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課文特點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是魯迅先生42歲時“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用一顆童心去回憶的童年生活。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束縛和損害。
2、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學會本文的生字、能夠正確讀寫文中出現的生詞.對文中出現的部分詞語進行正音和釋義;記住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學習運用多種修辭方法。體會作者如何在寫景記事中滲透思想感情。學習用鮮明的對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習魯迅先生從小熱愛自由生活;認識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百草園里的生活情景,描寫生動、具體、形象,因而教學重點就是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賜予的揣摩而理解掌握課文內容。
本文的后一部分寫三味書屋的生活,對封建教育的批評否定是溶匯在對這種學習生活的描述當中的,學生理解起來相對會有一定難度,應通過分析具體的詞、句幫助學生理解體會,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所在。
4、 學情分析
我班現有學生16名,就其聽力而言,12名學生表達能力及聽說能力較強:并安裝了FM設備,更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能力。其它4名學生聽力損失較為嚴重。根據學生現狀,對四名學生降低目標難度。
二、教法
1 方法,以啟發教學為主,配以問答法和講授法輔助教學
(依據運用啟發式教學,主要是考慮到初一學生年齡小、好動,思想不能長時間集中起來聽課,運用此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解疑,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覺學習的能力,從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問答法教學,不僅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而且學生自己也會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精神,同時也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2、 教具
我采用的是多媒體創設情景輔助教學。
三、學法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主要教給學生以下兩點:
1 利用已學的默讀技巧默讀課文,仔細品味作者的情感
在默讀過程中要求學生圈點批注,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自覺地閱讀習慣。
2 學會觀察生活,提煉生活
“處處留心皆學問”,要教學生留心生活中的瑣事,并從中挖掘出生活情趣,表情達意,學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為今后的深層寫作做準備。
四、教學步驟
(一) 復習鞏固
首先復習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檢查學生對生字詞地掌握情況和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為下一階段的學習作充分準備:
1 利用大屏幕出示“淵博、覓食、竹篩、確鑿”等詞,檢查學生對讀音和詞義的掌握情況。
2 引導學生共同回憶全文的主要內容以及文章段落層次的劃分, 從中我們可明顯看出全文共分兩大部分,其中“百草園”部分又可分為三個小的內容,“三味書屋”部分則包含了五件事情,同時百草園的歡樂有趣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設計意在把握重點,統攝全篇,以便學生整體感知。)
(二)賞析:
1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百草園的生活情景,描寫生動、具體、形象,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因此要引導學生對第二自然段進行仔細的揣摩和品析。
首先,我要求學生對第二自然段進行認真仔細的默讀,并且在默讀的過程中對文中出現的重點詞和語句進行圈點批注,以培養學生自覺地閱讀習慣。
接下來我會針對第二段內容設計以下問題,并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一一解答,具體問題如下:
(1)本段描寫了那些景物?(如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等等。)
(2)作者描寫這些有“無限趣味”的景物采用了什么特殊句式?有什么樣的效果?
(3)作者在描寫景物時是按什么循序,從那些角度來寫的?
(4)本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寫百草園的事物?表現出了事物的什么特點?
第二段是文章的一部分的第二層,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和童年生活的情趣,這段文字中處處表現了兒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2 分析課文第七段
先找一位同學朗讀第七段,然后教師設計一些問題,仍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一一解答,具體問題如下:
(1)這段文字寫捕鳥。是開門見山的寫嗎?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找出文中寫捕鳥方法的動詞,分析這些詞語的作用?
(如“掃開、露出、支起、撒些、系、牽、看、走、拉、罩住、”等一連串的動詞,清晰準確的寫出捕鳥的全過程,表現了兒童好動的性格,對捕鳥的喜好。)
這個環節主要是以學生討論為主,教師適當加以點撥;同時,通過四人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合作學習,可以發揮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從而也可以使學生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通過這個環節,解決了本課教學重點。)
(三)分析結構
本文寫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兩個地點,全篇記敘有序,渾然一體。本文的感情線索,不僅突出的體現在起始段和過渡段中,而且也比較含蓄的滲透在各個片段的字里行間。總的看,第一部分抒發的是喜愛歡快之情,由此表現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的心理;而第二部分抒發的則是討厭不滿之情,以此表達作者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滿。兩部分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感情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有力的突出中心思想。
(四)全文總結,布置作業
在這一環節中,首先我會向學生再次強調本文學習的重難點,以及揭示文章的主旨: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里枯燥無味的生活想比較,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身心的束縛和損害。
布置作業:
1 用形象化的兒童語言寫一段童年有趣的生活。
2 用形象風趣的語言描寫某位老師上臺的神態、語言、動作,讓同班同學一看就知道是那位老師。
五、板書設計
百 有趣的景色(欣賞) 歡樂
從 草 迷人的傳說(新奇) 有
園 捕鳥的樂趣(精細) 趣
(1-9)
對
比
三 陳設及行禮(威嚴) 枯
味 提問受訓(嚴厲) 燥
到 書 讀書生活(枯燥) 無
屋 小園中游玩(自由) 味
(10-24) 偷偷畫畫兒(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