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報告文學的一般特征和結構方式,培養閱讀報告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掌握新聞事實、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觀評價三方面的內容,并學會據此分析一篇新聞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3.情感態度的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培養對于人的尊嚴和生存權利以及勞動權利的尊重,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人權意識。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文在結構上的特點、理清兩條線索、區分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
2.本文選材上點面結合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二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生字注音
蠕動(rú)拎著(līng)弄堂(lòng)游說(shuì)
賺(zhuàn)抹(mā)嘈(cáo)執拗(niù)
簿子(bù)秈米(xiān)萵苣(wō jù)揩地板(kāi)
搽粉(chá)蹣跚(pán shān)皮輥(gǔn)諂媚(chǎn)
骷髏(kū lóu)噩夢(è)怔住(zhèng)錠子(dìng)
2)詞語解釋
【拎著】提著。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襤褸】衣服破爛。
【游說】文中指四處活動,用謊言勸說別人。
【執拗】固執任性,不聽從別人的意見。
【揩地板】擦地板。
【蹣跚】因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諂媚】用卑賤的態度向人討好。
【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3)了解時代背景
在20世紀30年代,也就是
1932年“一二八”事變以后到抗日戰爭以前這一個時期。這個時候的中國:國民黨統治黑暗,民不聊生;軍閥混戰,黑天暗地;列強的經濟入侵,日益加劇。中國的農村在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下日益破產,加上地主的剝削,和天災的影響,農民生活極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蘇北地區的農村,每年有大批無法生活的農村女孩淪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國人民的抗日情緒不斷高漲,上海工人運動十分活躍。日本資本家為了避免罷工的威脅,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來代替普通的自由勞動者。
作者介紹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電影藝術家;此筆名從發表《包身工》起用。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考驗》等話劇本,并把小說《林家鋪子》 《祝福》等改編為電影劇本。《包身工》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報告文學作品。
4)報告文學是散文的一類,是文藝通訊,特寫,速寫等的總稱。報告文學被譽為文學創作中的輕騎兵。報告文學基本特征有三:真實性、典型性、文學性。
二、導課:
陳××,粗紗間,十七歲,泰州,(已做)一年三個月,(父親)當兵,(包身錢)不知,(做主)叔叔。
明××,粗紗間,十六歲,泰州,(已做)八個月,(父親)種田,(包身錢)十元,(做主)父母,──此人流火(腳氣)很厲害。
蔡××,筒子間,十七歲,鎮江,(已做)兩年,(父親)不知,從小做童養媳,(包身錢)不知,(做主)公公。
陳××,粗紗間,十五歲,揚州,(已做)一年半,(父親)種田,已死。
陳××,粗紗間,十六歲,鎮江,(已做)一年,(父親)已死,(包身錢)不知,(做主)跟人逃荒來滬。
以上是上海的一位女大學生為夏衍收集的包身工資料。從資料中可知,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的外資工廠里,有一群與今天的高中生年齡相仿的女孩子,正廉價地出賣青春,為資本家創造著驚人的利潤。
從學生讀文章的第一感受導入課文。
花季少女,命運如此悲慘,我們在掬一把同情之淚的同時,不得不思索人物命運背后的深刻的社會原因。
三、把握全文的內容與主題
探究一:包身工的生存狀態與悲慘命運。
1、探究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課文描寫了哪幾個場景?課文穿插記敘了哪些內容? 這些內容有什么聯系?
起床的時間與場景
吃飯的時間與場景
上工的時間與場景
放工的時間與場景
--四個場景:起床、早飯、上工、放工。穿插記敘包身工的來歷、身份、此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其趨勢等。
這些內容都展示了包身工悲慘命運的復雜背景。
第一部分(1~11段),主要記敘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景,描述她們惡劣的居住條件;介紹包身工的來源和身份,說明包身工產生的背景。第二部分(12~22段),記敘包身工早餐的情況,描述她們惡劣的飲食條件;分析包身工發展的原因。第三部分(23~34段),記敘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廠勞動條件的惡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殘酷剝削、壓迫,指出在中國的日本紗廠因剝削包身工而飛躍膨大的趨勢。第四部分(35~50段),總結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慘命運,所受到的殘酷剝削、壓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滅亡。
2、找出文中抒情、議論的段落,體會其作用?
