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階
哈爾濱市文苑中學 劉海波
一.教材分析:
李森祥的《臺階》選自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這個單元是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是敘事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的語言特點,體會文中所表現的愛,陶冶自己的情操是本單元閱讀教學的要求。《臺階》一課以農民的兒子作為故事敘述者,敘述父親為蓋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現農民艱難困苦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為改變現狀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悲憫雙重感情色彩。
二.學情分析:
就八年級學生而言,在閱讀中能注意到:敘述是指交代事情的前后經過,描寫是對事物作具體的刻畫和描寫;能注意記敘文語言特點,感受語言風格。但往往忽視兩種表達方式的區別和功能,所以,引導學生注重概括事件過程,體會描寫的作用,揣摩描寫的方法,從而提高描寫的能力是本節課的訓練重點。
此外,八年級學生在記敘文閱讀中雖能注意事件的整體把握,但在語言鑒賞能力提升方面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要著重讓學生明白語言特點,學會從比較中體會,抓住關鍵詞語進行閱讀也是本節課的訓練重點。
三.設計思路: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默讀中圈點勾畫,整體感知文章大意;提煉主要信息,概括主要情節。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設疑閱讀,前后比較,探討父親衰老的原因;結合背景,理解父親衰老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賞析語句,品析父親身上的精神;創設情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2、教學重點難點
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分析父親衰老的原因,理解父親的這種衰老。
3、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并適時地指導和評價。采用設疑法,點撥教學法和默讀、朗讀教學法。
4、學法指導
圈點勾畫作旁批的閱讀方法,結合關鍵詞語進行分析評價的閱讀方法。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生活中有關的臺階畫面。創設動人的情境,營造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快速融入到文章情境之中。
同學們,臺階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但回首生活,我們似乎都忘記了它的存在。今天,就讓我們隨李祥森一道,再次踏上家鄉門前的那座臺階,一起去領悟臺階所帶來的生命啟示……
2、整體感知。
請同學速讀課文,概括文章內容。概括時要抓住主要人物,圍繞中心事件進行概括,語言要簡潔,準確。
敘述了一位父親終年辛勞,積銖累寸,用了大半輩子的時間,終于建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為此,父親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身體累垮了,心態也變老了。
3、設疑思考:父親為什么會發出“這人怎么了”的疑惑?由此分析父親衰老的原因。
①找到父親衰老的表現。
身體的衰老:
從第二十二段,“我親眼看到父親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時腰閃了一下。我就不讓他抬,他堅持要抬。抬的時候,他的一只手按著腰。”腰閃了,看出父親老了。
從第二十八段,“我連忙去搶父親的擔子,他卻很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我只好讓在一邊,看父親把水挑進廚房里去。廚房里又傳出一聲扁擔沉重的叫聲,我和母親都驚了驚,但我們都盡力保持平靜。”父親老了,連一擔水都挑不動了。
心態的不自然、衰老:
從第二十一段,“父親的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父親明明該高興,卻露出些尷尬的笑。”可以看出父親很尷尬,不自在。
從第二十六段,“舉起煙槍往臺階上磕煙灰,磕了一下,感覺手有些不對勁,便猛然楞住。”可以看出父親修建臺階之后的不自然。
從第二十七段,“有人從門口走過,見到父親就打招呼說,晌午飯吃過了嗎?父親回答沒吃過。其實他是吃過了,父親不知怎么就回答錯了……他總覺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可以看出父親的不自在。
從第二十九、三十段,“父親閑著沒什么事可干,又覺得很煩躁……也不愿意找別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們家的臺階。偶爾出去一趟,回來時,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樣。”“他那顆很倔的頭顱埋在膝蓋里半晌都沒動,那極短的發,似剛收割過的莊稼茬,高低不齊,灰白而失去了生機。”既有父親精神上的失落,也看到了父親身體的衰老。
②找到臺階修建前父親的表現。
從一、六兩段,反復說:“父親總覺得我們家的臺階低。”來看,父親十分想建成一座新臺階。他有追求,有志氣,自尊心強。
從第二段,“一下子背了三趟,還沒覺得花了太大的力氣”可以看出父親身體好,有毅力;
從第十、十一、十六段,“父親的準備是十分漫長的。他今天從地里撿回一塊磚,明天可能撿進一片瓦 ,再就是往一個黑瓦罐里塞角票。雖然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他卻做得很認真。”“一年中他七個月種田,四個月去山里砍柴,半個月在大溪灘上撿屋基卵石,剩下半個月用來過年、編草鞋” “父親就是這樣準備了大半輩子。塞角票的瓦罐滿了幾次,門口空地上鵝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做事認真的人,他很勤勞,有毅力,執著。
