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樸園是曹禺的名作《雷雨》的主人公。在劇中,它是一個“成功”的資本家,又是一個很有權威的家長。作為情人,它的始亂終棄把魯侍萍逼上了絕路,造成了她一生的悲劇;作為丈夫,他的冷酷無情使繁漪瀕臨崩潰的邊緣;作為父親,他的專制蠻橫讓兩個兒子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自己的對立面并最終毀滅了他們!總之,《雷雨》中所有悲劇的根源似乎都指向了一個人--周樸園,所有人的災難都和周樸園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周樸園就是悲劇幕后的元兇!
然而,縱觀全劇,我卻總在想,看《雷雨》,除了看到周樸園的罪惡以外,我們是否還應關注一些別的東西,比如周樸園是怎樣成為“周樸園”的?周樸園年輕時曾到德國留學,他不可能不受西方文明思想的影響,他對侍萍說“你不要以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為一個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會忘了嗎?”說明當年他與侍萍的戀愛不無真情。可是為什么三十年后會從內到外都與昔日判若兩人?除了環境的影響甚至壓迫外,他自己對自己蛻變應負怎樣的責任呢?從他的蛻變中我們應該汲取怎樣的教訓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責任的意識。我們無法知道周樸園當初與侍萍的戀愛是怎樣的情形,但從三十年后仍擺著侍萍的照片、保持著侍萍的習慣中看,他對侍萍是有感情的,他們的愛情是有感情基礎的。但當時,他恐怕沒有考慮(或很少考慮)自己有沒有能力對這份感情負責任,對侍萍負責任。事實上,他當時的確沒有這個能力。最終,他按照父母的意圖娶了一位千金小姐,他犧牲了自己的感情同時也犧牲了侍萍一生的幸福。看到這里,我不由得想告誡那些愛情至上的年輕人:當你還沒有能力為愛情負責的時候,最好給彼此留一條退路。因為,愛情是兩個人的游戲,誰也不可能“一人做事一人當”。一旦出現問題,受到傷害最大的將是自己最愛的那個人,那樣的話于心何忍呢?
同時我還想到了人性,想到了“善”。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我想人生來可能本無所謂善惡的。但人在成年以前所受到的教育卻多半屬于善的教育。所以,剛剛走上社會的年輕人多半都很理想化,走上社會以后多半容易產生挫敗感。當然,我這里所說的挫敗感是指對人性的認識而非功業。然后他們會不同程度的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處事原則,這是環境對人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少數人能經受住環境的考驗堅守自己善的本性,努力保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最終他們成為人們敬仰的德高望重的人。大多數的人會對環境作出一些讓步,他們會犧牲一些品德來換取或躲避禍患,但這種讓步是有條件的,一旦越過底線他們便會拒絕接受,這是社會能向前并平穩發展的關鍵。但也有一少部分人剛開始的讓步還是有原則有底線的,但在功利的引誘下,底線一點點被突破,原則一點點被放棄,最終他們成了環境的俘虜,雖然也成了位高權重的“成功”人士,但在追逐“成功”的同時丟失了自己,失去了人性,為人們所不齒。周樸園應該屬于后者。從侍萍到繁漪,從求學到經商,從包修江橋故意淹死兩千二百個小工到讓礦警開槍打死礦工,他的蛻變應該是漸進的,走到后來,他已無法回頭,悲劇也無可避免。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年輕人渴望成功的迫切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我真想對他們的說:在追逐成功的路上,千萬不要放棄對善的堅守和追求,人類所做的一切不都是為了讓人活得更幸福更高貴更像一個“人”嗎?讓功名與人格和諧并舉也算是一種比較高的境界吧?而達到這一境界更主要的要靠自己而非環境。
《雷雨》對人性的揭示是深刻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長久回味。在這方面思考多一點、深一點,對自己的成長負責任一點,人生就會少一點缺陷和遺憾,多幾分和諧與美滿。