--第1、2部分寓抒情于描述之中,26-33直接抒情議論。作用:對包身工悲慘命運的同情,對資本家、帶工老板的憤恨。具有撼人心魄的感染力
探究二:《包身工》的主題思想。
主題:本文著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慘生活,憤怒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勾結中國封建勢力,培植野蠻的包身工制度,殘酷地壓榨中國工人的罪行,并堅信中國工人必將奮起斗爭,砸爛枷鎖,迎來黎明。
探究三:《包身工》的行文線索。
這篇報告文學材料豐富,畫面廣闊,揭示深刻,采用了雙線交織的結構形式。
主線:以時間為序,描繪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勞動畫面:清晨起床→吃早飯→上工→黃昏收工。這四個片段從生活條件惡劣、勞動條件惡劣兩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慘的生活和勞動情況。
副線:綜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況。
第二課時
一、學生提出疑難問題,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定探究話題。
二、預設探究
探究一:《包身工》的記敘順序與取材特點。
(意在引導學生理解本文點面結合的取材特點。)
探究二:《包身工》描寫藝術。(意在引導學生賞析本文修辭藝術與用詞特點)
探究三:從稱謂看包身工的生存狀態與命運。
豬玀、懶蟲、蘆柴棒、女孩子、鄉下姑娘、包身工、試驗工、養成工、機器、罐裝了的勞動力、泥土、奴隸、墨鴨、冤魂……“豬玀”,是帶工老板對包身工侮辱性的罵語,它表現了包身工身份的低下,揭示了包身工非人的生活環境。
“機器”,表明包身工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生活權利被剝奪,她們只是別人賺錢的工具。
“奴隸”,沒有人的一切權利,它一針見血地點破了包身工制度的本質,暴露了這種剝削制度的極端反動性。……有比喻,有反復,有借用。在反復使用中冠有不同的附加成分,表達出不同的含義。 作者借用了一部分稱呼,也客觀地解釋了一些稱說,還在抒情議論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性的稱說。有的稱呼表現了包身工的處境,有的稱呼表現了包身工的來源,有的稱說表現了作者的憤怒。……
二十幾處稱可分為三塊。一塊為作品開頭部分的稱說,一塊為介紹包身工的來歷等內容的稱說,一塊為作者用來揭露包身工制度實質而安排的稱說。思考:第一,三“塊”稱說的表達角度有什么不同。第二,三“塊”稱說在文章結構上有什么不同。第三,三“塊”稱說在表達文章主題上有什么作用。第四,稱說在表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探究四:為“呻吟著的”“錠子上的冤魂”叫屈
--解讀末三段
作者之所以要為“包身工”叫屈,首先因為她們不被當作人來對待。再次因為她們逆來順受的奴性。面對老板工頭的侮辱漫罵和拳打腳踢,她們只能默默地忍受,不敢稍有反抗。即使生了病,也只能硬撐著。面對帶工老板的無理要求,她們只能忍氣吞聲。她們沒有別的要求,只希望能夠做穩自己的“奴隸”,為“包身工”制度“忠實服役”。如果說“包身工”不被當作“人”看待,受到“非人”的待遇是可憐的話,那么,從她們身上反映出來的“奴性”則是可悲的了。最后,作者只得寄希望于“物極必反”,寄希望于“黎明的到來,是無法抗拒的”。在此基礎上發出的“當心呻吟著的那些錠子上的冤魂”的警告,是那樣的蒼白無力。但這已夠了。與那些看到“包身工”的“非人”待遇而默然置之的人們比起來,作者能為“包身工”叫幾聲屈,已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三、總結:學生談讀此文的感悟。
1、國家主權;2、個人生存權;3、珍惜今天的幸福;4、學會關注社會與低層人的幸福。
四、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