上課能貫徹學校提出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在具體運用中,先根據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學習。而學習的方式就是學生單個先學,有不懂的放在小組中進行交流討論解決,但在小組交流中有一部分同學始終進入不了角色,始終是旁觀者,不動腦,不動手,而是坐享漁人之利。這種依靠心里在我所帶兩個班級中普遍存在,因而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在訓練是主要以練習冊為主要載體。學生有抄襲答案的現象。
5、在構建有效課堂中的做法和存在的不足。課堂有效教學就是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學習我認識到,有效課堂的有效性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要有效:即目標要明確、適度、適量
教學目標的有效性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做到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一節課上什么內容,能教給學生什么,學生這節課能學到什么等這些問題在課堂教學前一定要明確。二是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難易要適中,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三是在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時,不能求全,面面俱到就等于面面不到,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能力,合理的、有所選擇的設定目標。
(2)過程方法要有效:
設問有效:問題的探究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師設置有效的、能引導學生思維的問題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方法有效: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這是一種讓學生團結合作、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有助于學生對問題的深入、全面的思考,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應多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合作探究。
反饋有效:這是檢驗一節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它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能讓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及時的鞏固,增強課堂實效性。
形式有效:課堂形式不能一成不變。不斷的變換課堂形式能吸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集中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常常能讓我們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課堂結構要有效: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安排動靜結合的課堂教學結構才能提高其有效性。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作為處于主體地位的主人,在經過自己獨立、充分的思考之后,所學的東西才是自己的,不然,只是聽命于教師的指向,無自己的目標;只顧揣摩教師的意圖,無自己的理解、體驗與感受,其學習的有效性必然大大折扣。只有動靜更好的結合起來,讀思結合,聯思結合,才能更好的提高課堂結構的有效性。
(4)練習要有效:
1、精選習題,保證質量。教師要學會篩選手中的習題,不能一味拿來,要精選一些難易適中的,質量好的習題給學生做,不使學生費時、費力的做無用功。
2、題量的布置要適度。不搞題海戰術,精選之后要控制好數量。求質量,非數量。
3、抓住重點,細致講解。講解上不能只求答案,并應注意要幫助學生找到錯誤原因,使其在改正錯誤的同時注重解題方法的積累。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
總之教師上課時自己心中首先要有“桿稱”,要明確這節課一定要讓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那里就到那里。而我在近階段的教學中雖然也在盡力向有效課堂學習但效果甚微,在先學后教階段能做到先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然后根據學生在閱讀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但是存在包辦代替的不良現象,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與學生的集體智慧。在先教后學階段能夠按照學習目標確定本節課要學什么,要做什么,但參與力度不夠,在溫故知新階段重基礎,輕能力。效果不佳以后我將在學習中提高自己。
成績分析:在本次考試中,本人所帶八5、八6兩班成績均不理想.八5班及格26人,及格率為47.3%,平均分59.3,八6班及格28人,及格率為54.9%,平均分59.9,居全年級之末。究其原因,是本人在教學中存在以下原因造成的。
1、布置多而檢查少。在平時教學中強調了學生必須掌握的東西,但學生掌握的程度如何就不再進一步追問。
2、重基礎而訓練少。考慮到第一次月清失敗的原因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失分過多,所以,在教學中加強了基礎知識的鞏固與學習,但對于知識掌握情況,卻沒有進行系統的復習,也缺乏必要的訓練。
3、課堂氣氛死板,缺少活力與生機。也許是由于當班主任的原因吧,在給八5班上課時我總是板著一副面孔。好多學生都說怕我,在我的課堂上很乖,學習也較扎實,但此次考試成績的失敗證明了學生根本沒有用心學習,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
4、對學生能力的訓練不夠。尤其是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訓練比較缺乏,學生在閱讀與寫作中常常失分較大。
5、對學生的批評習慣于“笨”“傻乎乎的”這樣的口頭禪,雖然學生知道我沒有惡意,但對學生或許是個傷害。
改進措施:
l.不機械地搬用教學參考資料講課,從所帶班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應當讓學生著重學些什么,怎樣才容易學,怎樣才學得有興趣,怎樣才學了有用,以及怎樣在語言訓練中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
