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案
涂德根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抓住事物的特點,用恰當的順序寫景。
(2) 學習兩相對照的文章結構。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并運用聯系比較法,進行探究學習。
(2)運用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領悟學習和生活的真諦。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去正確的認識生活,體味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描述百草園的部分,寫景抓特點、按順序、多角度描寫的手法。
難點是描寫三味書屋部分,對部分內容的理解以及對難解詞語的理解。
教具準備
制作幻燈適時展示
教學時間
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預習:
媒體展示:
二、導入:
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沒有煩惱,隨著歲月,他的煩惱增加了……”這便是成長,有喜也有憂,有憧憬也有一絲絲擔心。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邀請一些大作家為我們講述成長的故事,今天走進我們課堂的是文學大師魯迅,他帶來的故事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三、簡介作者及創作背景:
媒體展示: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收在《魯迅全集》里。本文寫于1926年,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后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里讀書。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他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文字,全書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記》。
四、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媒體展示:
第一部分(1-8段):回憶百草園的樂園生活。又可分四層。
一層(1段):寫回憶百草園的緣由,點出是“我的樂園”,充滿留戀之情。
二層(2段):寫春、夏、秋三季百草園的景色及樂趣。
三層(3-6段):插敘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層(7-8段):寫冬天百草園雪地捕鳥的樂趣。
第二部分(9段-結束):回憶在三味書屋的讀書生活。可分五層。
一層(9段):是過渡段,告別百草園去書塾讀書。
二層(10-11段):寫入學的情形,介紹了書屋的陳設和對先生的印象。
三層(12-16段)寫不準提課外的問題。
四層(17-20段):寫不準去后園玩。
五層(21-24段):寫師生讀書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讀書入神時做游戲、畫畫兒。
五、問題探究:媒體分步展示:
1、第一段,作者寫道:“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似乎”表示對自己的印象不能全成肯定,“確鑿”則是完全肯定的語氣。有矛盾嗎?該怎樣理解作者的用意?
(關鍵句是“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似乎”是因為不相見已隔了七八年,印象模糊,“確鑿”是因為童年生活快樂而難忘記。)
2、 第二段,劃出能準確表達事物特點的詞語并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寫百草園的景物。
(按由整體到局部,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從植物到動物的順序,從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多方面對百草園春夏秋三季景物進行有層次的描述。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用“單是……就”突出后者。)
3、 閱讀寫美女蛇部分,學生復述,分析作用。
(運用了聯想手法,增添神秘氣氛,豐富了百草園作為兒童樂園的樂趣。)
4、 學習寫冬天百草園部分,劃出捕鳥動詞,分析作用。
(作者對捕鳥經過的記敘,寫得很細致,很有層次。先寫捕鳥的時間、條件、方法,然后寫捕鳥的收獲、經驗教訓。“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準確、生動、真切寫出捕鳥地全過程,也從捕鳥活動寫出捕鳥時的興奮驚喜之情,不點樂園,卻樂在其中。)
六、小結:
寫百草園,始終圍繞著一個“樂”字--樂于觀察百草園的景物,樂于聽美女蛇的故事,樂于捕鳥活動,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
七、作業:
1、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2)、二(2)、三。
2、課下模擬拜師情景和先生讀書情形。
八、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 導入:
二、問題探究:媒分步體展示:
1、 齊讀第9段,分析其作用,體會戀戀不舍、依依惜別之情。
(告別童年,揮別令人快樂的百草園,是成長途中必經的苦楚,也是漫步人生路必須付出的代價。這一段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2、 閱讀寫入學情形的段落:
(1) 劃出有關三味書屋的環境描寫和作者感覺的詞。
(陳舊、呆板、冷清,與百草園的勃勃生機形成對比。)
(2) 分析對先生外貌的描寫,作者對先生是怎樣評價的。
(寫出我對先生的敬意,先生是一位宿儒形象。評價:“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3、 探究學習三個讀書生活片段,討論:
(1) 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位學問淵博的宿儒,但他對“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卻不作回答,而且臉上還帶怒色。先生“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你怎樣評價這位先生呢?
(提問本是魯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應,是當時私塾制度所規定的。只要學生讀自己的書,不應多問不必要的問題,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這種教育制度不可取,會大大挫傷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壽鏡吾先生學識淵博,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他,仍有和藹,開明的一面,對罰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態度,因面魯迅一直對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2) 三味書屋的生活與百草園的生活有著怎樣的對比?
(學習環境:呆板(黑油竹門,匾,畫)
學習生活:枯燥
正面描寫 教學內容單調難明,只讀書,習字,對課,古書難明;教學方法死板,發問遭禁止,要打戒尺,罰跪
側面描寫 折花、尋蟬蛻,做戲,畫畫兒,喂螞蟻)
(3) 怎樣理解少年魯迅背著先生畫畫這個問題?
(私塾只要求學生讀書,不許做別的活動。畫畫是少年魯迅的藝術愛好。背著先生畫畫,表現了少年魯迅發展個性的強烈愿望以及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滿。)
三、課外延伸:媒體展示:
下邊是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三個故事:
他曾制作一張書簽,中間豎寫“讀書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個字,夾在書頁里。讀書時,讀一遍書,自上而下蓋書簽上一個字。這個辦法同學們很贊賞,大家都仿效起來。
有的同學整天只想玩,常常背著老師拉別人一起玩。魯迅為防止同學影響自己的學習,就在書桌的左上角貼了一張三寸長二寸闊的紅紙條,紙條上寫著
“君子自重”4個字。
魯迅讀書時,還要幫助家里做些事,特別是為父親的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務,讀書遲到了,受到老師的責備,他就在書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個“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沒有遲到一次。
把這些情況和課文作個比照,思考下邊幾個問題。
1、 魯迅少年時這樣用功,為什么還對他的三味書屋生活流露出不滿的情緒呢?
2、 少年魯迅視百草園為樂園,又是一位用功讀書的學生,兩者有矛盾嗎?
3、 你從少年魯迅在書桌的右下角刻個“早”字聯想到什么?
四、總結:
全文前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就局部而言,寫百草園含三大塊內容:春夏秋的百草園、美女蛇的傳說、冬天的百草園。寫三味書屋,先寫三味書屋座落的位置及格局陳設,寫第一次行禮、第二次行禮,寫“怪哉”蟲的傳說,后寫讀書生活(讀書、習字、對課),寫溜到后園里玩耍,再寫師生朗讀,寫孩子們偷偷在課堂上做戲、描繡像。作者就是這樣,把一幅幅生活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一幅幅畫面,按照作者的思路,是有其內在聯系排列在一起的。這種聯系主要表現為內容上合乎邏輯、順乎情理;在形式上也有相應的過渡文字,起到結構全文的粘合劑的作用。
五、作業:媒體展示:
4、 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一(3)、二(2)。
2、結合自身經歷與體驗,仿照本文結構,用“從……到……”作題,寫兩個生活片段。
(提示:可從空間或時間的變化上選材,以場景描述為主,體現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