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說
小圩中學 衡廣仁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說”的文體特點、學習、積累文言詞語。學習“托物寓意”的寫法。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復誦讀,理解“千里馬”、“伯樂”、“奴隸人”的含義及全文主旨。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味韓愈對人材被壓抑、埋沒的憤懣之情。認識封建社會摧殘埋沒人才的實質;懂得當今社會重視人才,我們應努力學習,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詞語、理解內容,背誦課文。
2、難點:“托物寓意”的寫法,課文的深層含義。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是人才實現自身價值所企盼的,但在封建社會,很多人懷才不遇,窮困潦倒。這是社會的悲劇。韓愈的散文《馬說》就論述了上述這個問題。他的見解和主張值得我們深思。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讓一名學生在老師出示的小黑板上注音:
祗(zhǐ)辱、駢(pián)死、槽櫪(lì)、稱(chèn)、外見(xiàn)、一食(shí)、食(sì)馬者、一石(dàn)、粟(sù)、伯樂(lè)、邪(yé)
2、讓一名學生上黑板前簡介作者。明確:(圖片展示)
韓愈,字退之,南陽(河南省孟縣西)人,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河北省)人,世稱他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昌黎先生文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反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3、提一位同學試讀課文。
(以上三項同時進行。)
4、師生共同訂立和評議預習情況。
(以上教學五環節中,主要是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進一步摸清學生對這課內容的掌握程度,為下面的課堂教學打好鋪墊,也是進一步“備學生”。)
三、感知內容,整體把握課文:
1、出示教學目標。
2、配樂朗讀。
3、學生自主學習、找出疑難。
4、小組討論,試翻譯內容。
5、師生共同釋疑解難:明確(圖片展示)
(1)駢:并。駢死:成雙成對的死。(2)然后:然,這樣(代詞);后,以后。(3)故:因此。(4)雖:即使。(5)不以千里稱:以,因為。(6)馬之千里者,之:用于主謂之間,起舒緩語氣作用不譯。(7)食馬者:食通飼,喂養。(8)是馬也:是,代詞,這。(9)見通現:出現。(10)且:副詞,尚且。(11)安:疑問代詞,怎么。(12)策之:策,用鞭打馬。名詞活用為動詞。(13)執策:策,馬鞭子。(14)材通才,本領。(15)臨:面對。(16)其真無馬邪:其,難道豈。邪通耶,表疑問,相當“嗎”。(17)其真不知馬也:其,那,代詞。另有譯為語氣詞,表揣測。
6、齊讀課文。
(以上教學環節,從學的角度來說,問題具體,方法明確,要求合理,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發揮學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探究研討,領悟寓意。
(先讓學生圍繞下列問題自學,然后組織課堂討論。圖片展示問題)
1、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分組討論,(教師板書“人”)明確:
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這是一般的認識規律。但是對千里馬來說,如果沒有認識它的相馬人,它就和平常馬一樣,也就沒有了千里馬。在這里,識馬就成了有千里馬的前提了。
2、文中的“伯樂”、“千里馬”、“奴隸人”各指什么?分組討論,(教師板書“托物寓意”。)明確:
“伯樂”指識人才的人。“千里馬”比喻人才。“奴隸人”指沒有知識,不能識人才的人。
3、本課的寓意是什么?分組討論,(教師板書“其真不知馬也”、“埋沒人才”。)明確:
《馬說》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全文寄托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
4、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并合作解決。
5、先默讀,接著自由朗讀最后齊聲朗讀。
(以上教學環節中,主要是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采用教師出題和學生自主出題的形式,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很好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過程。)
五、拓展引申
作為一匹千里馬,應如何展示出自己的才華,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通過這個環節,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六、小結:
全文圍繞著“不知馬”這一中心逐層展開論述。開始指出唯伯樂知馬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中間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實質,最后痛斥食馬者的愚昧無知,導致引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
本文托物寓意,通篇說馬而實際喻人。文章脈絡清晰而中心突出。表達了作者對千里馬不幸遭遇的同情,揭露了統治者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七、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寫出十個以上帶馬的成語。
3、預習下一課。
八、板書設計:
馬 說
人
“其真不知馬也” 埋沒人才
托物 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