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年與方鴻漸
江蘇省淮州中學 韓維加
教學目的:
一、了解錢鍾書先生及其小說《圍城》
二、分析高松年與方鴻漸等人物形象
三、學習對比手法
四、體會《圍城》的諷刺藝術
教學重點:學習對比手法
教學重點: 體會《圍城》的諷刺藝術
教學設想:
由于節選的文本都只是一些不長的片段,這一個板塊教學不必花很多時間,重點在于了解“眾生之相”的各不相同。
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或分組閱讀,概括四個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分析小說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理解不同的小說風格,然后組織交流和討論,也可以直接進行人物的比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討論,對人物作適當的拓展介紹,以豐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幫助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并激發學生課后閱讀作品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圍城》簡介
《圍城》并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征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征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但如果僅僅局限于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鍾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于人生各個層次的。后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并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錢鍾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征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里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但錢鍾書并不是要簡單地演繹這個比喻,他還要下一轉語,不時地消除“圍城”的象征。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經說,如果讓方鴻漸與理想中的愛人唐曉芙結婚,然后兩人再積愛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圍城”的字面原義;錢鍾書在《談藝錄》中批評王國維對《紅樓夢》的誤讀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始終不得其門;蘇文紈曾經以為已經進入了方鴻漸的圍城,其實進入卻等于是在外面,而當她與曹元朗結婚并過上真正的市儈生活時--那種生活在錢鍾書看來是絕對應該逃離的,她卻安之若素;她曾經似乎已經進入了文化的圍城,但她只有在成為發國難財的官倒時,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處,你用槍逼著她也不愿意出來的。方鴻漸并不想進入孫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進去了;結婚后,他也有想沖出來的沖動,但他是個被動的人,不敢行動,也不會行動。從表面上看,方鴻漸去三閭大學的經歷與“圍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實際上,方鴻漸之無法在三閭大學如魚得水,是因為他還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分子操守,或者說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處厚,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來么?
二、文本研習
1.人物形象探討--方鴻漸 高松年
方鴻漸,無疑是舊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懦弱、虛榮、愛面子,又有一定的正義感,良知未泯,一直在欺騙與反欺騙的境遇中苦苦掙扎。
方鴻漸不是純然意義上的好人,但也壞得不夠徹底。他對人情世故全然不通: 對李梅亭,顧爾謙的厭惡擺在臉上;對高校長的不滿不加掩飾;對韓學愈的學籍出言試探;對汪處厚曲意逢迎卻沒能恰到好處;對劉東方的一著險棋算是勝了,一場作媒風波也鬧得雞飛蛋打。他學不會如何在別人傾軋自己的情況下保持鎮定,他學不來韓學愈的厚顏無恥,因此只能當副教授;他也學不來顧爾謙那副“狗望著主人”的姿態。總之,方鴻漸就是那種無惡意的好人--不令人十分討厭卻一無用處。
高松年老于世故,陰險狡詐。 “一般人撒謊,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盡管雄糾糾地胡說、眼睛懦怯不敢平視對方,而高松年則不同;他知道運用西洋人相傳的智慧,假使你的眼光能與獅子或老虎的眼光相接,彼此怒目對視,那野獸給你催眠了不敢撲你……”果然,對方給他“三百瓦特的眼光射得不安,覺得這封信沒收到是自己的過失”。
2.寫法探討
(1)對比手法:
小說在對比描寫中表現了兩個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高松年自食其言,又不肯承擔責任,撒謊說他先已給方鴻漸寫信講明白了這件事情。相對單純的方鴻漸,對于自己沒有接到的這封“信”,除了睜大眼睛之外,別無話講,只得自責“自己真是神經過敏”,可見其不是一個苛求別人的人,他既替朋友著想,又把高松年想得太好,和撒了謊卻氣壯如牛的高松年比,他顯得涉世不深,對人心難測料想也還不夠。兩個人物,一個老奸巨猾,一個老實無用,兩相對照,性格鮮明。
(2)諷刺藝術
《圍城》具有高明的諷刺藝術。
《圍城》中錢鐘書先生是冷眼旁觀,忽而冷嘲,忽而熱諷,出盡了那些庸俗知識分子的洋相。讀《圍城》,必然是一次輕松舒適的經歷,小說對人物稍縱即逝的細微心理變化的把握,對人情世態的精確入微的描寫,均堪稱獨到。他的講述,處處流露出俏皮、詭異、聰明的評論者本色,而幽默之中又可讓人體會到潛藏于后的悲劇意味。比如:“高松年直跳起來,假驚異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鴻漸的真驚惶自然得多。他沒演話劇,是話劇的不幸而是演員的大幸。”
(3)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情描寫
小說通過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情描寫,有力地刻畫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穿插于其中的一些議論也恰到好處,對表現人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而通過神情、動作寫人物心理的的特點尤其鮮明。
三、拓展練習
分析阿Q和堂吉訶德異同
阿Q和堂吉訶德不同點有: (1) 生活的社會背景不同。堂吉訶德是17世紀初的西班牙鄉紳,阿Q是20世紀的中國農民。(2) 生活經歷和身份不同。一個是一無所有靠打短工為生的農民,一個是實踐騎士精神、扶弱濟貧的“游俠”。(3) 思想觀念不同。阿Q具有濃厚的封建意識,堂吉訶德沉湎于騎士文化。(4) 性格特征的不同。阿Q的主要特征是麻木不覺悟,堂吉訶德的主要特征是脫離現實,耽于幻想,并且痛恨暴虐,反對壓迫,見義勇為。前者至死都沒有覺悟,后者最后終于知道自己是受了騎士小說的毒害。(5) 在堂吉訶德身上體現出人類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在阿Q身上則表現出人的許多丑陋的劣根性。
阿Q和堂吉訶德相同、相似之處
阿Q和堂吉訶德相同、相似之處有: (1) 精神勝利法。阿Q被別人打,無力還手,就說是兒子打老子;頭上長瘡,被人嘲笑,就說別人還不配。堂吉訶德被風車打倒,就說打仗的勝敗沒有常數,認為是憎恨他的法師把巨人變成風車來剝奪他的勝利。(2) 都是生活中被欺侮,被愚弄,被嘲笑的弱者,但內心深處又都渴望成為強者。阿Q之所以蔑視王胡、小D,就是認為自己高他們一等。堂吉訶德則希望自己是“空前絕后,當世無雙”的模范騎士。他們美好的愿望都在現實面前化成了泡影,在傷痛之余都是求助于“精神勝利法”。(3) 相接近的遭遇。都是在一連串喜劇情節中,深藏著悲劇因素。兩個人的性格特征都反映了人的許多共同特點。
四、作業:課外閱讀《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