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市港南中學 韋首建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并通過廣泛的閱讀,培養學生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農村高中地處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社區文化和公用文化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學校辦學條件簡陋,信息閉塞,校園文化氣氛不濃;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有限,普遍對課外閱讀不夠重視。種種原因嚴重地制約了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整體提高。近年來,我和幾位同仁因簡就陋,積極探討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取得了一些成效。現在,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就農村普通高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活動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他們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布魯納說過:最好的學習動機,就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產生興趣。因此,我們千方百計在學生中營造讀書的氛圍,激發他們讀書的興趣,變被動讀書為主動讀書。我們主要通過以下幾種形式調動學生的讀書興趣,讓他們體驗到讀書的快樂,從而形成自覺讀書的習慣。
1、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發揮環境的正面引導作用。我們組織學生建立班級的圖書角,抄寫名言警句,開設知識園地、剪貼欄等形式,努力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感受讀書的氣息,讓他們產生一種要讀書的強烈愿望。我們還發動學生,如家里有藏書的帶到班上,經濟條件允許的每學期買三兩本書,然后交由班級統一管理,全班輪流閱讀。如此,充分發揮了書籍資源的潛在價值,使學生在班級里就能讀到一定數量的好書,為學生的課外閱讀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條件。
2、結合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利用課內精彩篇目的賞析,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上《水滸傳》的節選《林提轄風雪山神廟》時,通過課堂的學習,學生掌握了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林沖作為十萬禁軍教頭,既有剛烈的武士性格,又有儒雅的文人氣質。面對高俅三番四次派人要置他于死地,卻處處忍讓,為了家庭和前程委曲求全,心存幻想,表現了他作為社會上層人物的性格弱點。然而他的性格是發展變化的,隨著矛盾沖突的不斷加劇,由逆來順受到頓生殺念,一槍刺殺了陸虞侯,又表現了他作為一個武士的本性。隨著情節不斷的展開,林沖的性格還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后面的路,林沖又會如何走下去呢?由此,激發了學生要閱讀的濃厚興趣,課后紛紛找原著來看。這樣,讓學生在享受故事情節中感受到課外讀物的誘力,從而積極主動地去閱讀,這種效果比任何說教號召都來得有效。
3、結合社會上的一些熱點、焦點問題,定期安排閱讀專題,讓學生課外搜集材料,然后在班上交流。每個學期我都安排三到五個專題,讓學生自己去查找搜集材料,歸納整理之后拿到班上交流,或出成板報形式。如08年6月份,我讓學生搜集汶川地震中的感人故事;9月份,搜集奧運健兒的成長故事。這樣,結合社會上的一些熱點、焦點問題,安排內容豐富生動的專題閱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經常做這樣的閱讀專題訓練,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逐步養成愛讀書看報的習慣,同時在閱讀過程中也對學生進行了熏陶教育,提升了他們的思想素養和文化素養。
二、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閱讀,樂于閱讀。
1、推薦優秀的課外閱讀材料,教會學生如何根據自身的需要去選擇圖書。古今中外的書籍浩如煙海,學生置身于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中,免不了感到茫然和困惑。我們發現,平時相當部分的學生也喜歡看書,但往往比較隨意,缺乏鑒別與選擇,追隨“流行”, 容易受到社會上流行的“武俠飛刀”、“兇殺奇案”、“明星艷事”和 “享樂至上”等等不甚健康的思想影響。這種閱讀目標性不強,品位不高,浪費時間,得不償失,甚至有害無益。因此,老師的引導顯得尤為必要。我們定期向學生介紹優秀的課外閱讀材料,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時代感強的精美散文,以及文學素養較高的小說、優秀人物傳記等等書籍,在源頭上把好閱讀的質量關。
2、提倡“好讀書,不求甚解”。我們要求學生要養成習慣,多從上下文的語境去揣摩語義。如有暫時未能理解的地方,告訴他們,這屬于正常現象。提倡他們先跳過,繼續往下看,不要糾纏于一字半句。待閱讀達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大都會豁然開朗,自然化解。有的學生在閱讀時,遇到不認識的字,總要停下查閱,非查出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往往造成閱讀效率不高;有的學生在遇到深奧的地方時,往往停滯不前,甚至因此半途而廢。這都是不正確的讀書方法,極大地影響了閱讀的效率。因此,我們提倡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求甚解”。
3、教給學生科學的方法,提高讀書效率。科學的閱讀方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材料的不同以及閱讀的目的不同,應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常見的閱讀方法有以下兩種:
(1)泛讀法。對于那些屬于開闊眼界,豐富知識的讀物,瀏覽一遍即可。我們要求學生在拿到一本新書后,要先看前言和目錄,以便對書的主要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然后可挑選一些章節來讀;讀報則要先看欄目、標題,在瀏覽的過程中得到粗略的印象,了解主要內容即可,不必處處斟字酌句。這樣,才能擴大閱讀量,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精讀法。對于一些重點文章,或是與學習關系密切,或較感興趣的章節,則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地進行琢磨、研究。從具體細節到文章整體都要理清理順,并在感觸最深的地方圈點勾劃,玩賞品味。久而久之,就會積累大量的信息和知識,提高語言感悟能力,并逐步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
三、注意引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途徑,同時又將對學生產生終生影響。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起來的,需要我們潛心去指道和培養。
1、培養學生養成“讀記結合”的閱讀習慣。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接受的信息量較多,內容也豐富多彩。對于一些優美的語段,或富有哲理性的語句,我們要求學生勾勒出來。或摘抄,或剪貼,或寫成讀書筆記,把閱讀的精華儲存起來,日后梳理整合,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日積月累,既擴大了知識面,也積累了一些寫作的素材。
2、培養學生養成“讀思結合”的習慣。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把“讀”和“思”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閱讀的同時思考和消化,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學生在很多時候,讀書只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獵奇,沒有更高的目標要求,往往只停留在了解故事情節的膚淺層面上。時間久了之后,就是情節也會逐漸淡忘得一干二凈。這主要是由于缺乏思考造成的。因此,我們提倡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多作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分析,并及時把自己瞬間產生的想法記錄下來,逐步養成勤思考的習慣。
3、培養學生養成“讀說結合”的習慣。在課外閱讀中,學生看了大量的書報,學習了豐富多彩的知識。但這種知識往往是走馬觀花式的所獲,常常是理解不透、記憶不牢的。為了使學生能把學到的知識記牢,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我堅持每周安排一節讀書交流課,讓學生輪流上臺,把課外閱讀中看到的精彩故事、精美文章或讀書心得講給或說給大家聽,一起分享讀書的快樂。把看來的材料信息歸納整合,提取精華,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從而轉化成知識和能力。
課外閱讀作為閱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千方百計拓寬渠道,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活動,并逐步養成愛看書讀報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