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四中2008-2009學年度第二學期
高一級 語 文 ◆必修二◆《游褒禪山記》2 學講案
編寫:許峰 校審:語文組 2009年 3月 16日 第六周
學習目標
課標考綱 1、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2、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3、 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 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內容目標 1. 學習敘議結合,因事說理的寫作手法。
2. 借鑒學習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重、難點 目標1、2
學情分析(建立在統計的基礎上)
教學過程
【合作學習與問題探究】
1、第一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2、思考:第二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3、閱讀第三段,思考 (1)本段寫了什么內容?中心句是哪句?
(2)本段的議論是怎樣引出的?
(3)本段可分為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道理如何評價?
4、第四段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發出來的?
5、思考:第五段和前面幾段有何關系?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6、思考: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系的?
1、典型題目:
2、錯題整理:
〖課后作業:〗完成《新學案》本課訓練題
學(教)后記(反思):
課前:
課中:
課后:
※ 疑惑不懂記錄處
達標檢測題
1. 給下列加點的詞注音并解釋:
①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音______義________
②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音______義________
③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音______義________
④ 則或咎其欲出者 音______義________
⑤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音______義________
2. 解釋下列加點詞的詞類活用情況和在句中的含義: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______活用為________,含義_______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______活用為________,含義_______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窕然 ______活用為________,含義_______
④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______活用為________,含義_______
⑤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______活用為________,含義_______
⑥不出,火且盡 ______活用為________,含義_______
⑦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______活用為________,含義_______
⑧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活用為________,含義_______
⑨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_____活用為_______,含義_______
⑩盡吾志而不能至者 ______活用為______,含義_______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3-6題: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為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下列各各組加點的詞解釋各不相同的一組是:
A.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B.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此余之所得也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何可勝道也哉
此所謂戰勝于朝庭
吾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D.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
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4.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B.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對上面兩段文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中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這一點和韓愈《師說》中開頭便言“古之學者必有師”有相似之處。
B. 文中以景喻物,用“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而這種境界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的。
C.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指出只要“盡吾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
D. 這兩段文字緊相承接,最后得出一個結論:“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下列不屬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這一項的是:
A.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B.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