2.增強信息觀念,不作脫離語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復介紹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向學生提出不費思索就能回答的問題,不把語文課教成毫無信息價值或者“炒冷飯”的“泡沫課”。
3.教學生朗讀,不一律采用“吃大鍋飯式”的齊讀方式,而應當多作指名朗讀,讓其他學生仔細聽,并提出意見。這樣能使讀與聽說相結合,也便于教師指導。
4.鼓勵學生對課文和教師講解的內容質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見,允許學生對教師的講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應該把這些看作學生能獨立思考和發表個人見解的可喜現象,也是課堂教學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標志。
5.每節課都應有一些讀寫或聽說的練習,沒有練習的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在練習中讓學生多動手,多獲得發揮創新能力的機會。
6、改變閱讀教學中重講輕讀;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
(1)、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浮光掠影,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
①學前讀。我教給學生“預習三步法”;初讀課文,讀準確,讀通順;再讀課文,劃生詞,說說文章的大致內容;三讀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問號。
②學中讀。學習課文離不開一個“讀”字,但“讀”時也不能毫無目的、方法,一味“讓我們讀一遍”、“讓我們再讀一遍”,這樣只能變成“老和尚念經”。如何讓學生讀出滋味,讀出情趣來,應注意方法的指導。個人讀、小組讀、引讀、分角色讀、讀自己最喜歡的一段,多樣的讀法也為學生的讀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間。 ③學后讀。課文學完,應強調對精彩片斷的熟讀成誦,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2)、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長期“師問生答”的教學模式已讓學生漸漸喪失“問”的能力,以至我們課堂上出現了教師再三鼓勵,學生無人提問,只好繼續“師問生答”的尷尬局面。
<1>使學生敢于提問。要努力創設一個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打消學生怕問錯、怕嘲笑的心理疑慮。不論好與壞,不管對與錯,只要學生敢問,愿問,都應給予肯定和贊揚。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也不能走過場,搞形式。簡單的讓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對理解重點有幫助的可放在學文時探究、指導;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也要向學生說明或日后再想法解決。
<2>使學生善于提問。“敢問”是基礎。當學生頭腦中充滿一個個小問號時,隨之而來的便是如何讓學生問得有價值,有水平。我覺得關鍵在于教師的示范引導。巧妙的引導,使學生的提問從淺層次的詞語理解躍到了探究文章內涵的高度。
平時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詞句處、理解的疑難處、內容的關鍵處、與實際生活的反常處提出問題。
(3)、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
教師便在講臺上擔當了滔滔不絕的角色,而學生也習慣于抬頭聽,低頭抄,成了一個知識的“悶罐子”。 “教是為了不教。”教師說應是為了不說,或是為了學生能更好地說。如何讓學生“說”起來?我覺得要滿足學生的欲望,增強學生說的信心,為學生創設說的機會。ヌ丶督淌ξ菏檣曾說:“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能說的話……學生能講明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所以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講者。其次,師還要容許學生說話時的奇思妙想,標新立異。寫批注,對自己喜歡的句子談體會的練習。
同時設計多種靈活生動、貼近學生實際的說話形式。把說的機會讓給學生,讓我們在旁邊靜靜傾聽,你會發現,原來學生可以說得如此精彩!繼續深化一分鐘演講活動,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高。
7.學生作文中有獨到見解、靈巧構思或者生動語言的,應大加表揚并評上高分。作文能力有顯著進步的,乃至某一次有進步的,也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并適當加分。教師的表揚和鼓勵,往往成為學生熱愛寫作和不斷進步的動力。
8、批評學生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不能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對于有惰性、依賴心的學生,宜用觸動式批評法。即批評時措詞較尖銳,語調較激烈;但絕不能挖苦諷刺、肆意辱罵。
(2)、對于自尊心較強的學生,宜采用漸進式批評法。即批評時對所犯的錯誤不和盤托出,而是逐步傳達出批評信息,使學生逐步適應,逐步接受,這種方式不至于一下子談崩。
(3)、對于盲目性大、自我覺悟性差,但易于感化的學生,宜用參照式批評法。即借助他人的經驗教訓,運用對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評的內容,使被批評者感受到客觀上的某種壓力,促其自我反省。
(4)、對于脾氣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動的學生,宜用商討式批評法。即以商討的方式,平心靜氣地使其在一種友好的氣氛中自然接受批評意見。
(5)、對于善于思考、性格內向、各方面比較成熟的學生宜用發問式批評法。即將批評的信息,以提問的方式傳遞給他們,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意識到,并加以注意。
以上是本人結合自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所做的反思,總之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去探索、歸納總結出適合自己教學特點的方法和手段。讓八5班、八6班學生的成績與能力能有個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