從第十三段,“父親坐在綠陰里,能看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那里栽著幾棵柳樹,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可以看出父親修臺階的專注,執著。
從第十五段,“那時我不知道山有多遠,只知道雞叫三遍時父親出發,黃昏貼近家門時歸來,把柴靠在墻根上,很疲倦地坐在臺階上,把已經磨穿了底的草鞋脫下來,壘在門墻邊。一個冬天下來,破草鞋堆得超過了臺階。”可以看出父親很勤奮,執著。
從第十七段,“白天,他陪請來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個人搬磚頭、擔泥、籌劃材料,干到半夜。……給這個遞一支煙,又為那個送一杯茶。”看出父親很勤勞,熱情。
從第十九段,“那時已經是深秋,露水很大,霧也很大,父親浮在霧里。父親頭發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著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隨著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滾到額頭上,額頭上一會兒就滾滿了黃豆大的露珠。”可以看出父親充滿干勁的精神。
③前后比較,探討父親衰老的原因。
第一、時間的流逝,歲數的增長,父親變老是種自然現象。
第二、要強、倔強的父親不肯面對老去的現實,不服老,但又無力改變,所以煩躁,不自在。
第三、面對勞動力的喪失,作為一個農民,依賴勞動活了大半輩子的父親難免會若有所失,這也是人之常情。
第四、老實厚道,謙卑質樸的父親一時半會兒還適應不了新的生活,雖然臺階高了,但他還是習慣了以往的生活,所以會不自然,不自在。
第五、父親失去了目標,沒有了奔頭,沒有了追求,這是父親精神頹廢的根本原因。難點突破學法:學會圈點勾畫,作旁批的閱讀方法,抓住有提示作用的語句進行分析。
4、創設情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因為父親用了一生來修建臺階,這種執著勤勞的精神值得敬仰;父親把一切都用在了修建臺階,改善家庭環境,提高家庭地位,這種要強的信念、美好的愿望值得敬佩。
新屋建成了,父親卻老了,憔悴了,讓人傷心、憐憫。
5、各抒己見,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談談對文中這位父親形象的認識。
6、結束語。
同學們,盡管歲月抹去了父親臉上一向掛著的笑容,累彎了一向挺直的腰桿,迫使父親低下了倔強的頭顱。但是夢想賦予了他健壯的步伐,追求引領他走向光明大道,成功則證明了他的真實與壯美。誠然,過程里難免會有坎坷與荊棘,成長中難免會有辛酸與淚水,但是人的一生,也正是有了夢想,有了追求,有了目標,才更加的有意義。
播放多媒體:朗誦自己創作的詩歌。
7、課堂板書:
臺 階
李森祥
父親老了
要強
執著
勤勞 憐憫
愿望 崇敬
【教學反思】
學生經過近8年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技巧,具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但大多數同學多感性領悟,少理性分析,多直覺認知,少條分縷析。所以引導其結合有提示作用的關鍵詞句來進行閱讀就頗為重要,本節課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強化學生注意修飾、限制性的詞語,注意抒情、議論的語句,注意結構和內容有特殊作用的語句,啟發學生注意閱讀技巧。
閱讀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圈點勾畫作旁批,督促其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這對學生的學習也是頗有好處的。
閱讀教學還需要老師的預設和控制,并且隨機生成創造性的知識;對學生的閱讀結果還要施加評價和影響。在本節課中,預設內容完成較好,但沒能及時結合學生的思考情況,因勢利導,隨機創造。此外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還很單一,缺少感染力。這也是我在今后教學中亟需提升的。
作者簡介
劉海波,中學一級,道外區語文學科骨干教師,現就職于哈爾濱市文苑中學。大學本科學歷,教齡8年。自參加工作以來,多次被評為市轉化后進生先進個人,市職業道德先進個人。《鶴群翔空》、《作文指導》、《丑小鴨》等課獲國家級教學設計一等獎,2006年代表哈爾濱市參加第十三屆東北三省四市青年教師研討會,所講《臺階》一課獲一等獎。
【點評】
閱讀活動的載體是文本,文本閱讀應該成為閱讀主體(學生)的生命需要。常態的閱讀教學應該是建立在對文本以及和文本相關聯的副文本基礎上的閱讀,讓學生認真地讀書,讀出書的意味,讀出自己的心得。本節課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文本閱讀,從文本中提煉信息,并結合文本進行篩選,加工,整理。因而,課堂內容實在,實效性強,教學實踐符合閱讀規律。
有時候閱讀是由疑而思,由思而讀,由讀而悟的。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設計思路巧妙,采用逆推的方式,從結尾入手,通過前后對比解決問題,化難為易,便于學生掌握。問題設計合理,觸一發而動全身,沒有細碎過多的提問,一個問題貫穿全文,條理清楚,保持了文章的完整性。
此外,在閱讀教學中能強調關鍵語句的作用,強調圈點勾畫作旁批的作用,注重學法的培養,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雖有上述優點,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課堂的應變能力還有待提高,對有些問題的處理還顯得過于瑣碎,致使部分環節拖沓,影響了整體效果。
道外區教師進修學校 趙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