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學習“五環節”
--由教《論語》十則所悟到的
洛陽市第52中學 王新照
教無定法,但教學應本著以學生為本位的思想。現在各種課堂學習模式各具特點,“杜郎口”課堂模式似乎獨領風騷,我在教讀《論語》十則中對課堂學習模式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歸納總結為課堂學習“五環節”--“讀”、“思”、“問”、“議”、“評”。
“讀”就是要自讀自學,通過自讀課文有所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老夫子非常重視“學”的過程及結果,在自我學習過程中有新感悟,新見解,真正把文章讀懂、讀清、讀透,從中悟出文章的意趣、情趣和理趣。
“思”就是自我思考、自我反省。課堂學習“思”是重要一環。“吾日三省吾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我們的先賢圣人明白的道理給我們今天課堂學習模式定了一個“格”--“自省”“自思”。“學”只是表象,“思”才是本質。既要“思”己所得,又要“思”己所失;既要“思”己所知,又要“思”己所不知。
“問”既要“自問”,更要“他問”,“問”是“思”之結果,“問”是學問的發端,是智慧的源泉。課堂學習“問”是關鍵的一環。“問”以“讀”“思”為基礎,“問”又是“評”“議”的先決條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正是“問”的正確態度,“不知”就要“問’,通過“問”是“不知”轉化為“知’.
“議”就是討論,是合作學習,就“問”出來的內容擺出來,同學們共同探討,求得新知。《論語》說過“有朋子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和自己一起探討學問,解決了自己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或未能解決的問題,那種“樂”只有身在其中的“學子”才能體會到。可見,我們在課堂學習中“議”不僅是一個環節,更重要是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更快達到學習目標。難怪,打開《論語》我們處處能看到孔老夫子和他的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議”的有趣場景。
“評”就是評價。既可自評,又可互評。學習效果如何最后要通過“評”才能得到驗證,“議”是“評”的基礎。自己的發言,無論是提問題還是說結論,都可以看出學習中你的主觀努力程度。孔圣人把“仁”作為對學問評價的最高標準。我們今天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也應該恪守評價標準: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樣學習中的一切問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葉圣陶先生說得好“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如何才能到達“不教”的境界,這決不是簡單的一種課堂形式,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魏書生老師很好的實踐了葉老的這一教育理論。我想,從《論語》十則的學習中得出的課堂學習“五環節”--“讀”、“思”、“問”、“議”“評”也許可以給這個龐大的工程做一個小小的注腳,能對同行有點幫助。
2009年8月1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